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学生缺少生命的激情。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学校教育就应该点燃他们生命的激情,作为一名村小校长,我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我校把点燃学生激情作为我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把"点燃你生命激情,丰富我多彩人生"作为我校教师的座右铭。一、用教师激情感染学生激情教师是丰富情感的化身,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想让学生每天充满激情地生活,教  相似文献   

2.
纵观语文课堂,许多时候成了"清水煮白菜"式的文字训练课。其实,孩子们不是没有激情,也不是没有诗意,他们需要唤醒,需要激励,需要点燃。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一个情感动力,让孩子"有感而发"。笔者认为:这一情感动力的产生,可以籍由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巧妙的理答、师生角色入境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正不久前,我收到了校长特意给每位老师购买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拿到此书,我一口气便把它读完了。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语句、观点在脑海中不断浮现,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罗恩老师说,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地方,"如果让孩子喜欢上你的课堂,那他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一个激情洋溢的大舞台,教师需要用自己的情感去迸发学生生命的激情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点燃自己的情感,那语文课堂肯定会像一池吹皱的春水。一、课堂因老师的激情而精彩我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觉得自己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自己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在学生们汇报"爸爸是怎样一个人"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博学多识、渴望和平、爱自  相似文献   

5.
孩子 你真棒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应该更像是一个伯乐,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点燃孩子内心那盏急需点燃的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最棒的,那样,教育也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一、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有一种成功的欲望,学生更是如此。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我们应该相信,教师偶然的一次表扬可能会激励学生,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而教师对学生的一次责骂,可能也会让学生从此一蹶不振。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教  相似文献   

6.
好书推荐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美)罗恩·克拉克编著中信出版社他布置的学习任务让父母、同行认为不能接受,却挖掘出孩子的无限潜能;他认可"好教育无国界",以教育实践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他指责美国教育庙软无力,却又在此教育体制下与学生一起创造了无数教育的奇迹……  相似文献   

7.
让梦想飞扬     
寇翠香 《甘肃教育》2009,(17):19-1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一个国家的振兴,一个民族的强大,希望在于教育。作为教师,就应该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火炬手一样,用自己对教育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把梦想和希望一棒接一棒传递下去。让教师品味精彩人生,让学生享受幸福童年,让理想教育的梦想飞扬。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一位教育名家曾如是说。苏联教育家霍姆斯林基则这样告诉我们:"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他们共同告诉我们,教育要"点燃"热情,"阅读"很重要!但事实是,学生并不爱阅读,甚至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前不久一篇红遍网络的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深深刺痛了我们的神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点燃甚至引爆阅读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8,(10)
点燃学生激情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充满激情是一个教师成功的良好途径。当学生被班上的激情所点燃时,他们会有巨大的潜力发挥出来,这种情绪也会感染教师,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激情呢?首先,你应该对你所教的内容保持一种激情。如果你对所教的内容感到倦怠,觉得你对课程的关注没有价值,那么,可以说,你没有办法让学生充满激  相似文献   

10.
语文老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挖掘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心理上彻底放下包袱,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的主阵地,让课堂变成展示他们才华的大舞台,让他们在课堂上找到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一个孩子只有一个童年,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是学校和父母最关注的问题。每个孩子就是一朵花,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花的品种,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花的生长状态,只要有父母和老师的辛勤浇灌,相信他们一定会茁壮成长。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成长,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到知识,更应该给他们一个幸福而完整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师,我致力于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快乐小猴子班"  相似文献   

12.
西方有句谚语:"孩子是朝着大人鼓励的方向前进的。"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目标,并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保持训练。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由于学  相似文献   

13.
孩子幼小的心里非常渴望成功。但是成功是与失败是相随的,学生一点儿失败,教师应该怎么对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优秀的教师,会引导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让勇气不再退缩。点燃激情,点燃自信,营造宽松的氛围,给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其一步步走向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朱琼 《教师》2009,(13)
有人说:"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最大的损失、最大的抱憾就是学生小小年纪就厌学了."希腊教育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了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所以不能说教师给学生"水",而应该说教师要点燃学生的"火炬".让它自己燃烧、永远燃烧,也就是让学生自主、自觉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教育学家总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光是要求学生学习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15.
<正>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所以只有还学生一个简约、激情、交流的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生命涌动、自然生成的课堂。一、还学生激情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一个有激情的老师,才能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  相似文献   

16.
"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生活!"教育家杜威这样说过.确实,孩子的童年多半是在学校里度过.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让他们快乐地学习语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应该给学生精心营造一个有情有趣的语文课堂,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尽情地徜徉其中,让他们觉得语文课堂是他们最幸福、最快乐、最留恋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我们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每节课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痛苦与挫折,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  相似文献   

18.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