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生大都以为话题作文“好写”,但落笔后又出现了种种问题。据笔者了解,2002—2004年高考全国卷考生作文的弊病主要有: (一)审题不严,偏离题意2002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在引出话题前,命题人提供了一则登山者救人的故事,这段材料本身确实蕴涵“救人亦救己”“助人亦自助”的“双赢”含意。  相似文献   

2.
焦文林 《语文知识》2002,(9):51-51,F004
2001年高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评分结果显示,以下三种类型的作文得分最低,是话题作文的大忌。一、审题不清,偏离话题。2001年高考作文题,先讲一个青年抛弃“诚信”的寓言,然后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考生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  相似文献   

3.
审题不难话题作文由于其开放性,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一般不会造成离题万里的情况,但审题不准的情况也有发生。如2001年的“诚信”话题,有的考生理解为“真诚”;2002年“心灵的选择”话题,有的考生就写“社会职业的选择”、“买书时正版书与盗版书的选择”等等,这就偏离了“心灵”这一限制性定语。要特别注意2001、2002、2003连续三年的作文要求中均突出强调了“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的限制,切不可打擦边球,话题一带而过。  相似文献   

4.
弊病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意。去年的作文,应特别注意话题中的“和”字以及提示语中的“关系”一词,否则就可能偏题或走题。高考评卷中发现,很多考生是不理解题意的。他们未能抓住感情与认识的“关系”,或单方面地讲认识,或单方面地谈感情——比如把立意自定为“父母的爱造成自己无能”,这样的作  相似文献   

5.
1、题意不能偏离。有的考生认为“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要想跑题都不容易。其实不然,现在的话题作文既有宽广的写作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可以说是“广阔有边”。如果我们忽视这些限制因素,忽视所供材料的提示,忽视写作要求,也会不切题意。备考阶段,应该增强审题意识,重视审题训练。比如2003年的作文,应特别注意话题中的“和”字以及提示语中的“关系”一词,否则就可能偏题或走题。高考评卷中发现,很多考生是不理解题意的。他们未能抓住感情与认识的“关系”,或单方面地讲认识,或单方面地谈感情——比如把立意自定为“父母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有幸参加了浙江省2001年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其间,读到了不少赏心悦目的佳作,也碰到了不少确有毛病的文章,现将一些典型病症归纳并例析于后,以期对广大师生在作文训练和备考时有所帮助。一、题意理解欠准确今年的作文题目沿承了前两年的话题作文模式,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按理,题目的要求非常明确,审题的难度几乎没有,可是,在阅卷中,我仍遇到极个别的考生所写的内容不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或把  相似文献   

7.
一、咬定话题不放松其一,要把立意出新的基础建立在正确理解题意上。话题作文虽然不设置审题障碍,降低了审题难度,但准确无误地把握题意还是立意的前提。偏离话题一直是学生作文的一大误区。以高考作文为例,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江苏卷“人与路”和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都属于关系型话题,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肢”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找突破口。而有些考生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而对另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因此认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  相似文献   

8.
话题作文虽然不同于以往那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它们在审题立意上要求限制得比较严格 ,但它毕竟也属于一种“在限制中发挥”的作文。它虽然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 ,但不等于可以不要审题 ,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不少问题 ,也正反映出部分考生审题意识的淡薄和审题能力的缺乏。如 2 0 0 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 ,有些考生无视题意 ,在话题情景设计的材料上大作文章 ,围绕着四个图形惨淡经营 ;2 0 0 2年高考“心灵的选择”话题 ,不少考生只是泛泛地一般地写“选择” ,而没有抓住“触动心灵的” ,“在思想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在加强开放的同时,也加大了限制,在淡化审题障碍的同时,也抬高了审题的门槛。虽然高考阅卷等级评分标准坚持内容和形式综合评分的原则,但等级评分标准三项之一的内容项把“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分别列为一等卷、二等卷、三等卷、四等卷的首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作文备考中审题这道难关的重视。结合近几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作文试题,介绍四种审题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考生要想使自己的作文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应该注意一些作文技巧问题。一、认真审题,确立积极向上的立意。认真审题,确立准确、积极的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很多考生为了赶时间,草率动笔,不能准确地审清题意。在2002年高考作文中,有的同学把“诚信”理解为“真诚、信念”,也有的理解为“忠诚、信念”;也有的理解为“信心、诚恳”等等。这些都不是最准确、最恰当的立意。这样的作文,一般都归在二类卷以下。只有把“诚信”准确地理解为“诚实、守信用”才算是契合题意。只有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归到一类卷中。但也有些同学的作文…  相似文献   

11.
所谓高考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就其本质来说,这种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比较而言,这种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曾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如何进行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写作?我以下面的三个例子予以  相似文献   

12.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五步思维流程”训练法,对提高学生的快速作文能力大有裨益。那么,何谓“五步思维流程”呢?第一步,悟透文题。话题作文的审题通常要关注五个方面,它们依次是“审读材料的顺序”、“话题的意义”、“背景材料隐含的信息”、“引导语中限制性、启发性文字”和“写作要求”。其间,我们认为“对话题意义”的理解最为关键。话题作文一般会用一两个词或短语来点明话题,把握住这些关键词,也就掌握了悟透文题的钥匙;反之,就容易造成审题上的失误。例如2001年高考中,有不少考生对“诚信”一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有的把“诚”理解为…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以前 ,高考作文要求根据材料、按指定的文体写一篇作文。 1998年开始 ,高考作文提供材料 ,然后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引出的话题写一篇作文 ,文体不限 ,由此也就引出了高考新题型———话题作文。  这一新的题型正在走向成熟 ,在此过程中启发了许多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新话题” ,其中不乏积极研究者的见解和主张。最显眼的观点是 :(相对于过去的高考作文要求 )话题作文淡化了审题。试题所提供的材料 ,仅供引出“话题”之用 ,而“话题”不是题目 ,而是一个宽泛的主题 ,只要跟这个主题的信息相关的内容 ,不管其表达方式如何 ,都是符合题意…  相似文献   

14.
应对中考作文,考生只有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会获得高分.一些考生因缺乏整体意识、考虑不周、能力不强等原因,出现一些常见的失误,导致作文得分不高.这些常见的失分点有: 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意.有些考生因读题不细,忽视作文提示语,导致审题失误,偏离题意.如全命题作文忽视关键词与限制语;半命题作文补题不准,文题不通;话题作文理解不透,拟题不当;材料作文偏离题旨,拟题不准.另外,还有的考生不看题目要求,导致文体不符,字数不够等.考场作文因审题不准会造成作文迷失方向,这样的作文一般会不及格.因此,考生在动笔前一定要反复斟酌.  相似文献   

15.
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明明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可是许多考生就偷换了这个主语,只取“丰富多彩”,于是去写“(某事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然是丰富多彩的”,甚至写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2001年高考话题作文“诚信”,把前两年的“只要与……有关,就(符合要求)”改为“所写内容必须在……范围之内”,这是提醒考生要注意限定好自己的写作范围或角度,但仍有许多考生不能审准话题范围,把“诚信”  相似文献   

16.
2006—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全国卷)均采用材料作文命题方式,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此类作文,有人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17.
一、审题失误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之一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审题本来非常简单,应该谈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依然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审题立意上出现了偏离话题的毛病。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审题不清。话题本身谈论的应该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但很多考生却仅仅孤立地注意其中的某一方面,或大谈相信自己,或大谈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可惜地造成了偏题的毛病。其二,审题对象不明,把审题的重点放在了材料上。话题作文审题的对象应该是也只能是话题本身,话题前的材料仅仅是引子,它揭示的是话题的来源。但很多考生却把材料当成了审题…  相似文献   

18.
一、慎重对待话题材料话题作文让学生自定立意,并不意味着话题作文想怎么立意就怎么立意。任何材料都可能具备多义性,“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话题材料的不同角度出发可引出多个不同的话题,得出多个不同的认识,而话题作文只能在限定的话题范围内写作,简单地从话题材料出发立意往往会导致偏题。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作文,若考生仅仅根据材料中一个侧面的含义去讲大恩不言报、危难之际见真情或讲人性的善恶与美丑,而完全不谈“忘记和铭记”二者间的关系,就偏离了题意。二、仔细揣摩话题的比喻意义话题作文中的“实题”…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目前,学生在新材料作文考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误把新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不注意二者的区别;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偏离题意;对多则材料不知如何归纳概括,常常顾此失彼,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此,引导学生掌握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多则材料类作文快速审题  相似文献   

20.
《考试》2007,(Z1)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所谓“规定性”,无非就是要求你必须写什么,必须怎么写,这会涉及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至标题、字数,等等。一、话题作文审题指要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是主要形式。话题作文为发挥考生的写作才能而缩小了限制性,加大了自主性,相对材料作文而言,题目的要求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