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几何时,有专门研究广播电视的专家学者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媒体大呼“我们将成为泡沫”。十年过去了,如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谁也没有成为“泡沫”,但谁也没有吃掉谁。虽然,我们没有成为“泡沫”,但并不是说,就没有竞争,相比之下,在众多媒体中,广播媒体的弱势越来越显现。那么,面对网络媒介,广播、尤其是农村广播应该如何作为,本文就此作一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2.
农村广播与有线电视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新闻媒体中应是一对孪生兄弟,各有分工,各有职责,各有优势,谁也不能代替谁,谁也不能吃掉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个赔本,一个赚钱,造成了一些人对它们的偏见,形成了“一上一下,一热一冷,一重一轻,一喜一忧,一多一少”五个相反的趋势。如何克服重电视轻广播的现象,如何加快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商榷。思路之一,炎须坚持办广播、用广播,不断增强领导的注意力。如何“办”?笔者认为有如下四条途径;一是调频广播。它不用杆子,不要专线,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3.
我国广播媒介的经营已经进入品牌经营时代,打造广播品牌已经成为广播媒介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对广播来说,品牌就是它的一个支点,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谁的核心竞争力强,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那么,广播媒体的品牌经营要如何进行才更为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律呢?  相似文献   

4.
日寸光列车驶入新世纪,人类进入多元化需求时代。“多媒体竞争”、“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影、视、音像制品等大量介入,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曾经一度辉煌的广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任何一种媒体要想在竞争中赢得观众,说到底,要靠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实力,靠提高传播质量和服务质量,靠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应日寸代的需求。谁在改革中卓有成效,谁就是强者,谁就能守住自己的阵地。所以说,归根到底,人才,是传播业发展的根本。我国的广播事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也在人。新闻媒介的竞争实质上是新闻人才的竞争,受众对广播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实质上是对广播人才的需求,是对高素质广播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安福县广播电视局60多号干部职工中,有一位资格最老、年龄最大、技术最好、工作最忙的“老广播”。他是谁?他就是原安福县广播站站长、现已退居二线的谢洪裘。老谢从部队到地方,一直在广播电视局工作,一干就是38年。春去秋来,不管是在广播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还是当今广播被称为“广老三”的年月,他都是矢志不移,对党的广播事业有一种诚挚的爱、几十年来,他把自己壮美的青春、全部的心血和智慧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党的广播事业。“此生无他求,只为广播忙”是对他一生热爱广播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安福乃至吉安地区广电系统中,熟…  相似文献   

6.
打造精品栏目 提升广播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听众服务是广播工作不变的宗旨。在频率林立、栏目迭出的竞争中,谁精心打造精品栏目.多办精品栏目,谁就能够抓住听众,赢得市场,就能更好地实现广播的喉舌与产业功能。2004年中广学会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首次设立“十佳栏目”奖,获奖的广播“十佳栏目”,是全国广播系统精品栏目的荟萃,对广播精品栏目的标准和如何打造精品栏目等问题,做出了示范性回答。  相似文献   

7.
我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进入60年代开始活跃,截止到“文革”掀起,可称作它的第一阶段。从“文革”结束到现在,可称作它的第二阶段。下面,按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并将重点放在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广播文艺理论研究的文章,主要刊登在由北京广播学院编辑并出版的《广播业务》杂志上。其中绝大部分是研究探讨“电影录音剪辑”节目和“广1播剧”的文章(注:“广播剧”部分因另有文章专论,这里就略去不谈了)。研究“电影录音剪辑”节目部分,基本都收集在由王雪梅编辑的《从银幕到广播》(198年元月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论文集中。这个…  相似文献   

8.
姚加炎  李康 《视听界》2006,(2):95-96
音乐、音响、语言、意境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凭借想象力的能量,扩展抒情与叙事的宏大空间,延伸其无止境的审美内涵。《谁都可以说江南》(江苏电台,获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大奖)凭广播“说”的特长充分展示了广播综艺节目的贴近性与美誉度的结合。《谁都可以说江南》没有在先贤的华章中流连忘返,不是牧歌式的一咏三叹,而是在贴近生活与贴近听众上下足功夫,试图让听众在诗意江南的原本印象中“听”出烟火气。广播是和大众贴得最近的媒体,最食人间烟火。烟火气,有时候就是广播的生命力。如何使广播文艺节目不是贵族式的独立寒秋,不是雪峰式的…  相似文献   

9.
杨胜云 《声屏世界》2000,(11):25-26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网络的出现为新闻媒体带来了“海阔”“天高”般的发展空间,一时间各路传媒纷纷抢滩互联网,“第二战场”的开辟蕴育着一场深刻的传播变革。对于广播来说,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因特网是否会成为未来广播的基本模式,传统广播会被取而代之吗?广播与因特网能否和平共处?谁也难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迅速普及的今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怎么融合?有的专家说应该是“互联网+”,有的专家说应该是“广播+互联网”。其实,无论是谁加谁,关键的是融合发展的结果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谁加谁,得数都是一样的。但对广播来说,谁加谁是不一样的。电台说广播+互联网,强调的是广播必须主动研究互联网及新媒体,运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最终达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广播》2013,(11):58-58
本刊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孟伟博士所著《广播传播学》一书最近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全球后广播时代前沿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入选“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系列教材”,是新闻传播领域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2.
联合、集合、聚合、竞合、融合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合”成为中国广播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需求。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的“联合”还具有独特性合作是广播媒体弥补产业缺陷、寻求自身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广播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听众,分众化倾向日趋明显。就县(市、区)广播听众而言,有的是为了寻求致富信息而关注广播;有的是为了掌握政策、关心会不会出现农民负担、学生负担新动向而听广播;也有的可能会为了喜爱某个音乐节目主持人而经常打开收音机;还有的是一些干部晨练、坐小车无聊怕打磕睡而对广播情有独钟。至于哪个台哪个频率?谁的功率强,就听谁的。这不能不说是值得县级广播从业人员深思的一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细究起来主要是我们广播节目办得没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特色,“百台一面”、“千频一腔”,听谁的还不一样?县级广播新闻要形成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我国对农村广播宣传的现状一分为二的讲,当前我国对农广播宣传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省级及特区以上大台,多数台未把对农广播宣传列入“重点栏目”。据1996年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总汇》提供的资料,我国省级及特区以卜大台50多家,其中把对农广播宣传列入“重点栏目”的只有17家,仅占1/3左右。连有的农业大省的骨干台都未把对农广播宣传列入“重点栏目”。多数是放在经济栏目或综合栏目中,而且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目”。(真正当作“重点栏目”在办,办得最好的,当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们坚…  相似文献   

15.
中国联出版社出版的《感悟广播》一书,是邯郸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张志军的研究集。作为一个老广播工作,读后颇有一些感悟。中国新闻研究工作比较滞后,报纸历史长.情况好一些;电视做为“暴发户”,由于“财大气粗”,大有后来居上的声势;在夹缝中生存的广播,显得身单力薄.研究工作也就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6.
在2003年的媒体研究和实践中,有两个词成为最紧密、最频繁的组合,这就是“广播”与“发展”。正是由于十余年广播人的“不示弱”的精神,催生了广播发展史上一个令人兴奋时刻的来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在年终岁末,回头检视一年来全国广播界的改革和发展成效,广播人欣喜地看到:“广播发展年”已成为中国广播事业和广播产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广播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7.
创新广播理念 塑造广播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彬 《中国广播》2005,(11):18-20
谈到广播改革与创新,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广播的“稿件时代”即将或已经被“栏目时代”所取代。所谓广播的“稿件时代”是指在传统广播理念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传统的广播理念着重强调稿件在广播节目中的突出作用,强化稿件为主的节目形态和播报式的语言表现形态。所谓“栏目时代”是指在现代广播理论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现代理念着重强调的是栏目在广播竞争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一问:何为广播带“响”,带“响”优势如何发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足球职业进程的加快,球赛的火爆程度日甚一日,广大球迷对赛事直播的要求也日渐高涨,于是,广播、电视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 广播没有画面,要成功转播球赛,就必须通过解说员的现场解说,“帮助”听众在脑海里形成画面,使听众坐在收音机旁就像到了比赛现场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做到:整、快、细、活。 一、整:就是要在宏观上把握住整场比赛的流程、局势。用球赛中的专业术语叫做“控制场上比赛的节奏”,让比赛解说呈整体性、连续性、急缓相间、张弛有度。解说员要驾驭住场上形势,如谁强谁弱、谁攻谁守…  相似文献   

20.
黄宁 《记者摇篮》2006,(1):31-31
1906年的圣诞节,范斯顿在他设于麻萨诸塞州的实验电台首次做实验性广播,将谈话、歌唱及音乐等声音传播出来,广播从此诞生。走过百年,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老广播必须坦诚地面对它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视频,广播与网络联合,正是老广播勇敢而自信地走出的一条新路。一、广播 网络,联合也是一种竞争前不久,在中华传媒网社区的传媒学术论坛上,曾有个帖子这样提问: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广播的特性,你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流动”、“随时随地耳听八方”、“收听的伴随性”、“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听”,这些评价固然概括了广播的一些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