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本雅明寓言理论对《白色城堡》和《城堡》中的隐喻形象中所蕴含的寓言性进行挖掘,从而构架起文本理解通向寓言世界解读的桥梁,并试从文本中找寻到作者关于“城堡”的对于现实的关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本雅明寓言理论对《白色城堡》和《城堡》中的隐喻形象中所蕴含的寓言性进行挖掘,从而构架起文本理解通向寓言世界解读的桥梁,并试从文本中找寻到作者关于“城堡”的对于现实的关照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他始终在超越自我,可以说,他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座高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小说建构不断呈现出新的突破,在由传统的“故事体”向“寓言体”转变的过程中,呈现出深刻的“哲思性”特色。从“自传性”、“寓言性”、“哲思性”三个维度来探讨其小说的建构走向,或许更能窥见其小说创作之轨迹。  相似文献   

5.
比兴思维是诗性思维,它兼有隐喻性与转喻性,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机制,赋予作品一个诗性结构。《红楼梦》的“象征一隐喻”/“寓言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一隐喻”/“寓言一转喻”转换的诗性建构机制;《红楼梦》通过“以象运事”、“预叙”控制和比兴思维多种表现手法的交融,呈现出叙事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茶馆》是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不管是在语言艺术上,还是在思想高度上都堪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英若诚先生的英译版《茶馆》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对英译《茶馆》的语言口语性、语言动作性以及语言人物性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从舞台表演性视角下探讨语言的直接效果在英译《茶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文本解读:要展开寓言的学习,首先要突破的便是寓意的丰满性解读与本我性认同。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展开解读的时候,要有更多的弹性。像《一路花香》这样的寓言文本,我们就可以实施“全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比较的前提 “寓言”这个名称,在我国有新者两个概念,弄清它们的不同,是我们进行中西古代寓言比较的前提。 “寓言”一词出自《庄子),本义是“托之他人之言”,就是作者把自己的话假托是别的某些人的话,用以取信于读者的手法。后来引伸为“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这种寓言中往往使用一些小故事,但又不尽然,没有故事的寓言还是很多的。如《庄子》,《史记》说它“大抵率寓言也。”意思是说《庄子》一书摹本上都是寓言,但其中的小故事毕竟有限。所以在我国古代凡“有所寄托或比喻”性质的作品,都可以看作寓言,并不单指某些小故事。这是它的老概念。  相似文献   

9.
《跳舞的小人》作为村上春树寓言性文体形成前期的作品,具备了村上春树日后创作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可以被看做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到《1Q84》一系列作品的雏形。从村上春树对日常与非日常关系的思考和创作实践入手,并重新检视《跳舞的小人》及其前后发表的作品在村上春树创作生涯中的意义,是对村上春树的"寓言性文体"进行探讨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用现代文本学的观点,从环境、人物和人物行动三方面,分析《热爱生命》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的表层表意系统,可进而揭示出作品所蕴含的深层表意系统,即作品共同的寓言性:人物成为“人”的象征,环境成为“自然”的隐喻  相似文献   

11.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在《庄子》中有《寓言》一篇,我国的“寓言”二字即始见于此。外国寓言作品中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还有古印度的寓言。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寓言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而,对什么是寓言的认识,就很不一致,王焕镳先生在五十年代中期所著《先秦寓言研究》一书中写道,“寓言是比喻的最高形式”。曾编译过中国古代寓言的魏金枝先生,在1957年4月的《人民文学》《谈谈我国寓言》一文中说,寓言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匕首”。《文艺报》1957年6月号上登载莫干河《谈寓言》一文,他认为“寓言是基于人生现象和自然现象的真实精密的观察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杨公骥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和村庄》具备本雅明现代寓言理论的三个特点,主角包伍明在废墟中凸显忧郁性的气质,小说的叙事文本有破碎性的美学特质,小说设置了在救赎性升华中寻找新价值的情节,现代寓言性使《一个人和村庄》有了深厚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开篇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可以说此文“借《伊索寓言》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连类引申,洞烛世相”,的确“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然而在分析课文第四小节时,我发现教参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干彼’。这就是说,寓言是借一定的比喻(籍外)寄托要表达的意思(壬先谦《庄子集解》)。在国外  相似文献   

17.
纵观30年高考,寓言与高考作文可以说是“息息相关”。 从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到2003年以《韩非子》中一则寓言引出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作文,再到2008年全国Ⅱ卷根据“海龟和老鹰”的寓言材料的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远的妙文。对于《伊索寓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钱氏是“读”或说是“别解”,  相似文献   

19.
选自三国魏邯郸淳《笑林》的《执竿入城》,编入了初中语文第四册,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思考与练习”材料。原文标题还有作《鲁人执竿》、《长竿入城》的,全文仅55个字(不计标点),故事虽短,却耐人咀嚼,语文课本虽然当作“笑话”入选,但我查到的几种寓言选本都选了它。由于它含有讽刺性,当然可以归入寓言一类;又由于它具有逗笑性,当然也可以称为笑话。它和许多笑话一样,就是通过笑的艺术达到讽喻的目的的。这是一则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好材料。教育心理学认为:能否从寓言的具体故事形象中,经过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结合本雅明的寓言理论,以莫迪亚诺的小说《环城大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莫迪亚诺小说中的寓言性本质特征——多义性、粉碎性和忧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