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鬼魂艺术形态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构思许祥麟鬼魂是人类所创造的超自然的幻体。它本不存在,是人们的精神活动使之获得了“生命”,由古至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影响。与现实生活中鬼魂观念的影响相伴随,在文艺创作中,鬼魂长期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形象,...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丰满而完美的鬼魂形象,一是对其外形特征的描绘;二是对其内心世界的描绘。把鬼魂作为戏剧人物实写出来,并且把它与人们传统观念所接受的鬼魂形象连为一体,这就容易为读者(观众)所接受,于是这一形象就自然地入戏了。  相似文献   

3.
在元明戏曲史上,有一批为数不少的魂梦戏。甚中有的是鬼魂戏,有的是梦戏。魂梦戏指的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鬼魂的形象,或作品主要是通过梦境来展开情节的。所谓鬼魂,有的是先人后鬼,或鬼后变人;有的则一出现即是鬼魂。梦戏中有的是梦境占作品的大部分;有的虽不占大部分,但却处于关键地位。以上的情况我们姑称之为魂梦戏。  相似文献   

4.
鬼魂形象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学表现形态,它与中国传统鬼魂信仰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元杂剧中的鬼魂形象大致可分为冤魂、忠魂、义魂、情魂和债魂五类。这些鬼魂形象是元代社会、民俗信仰和艺术创造的同构体,既具有传统鬼魂形象的一般特性,也是隐喻元代社会黑暗现实的一面镜子,同时又传达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它们在思想价值和文学意义方面较传统鬼魂形象均高一筹,表现出全新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的《窦娥冤》和课外读本的《哈姆莱特》都有有关鬼魂的描写,这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譬如,对于鬼魂形象的理解历来就是学生热衷于探讨的一个难点问题。下面将对两剧中的鬼魂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以企有助于学生对它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中的女性鬼魂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保留下来的一百多部剧本中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一大批鲜活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更为特殊的是女性鬼魂形象的塑造。文章从女性鬼魂形象分类和女性鬼魂形象的艺术特质两大方面来论述这一特殊的形象类型。主要讨论了冤鬼形象、情鬼形象及其舞台表演的形象性、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女性鬼魂形象中所浸染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灵魂观念对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表现形式主要种:复活、转生、离魂、鬼魂。它的作用是扩大了古代戏曲的题材,深化了主题,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鬼魂形象作为《聊斋》人物画廊的一大景观,其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作者通过鬼魂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丰厚的民俗风貌。而众多的悲剧性鬼魂形象,体现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作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那些美好善良、品德高尚的鬼魂又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及对人性弱点的观照,看似虚妄的幻想世界实是现实社会人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作者对鬼魂形象的描写不乏其例。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鬼魂形象有着共同的特点:鬼魂都具有超人的能力,一反生前的软弱,可以完成生前没有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本文通过对关汉卿剧作《窦娥冤》中鬼魂形象的分析,认为文学作品中对鬼魂情节的描写多是对故事的悲剧性的一种冲淡,是作者让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曲折的一种手段,是不忍心看到主人公的悲剧发展到极端,或者说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也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一种写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戏曲在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上有着充分的自由和无限广阔的天地,非现实的鬼魂可以在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对于剧情的开展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或成为全剧着力刻画的中心。中国传统戏曲中描写鬼魂,其宗旨不是宣扬鬼神迷信,而是剧作家表达现实生活感受的一种特殊的意象,因此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1.
鬼魂戏何以能够在戏曲舞台上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广为流传?这与它独特鲜明、契合了民族普遍心理的美学风格不无关系。现存鬼魂戏从内容上来看,多属于历史剧、公案剧和爱情剧三类。  相似文献   

12.
翻开古典戏曲便可发现戏曲作品中已经有一个描写相当丰富的科举社会。戏曲对现实的科举社会能如此形象深刻地再现,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除了作者自身对社会丰富的体验外,毫无疑问,还在于戏曲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正因为戏曲具有着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所以戏曲批判科举制度时,呈现出别样风貌。  相似文献   

13.
“鬼”字形义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鬼”字时的构形所体现出的本义。从甲骨文形体、文献语言材料、原始宗教观念、墓葬文化、礼仪制度诸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传统对“鬼”字的解释均不是其构形的原始意义。“鬼”字不是一个单纯的象形字,而是一个会意字,会人死尸体葬于地下,并以此表示与尸体相关联的鬼魂概念。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古人鬼魂观念认识在文字形体上的朴素的、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的《窦娥冤》和课外读本的《哈姆莱特》都有有关鬼魂的描写,这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譬如,对于鬼魂形象的理解历来就是学生热衷于探讨的一个难点问题。下面将对两剧中的鬼魂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以企有助于学生对它们的理  相似文献   

15.
《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是中西剧坛的两大名剧,都描写了鬼魂复仇问题,都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鬼喻人,借鬼魂批判现实。在鬼魂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思想主题、社会意蕴方面都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6.
鬼魂与梦境作为艺术构件进入戏曲创作,与它们深厚的文化根底和文学传统是分不开的,它们的介入,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戏曲的表现领域,而且展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理想主义美学风格。由于适应了民族的普遍心理和审美理想,魂梦戏曲显示出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灵魂观念对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 :复活、转生、离魂、鬼魂。它的作用是扩大了古代戏曲的题材 ,深化了主题 ,丰富了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的发展 ,丰富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彝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灵魂到彼岸幽冥世界继续生存,而且人死后的鬼魂还可以分为“善鬼”与“恶鬼”,善的鬼魂行善事,造福人群;恶的鬼魂行恶事,为害人群。这种分法最早尚未涉及道德判断和阶级对立,而是以是否正常死亡为依据来区分的,后来发展到除了以死者生前的品行为依据外,还以死者谢世的日子为依据,来判定其灵魂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宗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戏曲悲剧结局影响的五种表现形式,即出世入佛式、得道成仙式、鬼魂复仇式、起死回生式、因果报应式。  相似文献   

20.
元代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取得了巨大的文学艺术成就。但也有人认为该剧第四折鬼魂情节的安排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然而笔者认为,《窦娥冤》的批判意义其实正体现在窦娥的鬼魂形象的设计上,因此,仅以鬼魂的出现就压低关汉卿作品的成就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