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听一堂好课,如饮美酒,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听了王珺老师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真使我醉在其中,美在其中,醉在于课堂的生动精彩,美在于课堂的艺术感染力。王珺老师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归功于王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对教材的熟练把握和对新课标"用教材教"的深刻理解。从这节课堂中我能感到王珺老师对教材中教学资源的深度把握和理解,就王珺老师《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节是青年教师马老师上的,一节是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的。孙老师的课好评如潮:大道至简,行云流水,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创设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感悟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感受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的同时,心中又能被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呢?我在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心灵体验了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律动。一、用心灵聆听名曲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这样一段感人的曲子。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  相似文献   

4.
范筝 《儿童音乐》2013,(1):42-44
正我想从一个课例说起。这是一节常规课,授课教师选择的课题是《优美的情思——抒情歌曲》。整堂课,学生听赏了三首完整的抒情歌曲以及六个音乐片段,每首歌曲听完之后老师都会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你有什么感想?"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这样上常规课。无疑,歌曲好听。整堂课紧扣主题,并没有知识性的错误。但为什么这样的音乐课没有打动学生,没有打动听课的老师,甚至没有感动授课教师自己呢?如果让你来给这节课开"药方",你会怎么开呢?也许你会认为听赏内容安排得太多了,形式太单一了,教学活动的设计太单调了等等。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蒋春花 《江西教育》2011,(10):34-35
<正>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节是青年教师马老师上的,一节是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的。孙老师的课好评如潮:大道至简,行云流水,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创设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  相似文献   

6.
郭庆敏 《黑河教育》2014,(12):12-12
正教材分析:《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是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音乐课。本节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这是一节意义重大的音乐课。本课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声音"进行的,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各种声音,使学生对探索声音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内容: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教学目标:1.对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的一节阅读课--《小镇的早晨》。他那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让"生活"使课堂"活"得更精彩的教学魅力,生动地体现了这一课改要求。教学中,虞老师利用生活引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结束时,有一听课教师很幽默地说“:我听了一天的课‘,感动’了一天,回去继续‘感动’。”乍一听以为是这位教师是多么的多愁善感呢!其实“,感动”是这一天里各位执教教师的一种风格、一种格调,也是时下大家的课堂中最流行的两个字。如一位教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过程里就是这样一次次地提及“感动”两字的:引导谈话,导入新课,初谈感动;理清故事,选择学习,自悟感动;引导交流,重点体会,深悟感动;课外引入,深度拓展,深化感动;说写结合,提升情感,内化感动。(当然不是说这样的设计不好)又如另一位教师设计的《夏日绝句》,他的设计意图里也是围绕着“感动”两字而定的:诗词中的感悟成语中的感悟,典故中的感悟,人生中的感悟。再如一位教师教的《詹天佑》无论是在他的导语里,还是在他的过渡语中,都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感动”两字。无论是在他的穿插语里,还是在他的结束语里,都有“感动”两字出现。导语里,这种为国分忧的精神,这种挺身而出的壮举,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深深地感动,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次。穿插语里请你告诉大家,是什么让你感动了你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将你的感动表达出来吗?如果让你从句中挑一个词说明詹天佑为...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课堂"节外生枝"催生校园诗社2010年4月6日,高二(16)班第六节语文公开课,黄老师讲授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课后黄老师找我征求意见。我说:这节课跟我听的所有语文课都不同,我的判断有如下两种可能:第一,你为这节课做了精心准备,并且事先也让同学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是情感交流的场所,它承载了感动、快乐、启发和言说,在一节又一节的课堂中,我慢慢地体会到,老师和孩子们的情感是永远双向的,让我们自己感动、愉悦的课同样也会让孩子们产生相同的感受,反之亦然,在我们自己身上刻下烙印的也将在孩子们生命里留下痕迹。一、玩仿写%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嗨,你为谁代言陈欧的代言体广告一出来的时候,人们就被他的  相似文献   

11.
当我翻开二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时,《咚咚仓》这一单元主题马上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是一节典型的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的表现创造课。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敲一敲”是演奏打击乐器,侧重在表现;而第二部分是创编音乐故事“风雨雷电的故事”,侧重在创造。目的是让学生探索打击乐器的声响,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乐器的声响产生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呢?第一步:“感受、体验”。这一步是通过“听”和“看”来实现的。“听”是指先不给出画面只听“风雨雷电”的声响,要求学生认真…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听了一节“圆柱的认识”展示课,这节课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大胆重组与整合,是一节很有特色的课,不仅用“活”了教材,还让课堂充满灵动。现摘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3.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音乐,可优化教学过程,生成精彩。第1次听,感知乐曲内容背景:教学伊始片断实录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欣赏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听的时候要用心,听听这首乐曲怎样?(播放音乐)师:欣赏以后你们感觉怎样?生:(齐)好听。师:你觉得好听在哪?生:乐曲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生:旋律富有变化。刚开…  相似文献   

14.
<正>王璐老师的晒课《人间生活》让我听得如痴如醉,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效果让我得到莫大的享受。再三观看视频,我冷静思索、琢磨:到底是什么方法让他把课上得如此极致?最终发现,他的课堂引导极其到位,在整堂课中显得很突出,于是我便对本节课中的课堂引导做了一番探究,现将探究结果汇报如下。一、课堂引导是"敲边鼓"在探究过程中,这一点最引人注目,也应该是课堂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愉快的劳动》是湘艺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课内容。教材选取了与"劳动"相关的歌曲(《剪羊毛》《我爱我的小镰刀》)、乐曲(《铁匠波尔卡》)及音乐活动(《丰收之歌》)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听、唱、拍、跳"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从中感受各种劳动的场  相似文献   

16.
史丽琴 《考试周刊》2011,(23):227-227
音乐复习课大多是学生把课本中的歌从第一首唱到最后一首,教师教得懒洋洋、学生唱得累兮兮,课堂上毫无生机和新意,严重影响到学生复习的兴趣和复习的质量。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爱上,老师爱教呢?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缜密的思考,我完成了一节全新的音乐复习课——《走进欢乐谷》。以下是这节复习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和大家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教师都要树立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意识,用审视和探究的目光对待教材,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积累,扬长避短,让自主课堂充满智慧。笔者将四节关于《功》的"同课异构"的研讨课中一节教学设计呈现出来,与各位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18.
<正>《紫藤萝瀑布》是散文中的典范。所以我选择这一篇作为我的公开课教材。我首先素读教材,认真阅读课文近10遍以后,我决定将这节课设计成写作型课型,并以诵读、写作来帮助达成教学目标。课前写作题:我向《紫藤萝瀑布》学写抒情散文。并将我的课题研究确定为:以文本为例,师生共探抒情散文的写法。课前预习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悟,提供的参考题目是:"我向宗璞学抒情散文的写法"。预习是利用课堂时间,读后感也是在晚自习完  相似文献   

19.
说课内容:《杠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第十三章《简单机械》的第一节,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简单机械》这章知识跟生产和生活有密切联系,学习这章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杠杆》这节课在《简单机械》一章中又是核心和关键,因为滑轮是杠杆的变形,轮  相似文献   

20.
我听《鸟的天堂》可能不下数十次 ,这一回在浙江省第二届“百课万人”创新教学观摩活动上听李海达老师的课 ,犹如一阵清风扑面而来 ,特别兴奋。教师对一篇使用了多年的教材的独特解读和独到处理 ,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的人文精神、迸发出来的创造潜能 ,都让我心悦诚服。虽然没有使用课标教材 ,却强烈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李海达老师的这节课 ,对《鸟的天堂》的人文内涵作了深入的开掘。原教材在知识和能力的定位是“静态和动态” ,可以说纯粹是写作技巧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一般也是把大榕树的枝繁叶茂和小鸟的活泼欢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