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散步》显著地呈现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思想,一为"和",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相应;二为"孝",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伦理概念;三为"从"。  相似文献   

3.
真味的清欢     
文化·中国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于是,李洁非在元旦的时候想起了已经被称做"春节"的躺在宋人《梦粱录》中的"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刘长春在追寻"宣纸上的记忆"时用饱蘸浓墨的笔"题写"了《"另类"贺之章》;《青春盛唐》在李泽厚的文字里被追摹;于丹在谈到《论语》的时候,有了"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这样的论述。当文字不再是这个娱乐至上年代的狂欢载体,而复归其"天然"的"真味",我们遭遇了东坡学士的"人间有味是清欢"——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的论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关于"孝"的名言仍然存在着宝贵的价值,仍旧熠熠闪光。在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当下社会的家庭观念,父母子女关系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魂归来兮     
实在无法给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网生代的年代以明确定义,对这个年代所诞生的"恶搞文化"更是感到匪夷所思。在所谓的"恶搞文化"里,一切都被混淆颠倒:小红帽和大灰狼其实是一伙的,灰姑娘一心只想嫁个有钱人,就连革命英烈也被拿来"开了涮",什么人在故事里都似乎长了张奸猾、"无厘头"的脸。前些时甚至惊闻出了本《恶搞语文》。得,连教科书都拿来开了刀,实在令我等这些读正经"圣贤书"长大的一代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6.
【诵读目标】1.能诵读《弟子规》《论语》《孝经》《礼记》等经典文学中关于"为人子女之孝"的片段节选。2.学习用"打节奏""吟诵"等方式读经典文学,感受读经典的乐趣。3.了解"孝顺、孝敬",并知道将"孝"吟诵于口,付诸于行。【诵读指导】一、"孝"字导入1.猜字师:这是一个篆文"孝",上面部分是一个老人的形象,背已经驼了;下面是个"子",像一个孩子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老人。  相似文献   

7.
正习毓琪同学是我有幸遇到的酷爱道家文化的女孩,她的笔触常见清冷,但不是庙堂上端着架子的说教。对唐朝历史的深入研究也使她的文章更见厚度。她要以文章唤醒沉睡的道家文化,也不乏对人事炽热的爱,"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她的文字里,更多的还是"浸润着奋发精神的老庄思想",无欲以静,而以奋斗为乐。她在《诗家之幸》中写道"百岁忧云,难遂适意"倒是与宋濂的《竹溪逸民传》中的"人生百岁,能几旦暮?所难遂者,适意尔"不谋而合。她慨叹"纵诗圣之肺腑,萦文墨之口诵",她也  相似文献   

8.
"孝"是儒家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之"孝",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可谓这种中华传统美德最确切最丰富的诠释。《论语》之"孝"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具有较高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它始终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重要品质。《论语》中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个人层面是为人之本,社会层面是秩序之源,国家层面是立国之基。研究《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析孝道传承的现实问题,阐释传承孝道的重要性,探讨孝道传承的路径方法,对提高当代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蒙学的典范之一,其中所倡导的"孝"文化思想,对我们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深入研究《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思想,将《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渗透到现实生活,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和平友善的人际关系,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坏境,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耂"从"子",先有"耂"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攴",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经过几千年的推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已成为构建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之首"等传世名句成为了文明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并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刊特邀河南儒学文化促进会的几位学者就孝道问题作一阐述,以利孝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和谐社会理念的再探索。  相似文献   

13.
小议孝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孝,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因而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绽放的孝心最美丽,绽放孝心的人生最精彩.珍惜那一份情,恪守那一份孝,让孝心绽放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它不仅创造着"文化过年新方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悠远绚烂,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经典咏流传》的开播,是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最好注脚,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经典咏流传》中的表演,或"和诗以歌",或"歌以咏  相似文献   

15.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倾尽毕生精力,致力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汉语文字学经典之作,使汉字的形、音、义得到规范和统一,是汉字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被誉为"千古一书""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许慎被时人和后世尊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字圣""字学宗师""辞书鼻祖""文化宗师",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汉字书千年,文脉永流传。历代学人对许慎和《说文解字》研究不辍,并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说文学",又称"许学"。许慎的著作和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许慎文化。  相似文献   

16.
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鲜明的地域文化。盐湖区被誉为"中国德孝文化之乡",崇德尚义,孝风纯厚。舜帝复旦示范小学创建于2009年,处于城乡结合部,是盐湖区教科局直属的一所公办全寄宿制小学。建校之初,学校积极贯彻盐湖区委倡导的"德孝文化进校园",以"德孝教育"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李萍 《现代教学》2015,(Z1):100
孝顺长辈、尊老爱幼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当今社会"孝"却在无形之中被渐渐淡化了。小学生正处于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成长黄金期,他们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较弱,如果不能给予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自己的学科入手,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孝"的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母鸡》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描述了自己  相似文献   

18.
<正>在幼年读过的书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论语》了。想想一个刚认识几个字的小孩儿,坐在那儿"之乎者也"地读《论语》,我挺佩服自己那时的勇气的。每有疑难问题,我便会拿着书问东问西。大家被我好学的态度感动了,他们很热心地给我解答。有一次,我读到"子夏问孝"这一则,里面有"色难"一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问姥爷。姥爷戴上老花镜,笑眯眯地跟我讲:"这个‘色难’的意思是‘(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一种敬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成为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从四个侧面反映了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权威、服从"对比"民主、平等";"彰显父母意志"对比"体现个体价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比"游四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比"个人利益至上"。美籍华人如何在多元文化杂糅的当今时代重新审视自身身份,重拾自身传统孝文化记忆,不断努力寻求自我更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上对比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日本灵异记》中有几则"不孝"故事,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日本人的亲子观。由于古代日本不存在"孝"观念,在全面接受儒、佛思想后,必然会产生冲突。本文以《日本灵异记》中的"孝"与"不孝"为研究对象,从《日本灵异记》中展现的亲子关系、从亲子关系的变化看《日本灵异记》中的"孝"、《日本灵异记》中的"孝"的知识背景三方面来做出阐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这几则不孝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人虽然接受了"孝"思想,但并未完全消化,且具有儒、佛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