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更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语文,朗读是出发点,亦是归宿地。无数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读出“语文味”,读出“生活味”,读出“人文味”。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价值所  相似文献   

3.
杨琼琼 《新疆教育》2012,(15):45-4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的这一要求,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小学,学生朗读水平的普遍低下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上忽视朗读教学的情况依然严重,这是导致了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了“以读为本”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指导无方,实际效果仍不尽人意:多数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但读出感情、读出滋味、读出个性的学生却是少数。  相似文献   

4.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朋友》一课,整堂课中窦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个性,读出情感。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价值所在。如何把理想转化为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对“读”作出理性思考:如何做到“读”的有效。近三年行走在课改一线道路上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注重朗读、诵读、默读、略读以及读的评价等几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朗读的增量,彰显语文课堂的价值,从而让琅琅书声伴随着理性的思考滋养学生的心灵,推动我们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多出了10篇文言文,重在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教学实践中老师要重视诵读,通过读通、读顺、读得字正腔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通过读出节奏,抑扬顿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读出美感,读出味道,让学生在读中提升。通过借注释解文言,借扩词解文言,借图示解文言,借关键字解文言来挖掘文化,还要涵泳文言,培养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感、中国气派、中国意识,塑造中国灵魂。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达到亲近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语感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精彩片断,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进而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8.
魏巍的《我的老师》语言质朴无华 ,描写别具情味 ,感情真挚炽烈 ,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篇佳文。教学此文 ,我采用“读练课”这种课型 ,引导学生在读中练 ,在练中读 ,在读练中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创新思维 ,在读练中学习作家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读练中领悟怀念老师的那份真挚的深情。教学课堂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用于“读” ,第二板块用于“练”。一、读“读”设计为听读、说读、品读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自主独立的阅读步骤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去理解课文内容 ,去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听读 ,整体感知。教师范…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也是时代的呼唤。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呢?一、创设读书情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读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尽可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做到以读为本,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要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位、读出神韵,力求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学生有所感悟,并受到情感的陶冶。如《五彩池》一课,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五彩池”这一人间奇迹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读:1.自由通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默读全文,划出生字生词,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3.有选择地朗读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再对典型语句进行对比读或欣赏读,反复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相似文献   

10.
“回归本真”的呼唤,使在“迷人眼”的“乱花”中徘徊的语文教学踏实了,不由想起了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他的的课堂教学以简单示人——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没有热闹的花样形式,只有老师、学生和文本。于老师用亲切平实而又不乏幽默的话语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书。在读中,古文逐渐清晰明朗,疑惑一一解开;读到最后,大家恍然大悟,意犹未尽。这时,再提笔把古文描述的场景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于永正老师称其为“简单语文”。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吟诵,要多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直至朗诵。难点是抓意象,品味语言,从而体会意境,而难点之突破,应在反复吟读、朗诵中解决,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悟情。调动学生生活的经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体验诗的情感,最终内化升华为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秋天的怀念》,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了一堂意义深远的人生课程。窦老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读出母爱,在体验中品味母爱,在生活中感悟母爱,让学生真正学会好好儿活。  相似文献   

13.
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秋天的怀念》,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了一堂意义深远的人生课程.窦老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读出母爱,在体验中品味母爱,在生活中感悟母爱,让学生真正学会好好儿活.  相似文献   

14.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更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语文,朗读是出发点,亦是归宿地。无数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读出"语文味",读出"生活味",读出  相似文献   

15.
品味语文,就要“读”,还要多“读”,才能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学生眼到心到手到,能将课文的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朗读,能深刻领会文章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内容才能被学生吸收,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读不仅使课堂出彩,更是学生言语的表达,心声的表达。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出个性,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寻找乐趣,在读中体会意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6.
《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明确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本人从展开想象,读出画面;对比辨析,读出精妙;角色扮演,读出形象;联系生活,读出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总评:1.读中感悟,读出情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俞老师根据本篇课文文字优美、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地方的特点,.始终以读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读体会,齐读感悟,诵读积累,从感知到理解到内化,指导学生由读懂到读出感情。俞老师还注意抓一些典型词句,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株紫丁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全文5小节 ,讲的是小朋友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表现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 ,我选择好一个个问题的训练点 ,创设下一系列的问题梯度 ,让学生在问中感知与理解。一“问”课前出示问题一 :“课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表达他们对老师的爱的呢?”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默读全文。修订版“大纲”指出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说的整体感知即是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感知课文…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在本堂课设计时,我努力尝试着把“享受语文,快乐语文”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自主学习活动,要努力再现情境,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在读中感悟,体会语言的情韵,还语言以生命。让学生伴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人情、动情、抒情。  相似文献   

20.
<正>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前面三位老师教学的《杨氏之子》各有侧重,又各得精妙。杨可老师的设计“思维之智从对话中生长”;李秀艳老师的设计“言语之智从文字中生发”;郭思婷老师的设计“‘聪惠’之智从文本走向生活”。不同的教学设计,却有着同样的教学意蕴,直指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学习目标,着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