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应用主要做法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驱油是目前日趋完善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孤东油田在先期开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自1997年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以来,自主创新,对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进行了探索实践,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
对飞雁滩油田三采区调剖施工中堵剂窜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注聚区地层在注聚中后期,高渗条带、大孔道业已形成;聚合物驱地层中,滞留聚合物的存在使目前堵荆的地层适应性差;段塞组合不合理,前置段塞强度偏弱,容易被后续注入液突破.针对以上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窜对策.  相似文献   

3.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厚油层顶部和压力平衡滞留区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聚合物驱受剩余油静态因素和注聚因素影响,储层变异系数、地层原油粘度、夹层分布位置、注聚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聚合物驱后变形井网方式开采及水平井与直井组合井网方式开采研究,以期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聚合物驱过程中造成的各种地层损害机理的分析,为现场聚合物驱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总结孤岛油田4个聚合物驱单元转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应用动态分析、油藏工程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单元在转后续水驱后形成了一套新的开发管理模式,实现了单元后续水驱的长效开发,得到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改善后续水驱开发效果的技术思路,为今后三采产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矿场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孤东油田七区中聚驱后剩余油挖潜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七区中区块经过聚合物驱后转入后续水驱开发,单元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迅速,并且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难度大,如何提高剩余油挖潜技术、减缓递减、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是油田开发工作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在分析该油田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聚驱后提高剩余油挖潜的技术.阐述的技术与方法对聚驱后油田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孤东油田在注聚方案优化研究、注聚区数模跟踪研究、聚合物热稳定性、聚合物抗盐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逐步形成了注聚前降水调压封窜调整、注聚过程中因地制宜调整注入粘度、后续水驱分层温和注水等一套具有孤东特色的矿场调整配套技术。同时强化了聚合物驱全过程的开发管理、动态监测、参数优化和跟踪调整,保证了注聚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为孤东原油上产和产量接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埕东油田西区由于地下大孔道发育,资源评价时被划归为提高采收率四类单元。介绍了埕东油田西区强化泡沫试验区的油藏地质特征、泡沫剂性能、强化泡沫驱油实验,并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对试验区强化泡沫驱段塞大小、泡沫剂浓度、聚合物浓度、注入方式等参数进行了优化,优选出强化泡沫驱油方案,并对其驱油效果进行了预测及评价。  相似文献   

9.
针对正韵律厚油层水驱油的特征,提出了夹层和优势渗流通道是控制剩余油富集的两种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剩余油富集的特点,提出了正韵律厚油层五种主要的挖潜措施及其适应性。对于夹层发育的油层,借助夹层作用,开展浅部调剖和水平井顶部挖潜;对于夹层不发育、优势渗流通道较发育的地层,主要开展深部调驱和深部调剖;对于渗透率级差较大、顶部渗透率低,且地层较浅、压裂易形成水平缝的油层,开展厚油层层内压裂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对于层内非均质性强、纵向渗透率大的厚油层,开展周期注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胜利油田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聚合物驱先导实验获得成功以来,先后在孤岛、孤东、胜利、河口采油厂进行推广应用,飞雁滩注聚区2000年11月投入注聚,是胜利油田第一个含水低于90%实施注聚的开发单元,注聚时增油效果明显,属于注聚一类开发油藏,转后续水驱后通过注采完善、提液等工作,其开发效果也明显好于其它同类型注聚油藏,通过对其效果分析,对今后较低含水注聚转后续水驱开发油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WAXD和凝胶测定等技术对不同结晶度的尼龙1010(PA1010)的辐射效应进行测试和讨论。结果表明,PA1010的辐射效应与结晶度密切相关。就不同结晶度的PA1010的交联而言,随着结晶度的增大,交联G(x)值变小,结晶度大对辐射交联是不利的;但结晶度增大同时也使得Charlesby-Pinner方程的截距p0/q0随之变小,裂解亦为结晶所抑制。不同结晶度的PA1010辐照后热处理前后,其溶胶分数和辐照剂量的关系都符合Charlesby-Pinner关系,辐照后热处理后其Charlesby-Pinner方程的斜率变小,凝胶化剂量Rg向低剂量方向移动。辐照后热处理后,其反应规律同源内交联一样。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孤岛油田注聚区聚合物溶液粘度不稳定问题,应用室内实验方法重点对氧、温度、离子浓度和pH值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因素,研制了复合型聚合物增粘稳粘剂,并在矿场展开了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增粘稳粘剂对于稳定地下聚合物溶液的粘度、提高地下聚合物溶液的粘度保留率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围绕有机共扼大π体系这一主题,利用共价键、配位键及弱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堆积、亲水-疏水作用设计了一系列自组装超分子结构,在具有光电转换性能的给受体系、配位聚合物、光驱动的分子机器、空心胶囊等几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靖难之役前后明代北部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洪武年间,明太祖为构建“塞王守边”的北边防御体系,在宣府创立卫所,并调入大批武官。永乐初,明成祖以调卫的方式将“靖难新官”安插入卫所中,重新掌握了对该地卫所的控制,并重塑了明朝北部的边疆防御体系。宣德时,调卫成为明廷应对政治军事变故的一种手段,在晋藩谋逆事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总体来说其性质仍是趋向常规化。靖难之役前后复杂的政治军事情势,使得明初调卫呈现出由常规转向特殊再趋向常规的变化轨迹,对这一过程的考察揭示出明廷对武官的调卫具有临时集中性与长期连续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在乙醉/水介质中,用二乙烯苯(DVB)作交联剂,采用r-射线辐射引发分散聚合技术,进行苯乙烯和丙烯酸的分散共聚合,制得分布较为均匀、粒径在310-690nm大小的单分散交联型聚苯乙烯微球(PS),考察了分散剂含量、交联剂用量、初始单体浓度、丙烯酸浓度及辐照剂量分别对所得聚合物粒径的影响,研究较适宜的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了动态硫化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电缆料配方,结果表明:由过氧化化物交联体系制得的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已具备了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庭审话语的有声性特质为切入点,对庭审话语中正反问句及其疑问标记语调的音高特征进行语音分析,探讨了调阶、调域、边界调和音高重调4种音高因素在庭审正反问句语调的构成和凸显其话语功能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正反问句疑问句的语调标记具有宽调域和低调阶的特征.其中,有的疑问标记可以作为调核承载信息焦点,有的则分布在调核周围作用于信息焦点,以此来实现询问、求证、提示、命令和谴责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基于紧束缚的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利用非绝热的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非简并基态和简并基态聚合物中电子极化子与空穴极化子的碰撞过程.研究发现,两极化子并不直接复合形成一个整体,而是在电场的作用下碰撞、分开再相遇形成一个整体,在非简并基态聚合物中这个整体是极化子激子,而简并基态聚合物中是孤子对.  相似文献   

19.
模板技术是制备介观尺度下具有多重结构材料的简单有效方法。本工作围绕纳米微球及其组装结构,一维纳米纤维及其组装结构而开展。其中重点关于核—壳结构凝胶微球的制备,并以此为模板制备包覆复合微球和中空微球,实现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特征尺寸的控制。通过化学改性对单分散聚苯乙烯胶体微粒进行处理,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单分散凝胶粒子。以核—壳结构凝胶粒子为模板,制备了二氧化钛包覆聚苯乙烯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及其中空的二氧化钛粒子。发现在无机前体的溶胶凝胶过程中,电场能诱导复合粒子表面形成贯穿的多孔结构。同样思路,制备了二氧化硅、导电聚苯胺及其复合的核—壳结构和相应的中空微球。对聚苯乙烯胶体晶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核—壳结构的胶体晶凝胶。以此为模板,与第二种具有响应特性凝胶进行复合,得到了敏感特性的胶体晶凝胶。并研究了此复合凝胶的形态及外场响应特性。以多孔氧化铝膜为模板,制备一维结构及其阵列体系。通过调节孔的润湿性,调节一维结构的形态(纤维或中空结构)并可调节双组分核—壳结构纤维的内外相相反转。  相似文献   

20.
做好交联聚乙烯电缆(简称交联电缆或XLPE电缆)的交接和预防性(重做终端和中间接头)试验,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阐述了交联聚乙烯电缆的交接和预防性试验的有关问题,归纳了6-10 kV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的试验方法和内容,以及生产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