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词汇角度对<绿山墙的安妮>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的目的读者,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得译文呈现出了不同的翻译效果.总体而言,两个译本都实现了译文的目的,满足了读者不同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前者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与异化问题是中国翻译界激烈争论已久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翻译实践中,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文化差异是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兼用两种翻译策略,实现让读者理解文化差异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应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自然流畅的译文,以避免读者遇到语言文化障碍,还是应该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这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问题。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使用目的论及归化异化翻译方法的理论,比较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两译本中对称谓语翻译的5个例子,用以解释国内外读者对二译本反响不同这个问题,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并因此决定了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意图会直接影响翻译策略的选定。对于刘姥姥个性化人物语言的翻译,杨译力求准确,更忠实于原文;霍译则喜欢发挥创造,译语流畅自然,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杨译和霍译的不同是由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的,本文通过比较《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语言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探讨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就翻译中的两种不同手段———归化和异化作了探讨 ,认为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 ,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 ,都有存在的价值。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 ,而是互为补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旨在对比两种翻译策略一归化与异化。通过分析《孔乙已》的不同翻译版本,本文指出: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译者进而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结合林语堂在翻译中平分秋色地运用这两者翻译策略的分析。本文总结道:为了让我国的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接受和喜欢,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适当将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让这两种翻译策略分别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策略的相互运用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21世纪,文化交流作为文学翻译的重要历史使命推进着文化发展的进程,从而要求我们采取更有利的翻译策略,而这一策略需要更好的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运用好顺畅的汉语,更好地译意外国文化。本文通过对翻译策略的叙述,用动态和辩证的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策略的选择做分析,得出:不同环境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是与文化、语言、翻译目的、读者、译者等因素相结合的,也只有把这些因素相结合才能达到文学翻译真正的目的,即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李慧芬 《考试周刊》2015,(47):21-22
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翻译目的对翻译结果影响甚大。同一原文,因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形成译本的多样化。文章选取《道德经》的第一章的四个著名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者的不同翻译目的如何影响翻译策略及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关照程度,从而最终形成《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翻译中如何更加充分地传达文本中的文化含义。文化在翻译中至关重要,翻译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翻译者要着重理解尤金·A·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和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探究在文化语境文本条件下,根据语境或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实现读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1.
罗耀慧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85-86,106
目标语读者主要通过译本了解原文,不同的翻译策略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对译作的翻译策略进行评估,能增强译者的翻译策略意识,进而提高翻译质量。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翻译策略。通过运用具体实例从词汇、文化和语篇等角度分析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中译本,得出该中译本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的结论。最后,对该策略进行了评论,认为应该视情况而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颜色词含义丰富,应用广泛,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语在颜色词的运用上存在着差异。文章以莎剧中的颜色词为研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基本颜色词与变体颜色词,探讨莎剧颜色词的汉译策略。研究发现,莎剧中除了基本颜色词的运用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变体颜色词,这类颜色词更加富于变化,是造成成莎剧汉译困难的原因之一;现有译本在翻译颜色词时采取的策略可归结为三种:对应直译、换译和活译。  相似文献   

13.
论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在翻译中的辩证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奈达翻译理论过于强调功能对等进行质疑的基础上,认为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文本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重要性,译者应根据不同文本和翻译目的在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之间做出裁定,采取相应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之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它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讨论《论语》中虚词“而”的意义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总结了“而”在《论语》中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夏宁 《教师》2011,(35):118-119
This paper provides reader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Zhang Guruo' s translated version of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aiming at 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Zhang Guruo' 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which may give some evid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culture.  相似文献   

16.
根据纽马克翻译理论,以珠海市6所医疗卫生机构实地采集到315条语料作为研究个案,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不同文本类型的公示语的翻译策略使用错误现象,并对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的英译策略提出了修改意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英译应遵循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即表达功能型文本采用语义翻译法,信息功能型和祈使功能型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阿Q正传》的两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意识形态理论”、应用统计学方法从历时角度考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化语境下的译者意识形态与其翻译转换策略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杨译本为异化本,拉译本为归化本,译者翻译策略受到各自民族、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译者在意识形态内容方面翻译策略与总体翻译策略相一致,但自身在分布上存在细微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9.
文化预设是沉淀于源语及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制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文本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宏观上也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Nord提出了翻译功能为主导的文本分析模式,预设性分析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基于Nord关于文本功能,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不同所产生的问题的论述,结合文化预设的例子,讨论分析Nord提出的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对文化预设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