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留学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产物。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争取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相互撞击、不断交融的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中流击水,发挥了启蒙和先导作用。而其中的留学生则因其特殊的经历,广泛地活跃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舞台上。从容闳到陶行知,从詹天佑到钱学森,从秋瑾到宋庆龄,从蔡锷、廖仲恺到周恩来、邓小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学亦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留学生成了筚路蓝褛的先驱和举足轻重的中坚:他们早期的理论和创作,为五四文学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其后,他们最先倡导文学革命,成为五四新文学的发难者和主要代表作家;1949年以后,又成为大陆文坛的主要领导和骨干。与此相伴随,他们也留下了歪斜的足印。  相似文献   

2.
白马湖作家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大背景下的白马湖作家群,他们中有很多作家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著的作家群体。但是,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群体性行为研究。文章从白马湖作家群中的与编辑出版相关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对这一作家群体的报刊、书籍编辑撰述经历作了新的考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透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归来作家群”,我们可以看出自由在他们心灵中的一定程度的匮乏,他们骨子里头传承的“五四”文学强烈的功利性和建国前后长期的政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引导,使得他们在面对新时期激变的社会状貌时,与传统文化之“道”日益疏离,导致了他们心灵自由的缺失和退隐。市场对文学创作的毫无阻拦的冲击,以及“归来者”创作生命力的式微,使得他们尽管铸造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坛的辉煌,却无法在激变的时代潮流中挥洒自如。作家们只有回归自我主体,重塑自己的文化之“根”,追求心灵自由,强化自我心灵的独立和坚韧性,才能使中国文学以蓬勃的姿态穿越21世纪的时光隧道。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赵树理的创作过于追求革命功利性——立志做“文坛”文学家,夺取封建文化阵地,与五四新文学相比,其作品又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东西与林白的作品代表了在经历长时间民族国家文学之后,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60年代出生作家群”秉持着“私人叙事”的创作特征,在他们远离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无法抛却个人对历史的记忆。文学在他们手里的坚韧,也展示了文学的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7.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坛弥漫着一种怀疑悲观、忧郁厌世的情绪,被称为“世纪病”。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五四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孤独忧郁、悲观绝望的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与十九世纪初西欧文坛上出现的“世纪病”患者群像的渊源与流变,揭示世纪末思潮对五四文学的深刻冲击。  相似文献   

8.
<正>1979年第5期《文艺报》发表了一篇《忆“五四”,访叶老》,老作家叶圣陶畅谈了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以及他本人创作活动的一些情况,特别介绍了自己在辛亥革命以后、五四运动以前从事文言小说创作的一段经历。为我们了解当时文艺界概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果从发表于1914年的第一篇文言小说《穷愁》算起,叶圣陶的文学创作活动至今已六十七个年头了。在漫长的年代里,作家创作了大量小说、童话、散文等作品,奠定了自己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叶圣陶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而且,他创作的文言小说在旧民主主义文学中留下了踪迹,给辛亥革命以后荒芜的文坛增添了一丝生意。他是从近代文学转向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五四同时代的一些老作家相比,叶圣陶  相似文献   

9.
日前,我院学报编委翟广顺研究员撰写的《20世纪30年代青岛教育界作家群研究》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以20世纪30年代云集青岛教育界作家群为研究对象,将“文学”与“教育”联系在一起,以大视角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其时从事教育工作的知名作家领军青岛文坛的全景,并楔入了“20世纪30年代青岛”时间和地理概念。作者致力于叙述这个作家群体生成、勃发、衰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南阳作家群”的崛起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出现的文学现象之一。它的形成主要与这一地域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家们的不断努力、积极进取等多种原因分不开。这批作家的作品也鲜明地带有南阳地域文化的特征;乡土性与当代性、对淳朴民风与崇高人格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展示等。这些创伤特征也成为南阳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立足之本。  相似文献   

11.
与五四时期相比,新时期作家借鉴吸纳西方现代派文学呈现出高度的自觉性。西方现代派文学对中国新时期文坛全面渗透,并被中国化,表现为与新时期社会变革同步,与新时期文学主潮合流,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融合。新时期文学吸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成功经验将对跨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给予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远古以来,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藏族同胞,以他们的天赋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近几年来,藏族文学的分支——"新生代康巴作家群"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以昂扬的姿态为略显单调苍白的现代民族文学渲染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深受藏汉两地文化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们,在其文学创作中为我们展示和抒写了康巴文学中颇具典型性、抽象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符号——康巴风情、藏传佛教、康巴汉子等。这些多样的文化符号融汇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创作的字里行间中,不仅描绘出康巴藏地特有的民族风貌,而且也表现出该作家群体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沈雁冰与沈泽民既是同胞兄弟,又是新文学战地上携手并肩的战友,也是在革命征途上患难与共的同志.他们早年丧父,由母亲陈爱珠一手抚育成人.步入社会后,同样以巨量的翻译和文学批评跻入新文学阵营,勇猛地向旧文学开战,大声倡导革命文学.在“五四”前后,无产阶级新文学初创的日子里,沈氏兄弟为文坛所侧目,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为数不多的《作家小传》中,兄弟二人的名字,被同时载入.在从事开创新文学事业的同时,他们又投身于实际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兄弟俩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成员,是  相似文献   

14.
远古以来,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藏族同胞,以他们的天赋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近几年来,藏族文学的分支——"新生代康巴作家群"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以昂扬的姿态为略显单调苍白的现代民族文学渲染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深受藏汉两地文化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们,在其文学创作中为我们展示和抒写了康巴文学中颇具典型性、抽象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符号——康巴风情、藏传佛教、康巴汉子等。这些多样的文化符号融汇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创作的字里行间中,不仅描绘出康巴藏地特有的民族风貌,而且也表现出该作家群体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从傅泽刚“高原诗”创作的独树一帜、“昆明系列”小说的别具一格和厚积薄发创作呈井喷之势三个方面,述评了傅泽刚成为昭通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和云南文坛一匹黑马的传奇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名理想主义者的文学风景。  相似文献   

16.
叶文玲论     
一、本世纪文学麦加的最后一批朝圣者叶文玲不仅仅是一个著有小说、散文诸多精品的作家,而是一代中国作家以至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我看来,叶文玲代表的这一代作家包括王蒙、宗璞、张贤亮、茹志鹃等等,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走上文坛、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消声匿迹,新时期文坛重新复出并一度成为创作主力的这一代作家。从我国白话文学史的历时发展来考察,他们的“辈份”介于解放前叱咤文坛的文学元老如冰心、巴金、钱钟书、丁玲和80年代中期以后步入文坛的第三支创作力量如贾平凹、莫言、方方、余华之间。他们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  相似文献   

17.
2.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的主要作家五四文学革命以后,作家辈出,群星灿烂,各以其不同凡响的文学作品呈献于新文学的殿堂,由于得风气之先,新文学的发难者和其它一些留学生,在封建文人的一片鼓噪声中,纷纷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最早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主要立业者(此时也有一些非留学生作家,但人数和影响都较小)。最能显示新文学成果的是鲁迅及其小说。这就是“从1918年5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鲁迅自谓“拿笔的开始,是在应朋友的要求。不过,大约心里原也藏着一点不平,因此动起笔  相似文献   

18.
<正> 五四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中国文学真正迈进“现代”的门槛。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得极为迅猛但也去的过于仓促,因而它没来得及展示它全部的思想魅力和艺术功用。在那热烈喧嚣之中,五四文学先驱们面对腐朽僵死的旧文学,义无反顾地高树“文学革命”之大纛,他们刚刚开始改造国民灵魂,打破“瞒”和“骗”之精神迷梦的伟大思想工程,中国现代文学已发生了巨大的裂变,1923年一批共产党人和革命作家关于革命文学主张的提出,1928年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掀起和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在其后的整整半个世纪中,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取代了五四启蒙文学成为主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学与新写实主义文学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是作家平民意识的普遍觉醒.这两个时期的作家,都将创作视线投向了生活在平民阶层的小人物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生存的艰辛和困苦。然而,在相似的内容中,却表出了主题指向的相异性:“五四”新文学作家在表现生活灰暗面的同时,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品格。体现出拯救平民的理想主义激情。而新写实主义文学,则对这种拯救乎民的理想主义进行了反叛和消解。新写实主义作家与“五四”新文学作家相比,写作观念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蜕变。在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烛照下,“五四”新…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初由鲁迅先生首创和力倡的中国乡土小说,则至今日已走过了漫漫近一个世纪的路程,其间虽免不了曲曲弯弯,磕磕碰碰,却一直是中国文学中一股最鲜活、最跃动、成绩也最卓著的泉流。这当中充满了五四乡土小说侃派涂抹的一幅幅色泽凄历的中国乡村野蛮风俗及农民苦难响画幅,也飘荡着“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命体验和田园牧歌的袅袅余音;既杂合了“革命乡土小说”、“乡土社会小说”、“东北作家群”及。“七月派小说”等各作家群体的成就和缺点、经验与教训,更充盈着“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表现新形势下新农民新生活的激情及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