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由"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能够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师生关系阻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由"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通过促进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实现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信仰践行等途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指出,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根植于对政治行为的特定导向中,这就是政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政治心理与主观维度集合形式的展示。它赋予政治过程以意义和秩序,它包括政治理想和一个政体的运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身包涵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要在教学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从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并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国际体系,同时,也将对国际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正经历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性转型,这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也将积极促进国际体系的规则、结构、机制和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5.
1945年,一个新的世界出现了。因为这一年实现了从战争到某种形式的和平过渡,这一年出现了新的雅尔塔格局和两个超级大国对立主导下的新的国际秩序。战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几乎无不打上雅尔塔体系的深深烙印。无疑,雅尔塔体系对战后整个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雅尔塔体系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不能完全划等号,但雅尔塔体系所体现的东西方关系和美苏对抗,也就是战后向两极世界格局演变的核心。仅就雅尔塔体系和战后两极世界格局这一共性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把雅尔塔体系看作是战后带根本性的两极世界格…  相似文献   

6.
以妙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特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时代性精妙比喻,追求实现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课程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内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这是一种全新的双主体转化、双重转化,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时代内涵,而且有助于破解转化面临的师资知识结构不完善、教材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教材内容广博而课时有限、思维锻炼缺乏等现实难题。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化,可从整体上构建“以喻释理—以喻引问—以喻知新—以喻导行”的四位一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70多年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走过了不平凡的辉煌历程:建国初期,以根本制度建构为核心内容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有力保障了社会主义新秩序的建立和巩固;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制度体系改革为核心内容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实现制度治理现代...  相似文献   

9.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为主线,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其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紧紧围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这个主题,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升其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意识和能力。要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抓住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协同联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大学中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文艺学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协调与平衡,而是知识传授压倒了能力培养。这种现象背后有学科制度、学科研究和学科规训等学科体系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文艺学的教学目标改变为话语空间的拓展和话语秩序的建构,并以此带动文艺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变革。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来的古代中国,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种处理外交关系的独特制度——朝贡制度,像处理封建宗族关系那样处理中国与其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宗藩关系发展成为朝贡体系。这种体系曾经长时段发挥作用,有效维护着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国际”政治秩序。然而,历史发展到近代,亦即到清帝国后期,随着新航路开辟而来的西方商业文明和殖民侵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战争往往是导致国际体系变迁的重大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东亚国际体系的本体要素、权力结构、制度构成、观念结构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东亚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战后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变对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为二战重大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3.
国际储备货币的滥发导致了虚拟经济脱离于实体经济发展,这使国际储备货币既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又失去了货币作为价值标准的本质要求,是导致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我们应该从国际货币体系的监管机制、非本币国家保护机制和国际货币体系中实体经济成分等三个方面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嵩 《历史教学问题》2004,(2):73-74,57
认识欧洲近代国际体系是我们认识当代国际体系的起点和基础。欧洲近代国际体系的建立 ,其中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其宗教背景 ,而这又是与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历史紧密联系的。公元 1 5~ 1 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产生了一系列非常积极的后果。那就是推动了近代的国家观念和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而这些要素对于后来整个欧洲乃至于整个世界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都具有根本的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关键在于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要改进和完善课程内容,解决"真可信"的问题;改进和完善课程形式和手段,解决"真愿意信"的问题;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首先真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整体推进战略。  相似文献   

16.
道德治理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道德治理目标达成契合,为社会主义道德治理体系提供理论维度和秩序架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治理体系的建设领域,应基于关注道德治理瓶颈、优化制度设计元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全民道德信仰等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信用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因信用体系不完善而导致社会不和谐这一现状,阐述了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从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法制方面,产权制度方面,信用机制方面分析了信用秩序混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在我国构建信用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近代民族国家世俗化的凸显是与世俗秩序的自我证成相伴随的一个历史过程,即世俗性要素突破传统宗教之限制而逐渐由人的心智层面扩及法权、政治等制度层面。在基督教二元政治结构下,个人通过"灵魂得救"获得了一种超越主义的精神自由,通过对上帝的信仰确立了个体的最终价值,导致个体能够摆脱世俗羁绊,并对世俗权力采取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价值审判。基督教政治观以超世俗秩序来论证世俗秩序的正当性,而近代政治的特征是将政治共同体从上帝那里斩断,从其本身来探讨世俗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从事高等教育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是组成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单位.要从微观上提高产出效益,必须进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在目前高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下,会计核算只能简单地反映收入和支出,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因此.迫切需要构建成本核算制度,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关系在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三个层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国际格局为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外交更为丰富的内涵.60年来,中国外交实现了从"一边倒"到独立自主、发挥全球影响力的巨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际格局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所发生的深层变化也促成了中国外交的不断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