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14,(3):F0002-F0002
“书棚到处贪翻刻,俗本麻沙遍学堂。” 宋明以来,福建一直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地区,刻书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流传之广,为全国之仅见,刻书业的繁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福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达,也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时至今日,福建刻书的文化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研究价值亦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
福建建阳古代被誉为“图书之府”,刻书印业宋至明清兴盛之风延续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刻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刊印通俗书籍的数量与品种名列前茅。由于闽北古代建置沿革复杂多变,在建本与建安版画的研究中为名所困,经常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4.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雕”当然是刻的意思,什么是“虫”呢?“虫”怎么能被雕刻呢? 原来,这里的“虫”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虫子,而是秦朝时定型的八种书写字体,称为“秦书八体”. 据《说文解字》记载,八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虫书是篆书中的花体,常常铸或刻在兵器、旗帜和符节上,形状像鸟和虫的样子,故称“虫书”.“雕虫”就是指刻写虫书.  相似文献   

5.
宋代福州刻印“三藏”,其中佛教二藏属于民间寺院刻本,而道藏则是官刻。其后,福州刻书基本沿着民间私刻与官刻两条线路发展,其中官刻略占上风,而罕见书坊刻书。仕宦在外的福州人氏在外省刻书,与南方各省区的刻书形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各种可能,促进了南方各省刻书业的共同发展。这是有别于此前学界普遍将闽人在外地刻书与福州本地刻书混为一谈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宋泉州的13位官私刻书家的所刊刻的图书,以及刻本的存佚,刻书家的生平等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和考证。提出了南宋时期泉州的坊刻并不发达、使泉州成为南宋刻书“诸州之冠”的,应归功于当时在泉州任职的地方官员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略论我国书院藏书与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概述和分析了我国古代书院藏书来源,藏书与刻书之互动关系,刻书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分析,以及刻书的四种具体类型。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吴门袁氏家族刻书与藏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刻书与藏书事业大发展的明清时期,吴门袁氏作为刻书与藏书世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页。考证以袁褧为主的袁氏成员所刻主要书籍之版本面貌,以及首刻《唐伯虎集》之时间与原因,可以一斑而窥全豹,其原因在于袁袠与唐寅相似的受冤系狱的经历以及留事实于后人的目的。在汇集了袁廷梼重要校文的基础上,对家族刻书、藏书特点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9.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9):8-8
“襄樊铭”又名“李曾伯纪功铭”,是湖北省境内唯一的书刻上乘、保存完好的大型摩崖。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话本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相传于说书人之口,又为当时文人学士所辑录、加工,在当时影响颇大,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而其中又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朦初的“二拍”最为著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书,三部书各收小说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书实收小说共七十八篇.这些小说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不啻为又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现仅从“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中浅析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11.
“黄帝”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憂"(王国维释"夒",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12.
刘向《诗》学家法问题自宋至今聚讼纷纭,考各家论述,多有据刘向编撰之《新序》、《说苑》为依据者。然此二书多袭先秦史料,其《诗》学观不能代表刘氏本人。而史传中刘向之奏章、封事引《诗》资料,则少有专门研究者。笔者以元帝时刘向所上之《条灾异封事》引《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后可知:刘向用《诗》确不守家法,甚至无今古文之别;在不同场合运用相同《诗》典时,取义亦有不同,据此可知刘向"通经致用"的汉儒品格。  相似文献   

13.
乾隆"钦定"了《四库全书》,"敕修"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御定"了《续文献通考》。《四库提要》和《续文献通考》正式判定明末出自井中的宋郑思肖《心史》为伪书。但这只是诬陷和谎言,却迄今还在蒙骗和贻误学术界。乾隆对郑思肖相当注意,有可能看过《心史》,且还写过关于郑氏的诗。《四库全书》中更是留下了《心史》为真的大量记述。  相似文献   

14.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追逐物质享受和经济目标成了多数人的唯一志趣和社会时尚,此风也影响了学术界及部分学者。文章以学术界存在的"黄帝与黄帝文化的南迁"、"炎帝和炎帝文化的南迁"等现象为例,说明当前一些地方和一些学者借历史考据方法为各地争名人,已经达到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利用晚出典籍煞费苦心任意曲解的地步,期盼学者中缺乏责任心的阿世、媚俗、唯上之风得到扭转。同时也认为黄帝或黄帝后代的封地都不在浙江,黄帝族的活动区域不可能远达东南,炎帝及其子孙也没有真的迁到南方,原本活动于黄河流域的炎帝族是因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才被人为分配到了南方,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建于宋代,也可能始建于汉代,但都是阴阳五行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三十五年的焚书坑儒运动,使不少人发出了秦"少书"、"无书",以至于国家"书绝"的浩叹。但实际上,秦不仅有自己的史乘典册,还在咸阳专门建有"书府"以收藏各种文书。即便是在焚书运动中,烧书也是有范围限制的,医药、卜筮、种树以外的"禁书"也是允许在书府、丞相府、御史大夫处和博士处保存的。这些典籍与民间藏书一起流传于后世,为《史记》、《汉书》等文献所载录。  相似文献   

16.
《海外英语》2014,(5):15-15,60
目标:向世界知名企业家学习经营之道。想一想:你经常从网上买东西吗,你通常用哪家网站?网购的好处/坏处有哪些?你从亚马逊上买过东西吗,买了什么,购物经历怎么样?  相似文献   

17.
唐代"古文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由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等多种外界因素与古文自身演进综合作用形成的。其中,唐玄宗在推动古文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经籍的搜集整理;二、注疏《孝经》,提倡孝道;三、促使文风由骈而散的转变。而这三点恰好与古文作家倡导的"宗经明道"、文风复古精神相契合,由此也印证了唐玄宗对"古文运动"发展的有力推动。  相似文献   

18.
“异书同号”现象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书同号"是图书分类中常见的现象,文章主要从多校区合并、回溯建库、有无编目细则、套书分编、编目人员失误等方面分析了"异书同号"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异书同号"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造成书目数据库的臃肿庞大、不利于中央书目数据库的维护;藏书组织的混乱无序;检索不单一,影响读者查准率等.最后提出了防治修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书籍对于博尔赫斯这样一个学者型作家、失明的作家而言,就是知识的象征。作家的书籍崇拜即对于知识——这种神圣的令人尊敬的东西的崇拜。对“书、知识、智慧”的崇拜散落在小说中,显现为“书”、“图书馆”、“迷宫”三重意象。博尔赫斯并不信仰上帝,他的上帝就是知识。作为学者型的作家,一个智者、知识分子,博尔赫斯笔下充满这种对于“知识”的迷恋与恐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