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5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材简析: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  相似文献   

2.
周芳 《教育》2012,(24):56
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不久,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那时笔者忙得不亦乐乎。很快,单元考试来了,考试成绩与其他几个班级比比,不差。笔者暗暗松了口气。不料,第二天就有家长来提"建议"了,说:"老师,怎么不排名次啊?"又问这次考试谁第一,自己的孩子是第几名。笔者当时一愣,心想:三年级的学生考试要排什么名次啊!但是家长的要求不容小视,只好说:"我来排一排。"家长满意地走了,但笔者心里却平静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第十册<练习6>"诵读与积累"介绍了毛泽东主席的名篇--<清平乐六盘山>,词的下面有这样的注释:"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项脊轩志》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配套参考书把句中的"先妣尝一至"译为"先母曾经来过一次"。笔者认为,把"一"讲成"一次"太拘泥于"一"的常用意义了,不符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急于问老师"这道题目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或者诸如"你做得不对,我这个是跟标准答案一模一样的,我这个才是对的"等等;教师们也会说,"你这道题做得不对,不符合标准答案"等等。也许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所以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认为这样的现象很正常。但当我们仔细思考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的"想想做做"栏目中有一个体会小孔成像的动手活动,教材提供的方法虽然简便,但屏幕暴露在外,成像不太清楚。笔者对其做了改进,即改用两个纸筒,不但使像呈现在暗室,而且成像清晰,能改变像距。另外,通过更换"镜头"、屏幕,更能演示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中的照相机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中的望远镜、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具有废物利用、操作简便、一物多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知识》2005年5期有傅炳民老师的《见谅≠原谅》一文,文中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见谅于毛泽东"中的"见谅"使用有误,应改为"自己已经不可能得到毛泽东的原谅"。马兰刚同志在《也说"见谅"》(《语文知识》2006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并认为"见谅于……"属于文言被动句式,而笔者认为前者的说法是正确的,马兰刚的说法反而更为不妥,就此提出自  相似文献   

8.
《演讲与口才》2013年第3期《"做最真实的自己"与"做最好的自己"》中有句云:"一个人品好、前妻至今还夸的好人为何婚姻却维持不好呢?原来男嘉宾一直坚持‘做最真实的自己’,特立独行,不做如何妥协和改变,而让妻子忍无可忍,最终只好分道扬镳。"笔者以为,此中"特立独行"属于误用。  相似文献   

9.
2007年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17课列举了"二十一条"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说,"5月9日,除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内容"。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二十一条’书上怎么只说五条呢?其他十六条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绝大多数称"第五号"或"第五项",而不称"第五条"。如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说"‘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第二号七条……第三号两条……第四号一条……第五号七条……日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号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可见教材所述"第五条"应该是"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或"第五项"。  相似文献   

10.
笔者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共观摩了16节课。选手们一些"不约而同"的做法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现象一:"举起手来,我们一起书写课题!"教师揭示课题后,要求学生:"举起手来,我们一起书写课题!"于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用手指空书。高段、中段、低段的课都有这一环节。师生一起板书课题本无可非议,但如果每堂课皆如此,就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2期刊登了笔者的一篇短文——《关于〈藤野先生〉中的"讲义"》。该文谈了对人教版《藤野先生》一文中"这讲义也遗失在内"注释的修改意见,建议把原注释改为:"鲁迅迁居北平时曾在绍兴乡友家中寄存三箱书,1951年那本《解剖学笔记》从这三箱书中找到,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遗憾的是,由于成文时笔者对鲁迅的医学笔记的问题了解不够透彻,加之篇幅所限表述不充分,这个修改建议仍有瑕疵。在此,笔者加以补正。人教版将"这讲义"注释为"那本《解剖学笔记》"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2.
<正>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教学参考书》把其中的"非……,则……"译成"不是……,就是……",而其它教辅资料,如使用较广的《教材全解》译的是"不是……,而是……"。笔者以为,于情(作者的写作意图)、于理(表达的合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中小学管理》第1期刊登了薛朝阳老师的《依法管理班级培养学生自立》一文。在该文后附的《梅林镇中心小学四(1)班班级公约》中,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说以"班级排行榜"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惟一标准",在第六章"班级排行榜"的第三十条说"排行榜每周一由班主任公布"。在《中小学管理》第2期又刊载了薛老师的《教育事例ABC》一文,举例说明了"班级排行榜"所发挥的作用。对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就"班级排行榜"的做法与薛老师及同仁们商榷一下。笔者认为,"班级排行榜"的做法有利有弊,而且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主要是:能促进优…  相似文献   

14.
近日,笔者认真阅读了《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6日第7版《考核评价,有时吃吃"大锅饭"也挺好》一文,深感有许多心里话要说。笔者同意该文作者所持的不能迷信"量化治百病"的观点,"大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中"而征一国者",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译为"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可见,编者是将"而"当做顺接连词来理解.但笔者总觉得不顺畅,以为"而"解为"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6.
<正>南京于世华老师的《从"雕版"到"活字":"用教材教"另解》一文的中心思想是:"教教材"就像雕版印刷,教材好比是雕版,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用教材教"就像活字印刷,教材好比是字库,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调用字库,学生就可以创造出许多个性化的作品。笔者读过于世华老师的文章之后,反思了自己从"雕教"到"活教"的过程。笔者教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笔者都是在"精雕细琢"上下工夫,这次有了新的教法。笔者认为,教师"用教材  相似文献   

17.
《桂林山水》(人教版四下)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有的老师认为"还是把‘这一带’改为‘这样’好",笔者认为这句话妙就妙在"这一带"。先说"这一带"。笔者认为,"一带"是名词,不只"表示眼前所及"的小范围,且能表示大的范围。"桂林这一带",应包括桂林市所辖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一教材人教版p·33习题1.7第2题第2小题是这样的:"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写出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在课堂上练习这道题时,对结论"一定是相似三角形"的否定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学生争得面红耳赤.笔者也看到许多资料上有类似的题目,一些教师和学生对"一定是"、"不一定是"和"一定不是"的否定方法也感到很迷惑.所以笔者就此从概率角度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各自的否定形式.  相似文献   

19.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科学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五课,是学生"探索星空"的一次智慧之旅。笔者应用电子白板创设了一个探究星星运动情况与地球运动特点的立体宇宙空间,强化了学生推理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北极星"不  相似文献   

20.
初中八年级教材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中都列有类似"违法者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标题,但两处的教材中都没有使用"行政责任"这一词汇.这使教材的思路不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不容易,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毕竟很多教师没有相对系统的法律知识,教材是其教学的主要参考).因此,笔者就有关法律责任中的行政责任作如下简要分析,不妥之处,还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