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得胜 《科技风》2013,(13):9+13
电去离子是将电渗析和离子交换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它不仅摆脱原先这两种分离技术带有的缺点,还具有树脂深度净化与电渗析连续脱盐的特点,因此,电去离子有着不凡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进水流量及水质各种因素对电去离子出水水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分析电去离子去除离子的最优操作参数。从而得知,通过控制进水流量、进水的电导率及膜堆的操作电压都可使出水水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选取某电解铜厂阳极泥进行脱铜处理,以硫酸溶液为介质,采用空气中的氧作为还原剂进行铜、砷浸出反应。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讨了鼓风时间、酸度、反应温度、液固比等因素对阳极泥中铜、砷浸出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脱铜实验的最佳条件为鼓风时间5h、初始硫酸浓度180g/L、反应温度65℃,液固比3:1。在该条件下,脱铜实验渣率为61.49%,铜脱除率为85.13%、砷脱除率为52.36%、锑脱除率为1.63%,铋脱除率为7.12%,溶液中硒、金、银微量损失。  相似文献   

3.
双极膜技术在Vc生产中的应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技术是一项新的和有效率的分离技术,并且已经在近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双极膜作为一种新膜发展非常迅速。这篇论文主要探索使用双极膜技术在维生素c生产里替代传统的离子交换工艺的可能性。工作机理中的电渗析的工业应用和双极膜被首先评论,膜的污染也将在文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选择性分离膜为中心的膜学研究自本世纪50年代形成为一个学科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相继对离子交换膜(含电渗析过程、双极性膜等)、反渗透、超滤、微滤、气体分离、渗透汽化等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传质机理等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促进了分离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国外学术界、产业界认为,作为一项高技术,膜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基础产业技术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并且正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因而各国政府均给予相当的重视与支持。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日趋频繁,1984年在意大利召开了首届大型…  相似文献   

5.
运用Maxwell-Boltzmann分布与Nernst-Planck公式推导出双极性膜在双组份溶液中的伏安特性曲线理论公式。制备了聚苯乙烯磺酸/聚乙烯醇阳膜和聚乙烯吡啶/聚乙烯醇阴膜,并且加工成为双极性膜。测定了它们的电流—电压关系曲线并与理论公式进行比较。制备了聚电解质/n-In_2O_3膜,测得其界面的p-n特性,讨论了所得结果,以便改善双极性膜的p-n结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机械强度好,孔隙率高、阻力小的涤纶滤布上涂覆强亲水性的聚乙烯醇材料,制备了滤布-PVA素水膜.研究了利用该膜处理油水乳化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操作压力为0.05Mpa下处理质量浓度为1 000mg/L的O/W型乳化液,可获得140L/m2·h的膜通量,除油率达到82.3%.  相似文献   

7.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在常规电渗析装置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频繁倒换电极电渗析装置及其工艺系统(EDR),去年通过了国家鉴定。频繁倒换电极电渗析工艺系统,国外简称EDR,是对称可逆的实用性电渗析过程。与常规电渗析(ED)过程不同,即离子通过膜的迁移方向以及浓缩、脱盐室以相同的时间间隔,例如每15分钟或20分钟倒换电极一次。借此,便有可能使膜面比常规电渗析膜面保持干净得多。因而,可以显著地提高电渗析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和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通过原水电渗析后再接电去离子(EDI)装置的试验,考察了进水流量、水质等因素对EDI产水水质的影响,并探讨了EDI去除离子的最佳操作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降低进水的电导率、适当提高膜堆的操作电压及加大进水流量都可提高产水水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钛网作为阳极,钛网为阴极,对直接黄R模拟染料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电解时间、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以及进水浓度对直接黄R脱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电流密度,提高电解质浓度,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直接黄R色度的脱除,对于含有100mg/L的直接黄R溶液,电解质NaCl的质量浓度为25.0g/L,电流密度为2.5A/dm2,电解时间20min,溶液的脱色率达到69.86%。  相似文献   

10.
采用钛网作为阳极,钛网为阴极,对粒子元青模拟染料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电解时间、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以及进水浓度对粒子元青脱色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电流密度,提高电解质浓度,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粒子元青色度的脱除,对于含有25mg/L的粒子元青溶液,电解质NaCl的质量浓度为25.0g/L,电流密度为3.0A/dm2,电解时间40min,溶液的脱色率达到78.53%。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超临界CO2萃取牡丹籽油工艺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到萃取过程最佳工艺:物料粉碎40目,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5℃,解析压力9MPa,解析温度60℃,萃取2.5h,CO2流量30L/h。萃取率为95.73%。  相似文献   

12.
第二海洋研究所研制成功的φ220mm卷式反渗透组件与CA-CTA102低压反渗透膜,在1986年10月通过技术鉴定。这二项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是为了解决我国大量纯水和超纯水生产问题。 CA-CTA102低压膜是以CTA为主要原料的混合膜,改进了CTA的溶解度,选用了新的添加剂,改进了工艺。该膜基本性能:操作压力15公斤/cm~2;脱除率92—93%;水通  相似文献   

13.
以硫酸为改性剂对粉煤灰进行改性,考察了改性粉煤灰投加量、吸附时间、罗丹明B初始浓度和p H值对去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g/L罗丹明B溶液50.0 m L,硫酸改性粉煤灰投加量为0.3000 g,吸附时间为100 min,p H值为2,此时去除率去除率为84.68%,去除容量为1.41 mg/g。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上游来流量对堰塞坝溃决过程的影响,进行了上游来流量分别为0.3L/s、0.6L/s、0.8L/s、2L/s、6L/s的五组工况下的水槽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上游来流量下的堰塞坝溃决流量发展过程都分为三个阶段:溃决流量稳定增长阶段、峰值流量阶段及趋于稳定阶段;溃决历时则随着上游来流量的增大而缩短,峰现时间也随着上游来流量的增大而提前;堰塞坝溃决结束后残余的坝体体积随着上游来流量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MAP法处理焦化废水,研究了pH、药剂配比等因素对氨氮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9.47、摩尔比n(Mg~2 )∶n(NH_4~(3-_)∶n(PO_4~(3-))=1:1:1.2的条件下,氨氮的脱除率为96.39%,剩余氨氮浓度为12.17mg/L,可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按GB/T 601-2002《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中规定的方法配置并标定0.5mol/L硫酸标准滴定溶液,依据JJF l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建立不确定度评定程序和方法,评定其测量不确定度。当硫酸标准滴定溶液浓度为0.4987mol/L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0014mol/L。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离子膜电解槽槽电压的影响因素。认为影响槽电压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膜自身结构,电流密度,碱液浓度,阴、阳极间距,阴、阳极液循环量,温度和盐水中的杂质等。并就如何延长离子膜使用寿命提出建议。离子膜电解生产烧碱过程中,电流效率和槽电压是衡量能耗高低的重要指标,其中槽电压的升降不仅影响电解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容易对电气设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膜污染是影响电渗析技术应用稳定性和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电渗析膜污染的机理,介绍了国内外电渗析膜污染的研究进展和防治措施,指出了未来电渗析膜污染研究与控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超滤反渗透工艺深度处理汽车工业污水。设计进水流量约为200L/h,设计出水流量为20 L/h。采用两套超滤反渗透双膜分别进行虚拟污水试验,将结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0.
王永强 《科技通报》1992,8(6):354-357
提出用铂工作电极安培检测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和污水中微量肼的方法,试验了离子色谱仪的操作条件,包括淋洗液的浓度和流量、安培检测器的最佳施加电位,以及样品溶液酸度和干扰元素对测定的影响等.本方法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0%,回收率在90%~95%,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mg/L.测定一个样品仅需5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