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与少     
偶读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其卷七《臆论·不多不少》条,很有点耐人思索之处,现抄录于下,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2.
明代名家吕坤在《呻吟语》中云:“心要早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壮,但不可过耳.”他劝诫人要经常思考问题,人的身体要经常活动.人的头脑愈是多思考问题,便愈能变得精细和聪明,人的身体愈是多活动,便愈是变得强壮和健康.但两者决不可太过.  相似文献   

3.
点击文学社福建安溪恒兴中学进取文学社进取文学社创办于2002年12月,现有社员556人。文学社自成立以来,取得丰硕成果。社员作品在全国各报刊发表一百四十多篇;参加县级以上各类征文、作文比赛活动,获奖三百多人次。进取文学社获得2004年福建省第十一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在2005年全国优秀文学社评比中获得金奖。2008年2月,《德育报》、全国校报校刊联谊会授予进取文学社为全国校报校刊联谊会2007年度优秀理事单位。《进取》校刊主编苏立仁老师被《创新作文》《初中生优秀作文》聘为特约编辑。进取文学社将秉承"励志勤学,锐意进取"的宗旨,为全国校园文学缤纷的百花园绽放一缕芳香。  相似文献   

4.
《华严经》写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  相似文献   

5.
书缘与书启     
七十年代末,就读上图参考室。时沉潜于音韵训诂之学,凡与相涉者,恒索而现之,心识手抄,殆无虚时。尝手录沈兼上《右文说》,因及刘师培《字义起于字音说》、《释蒲卢》、《释(双双出)》等,乃亟索《刘申叔先生遗书》而读。既录其文而阅其传,叹彼英年早逝;复浏览其余篇章,弥惊其读书之多,学问之博,搞藻之美,心窃仪而好之。余素有好书之癖,而是时固无缘能得也。八十年代初,负籍京华,欣逢是书于琉璃厂,索价一百五十元,以囊中羞涩,怏然而回。时隔一纪,因事客京,复睹是书于厂甸高架,虽尘封已久,仍如见故人。及决意购回,方见其标价为二千五百元,踌躇再三,终以价高缘悭离之而去,然心萦梦绕,实未能已已也。旋因公干赴宁,以申叔为仪征人,乃谋之于江苏古籍出版社薛正兴、胡慧斌先生,两先生素以学术、乡贤为重,早以先得我心之同然,遂相与商略底本、版式之宜。事才逾年,精装两巨册之《刘申叔遗书》已置余案头。摩挲其书,初读时惊叹心仪之情历然在目,嗣见于书肆之喜怏踌躇亦的然在心,而屈指回首,已不觉二十年于兹矣。盖书之觏违得失,殆有缘也。因念人之荣瘁寿夭,学术之盛衰久暂,著作之成传存佚,亦无不系之于缘。  相似文献   

6.
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了陈强强老师的《“一人之心”是“千万人之心”吗?》的文章,笔者对陈老师关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解读不能认同,遂成此文,与陈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7.
王冬梅 《现代语文》2007,(2):104-104
《西洲曲》诗句清丽,情韵悠扬,读之余香慢绕,久萦在心。而诗中女主人公——貌美痴情的女子形象,更让人怜爱之感。  相似文献   

8.
今年很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英雄无悔》中的心脏病专家齐巍巍说过这样一句话:手术中的心脏完全可以在我们的掌握中,而生活中人的心却难于把握。他这句不十分科学的话,的确揭示了一个科学的道理,人心难以掌握和猜度。成年人这样,少年儿童的心何尝不是这样!当家长的要教育好孩子,  相似文献   

9.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小布丁老师教同学们唱《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同学们唱得很用心,唱得激情澎湃,唱得热血沸腾。唱完了这首歌,小布丁老师说:"同学们,没有伟大的祖国,便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把祖国放在心中,把我们的爱,我  相似文献   

10.
郭林 《文教资料》2012,(26):141-143
《史记》三家注中,各家多称引《汉书》,其条数之多已不可详记之。所言或直引,或意引,或直云《汉书》,或以篇名称之,或省称之,亦或不云出处。所言内容或列异文,或释史文,或辨正误,或考证史实,难以统而理之。然其中亦多裨益于校史者,今笔者仅以三家注中直言《汉书》者,刺取数条,略加考校,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王东 《教学月刊》2011,(2):19-22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学生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不多不少",应当"不显眼地帮助学  相似文献   

12.
影片《天下无贼》赋予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诸如:人是不断变化的;坏人也是情感之躯,也是可以改好的;人都该象傻根这样憨厚;但损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无;要想天下无贼,就得防贼,见贼起码要敢喊抓贼;人不可上贼船干贼事,糊涂犯傻。日常生活中,谁都希望别人都是爱心大使,周围无骗,近边无盗,人间无欺, 社会安定。要真能日不上锁,夜不闭户, 百无禁忌有多好!真能天下无穷无苦,无灾无祸,无烦无恼,无虑无忧,无污无染, 无假无坑,无欺无诈,无冤无仇就好了。  相似文献   

13.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8-48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高中课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古汉语申,“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集韵·昔韵》:‘亦,又也。”如《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  相似文献   

14.
言为心声,文学史亦为"心灵史"。文学事况应即是"人"见于文学形态之活动,追踪史实不可徒以才与学为从事,而无视或轻忽具体时空中人的心与术。于动荡不定之乱离时世与进退失据真伪紊杂的人物,更需辨其心术而后论定其文学观。"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心迹虽复杂,但大节易认。其才大心高,事功心尤切,然不免识闇、志馁。《列朝诗集》,乃钱氏晚年以其诗学观所构架之明诗之史,关涉着树帜立坛坫,开宗派。是集专注于言诗,有意避开气节一类的因素,虽欲留一代诗人之精魂,然此"精魂"已被汰洗。"万物盛于丙,成于丁",以已逝之程嘉燧冠列一代,即示一代之诗大成于此,究之实际亦"成"于钱氏本人,"茂于戊"则蕴有"非我莫属"之意。晚近以来或称《列朝诗集》"实寓期望明室中兴之意",不免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5.
星疲月倦觅归程,幽咽虫鸣似诉心.客满中宵妻未寐,灯明午夜母常颦.心萦杏圃情怀重,梦入桃林雨露深.百岁育人成伟业,莫辞瘦骨渐嶙峋.这首诗名曰《夜归》,你猜作者是谁?他自号"教头",又常有"雅兴"吟诗作对,且内容多关教育,因而人们称他的诗为"教育诗".他,就是衡阳市教委主任周克皓.  相似文献   

16.
论的的不休     
开栏语:纯洁现代中文,一直是余光中、冯骥才、季羡林等一批现代文化名人的萦心之念。他们作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的中国文人,时刻关注着中国语言随时代发展逐步演化的每一个细节,不断给恶性西化的现代中文把脉开方。但这都绝对出于对祖国语言的挚爱,而非刻意吹毛求疵,他们无法忍受对中文的任何污染,哪怕来自大作家,哪怕只有一小点。长,自不可掩;短,亦不可护。这应该是每一个国人对待母语的一种态度。余光中先生说:“白话文所以噜苏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弊端;而用词最滥的虚字正是‘的’。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反思,他写下了《论的的不休》一文。本期我们选了其中的片段。  相似文献   

17.
情绪与诵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学者朱熹《朱子童蒙须知》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序》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种主张实际上与朱氏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今人徐世荣亦说:诵读“是运用语言补充文字表达之不足”,它“如同黑白的摄影涂染了色彩,如同给静物注入生命素而成为动物。”由此看来,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研究诵读,无疑应当把诵读“本身”作为第一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中。“三”与“九”不仅可实指,还可以泛指。这样的例子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②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司马迁《屈原列传》)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⑤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报任安书》)⑥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⑨中间驰至九…  相似文献   

19.
正在《颜渊·二十二》中,樊迟问仁,子答曰:"爱人";问知,子答曰:"知人"。而在《子路·十七》中,又问仁,子答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前者讲爱人,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我们想,为师之道,亦当以仁为根本,爱护学生也是"仁"。否则,严谨而无根,只是靠严厉,是难以指望亲师重道的,就不必说什么师道尊严了。"知人",即  相似文献   

20.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如果把跟一个人讲道理理解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