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研究的角度有很多,本文的研究角度是以张幼仪的前半生经历为依据,以这位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女人的生活变迁,来探讨近代上海社会及服饰的变迁.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角度,是因为出生在世纪之初1900年的张幼仪,生长在上海宝山县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大家庭,儿时受到"三从四德"的传统训诫,险些被裹脚,遵从兄长的意愿嫁给徐志摩为妻,离婚后在德国"重生",并且在回国后有了自己的事业,独立抚养儿子,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她的经历可以说是生活在近代社会转型期归女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文化作为一个广义概念,可以划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产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1]将服饰文化纳入到这一广义范畴,它所包含的“技术”和“价值”体系,前者是指服饰本身,后者则是指服饰观念。因此,近代上海服饰的变迁,不仅是器用层面上服饰本身的变化,也是服饰观念的更替。甚至可以说,服饰观念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深层次动力。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融、传统社会向现代…  相似文献   

3.
社团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形式,以近代上海为例,可以看到其有自发结社的特点;在转型期,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增加现代理念的组织。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迈进现代社会的整体性变迁过程,它以社会结构的变迁为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体制交织,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快速转型,劳动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评论》2010,(11):127-127
在近代各种变迁冲击之下,在上海这个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大变化。本书以“衙门”(以上海道台为中心的道署)、“会馆/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据文献记载,元末的上海地区已经有零星的戏曲演出活动;历经明清.到了近代,上海的戏曲演出始放异彩。开埠不到半个世纪,上海就有“戏园之盛,甲于天下”的称誉。与此同时,上海戏曲也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植变。推动上海戏曲文化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有开埠之后工商百业的发达,为戏曲的演出和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市民阶层兴起之后的戏曲娱乐需求;还有上海这个近代中国最典型的移民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粘合特质。除此之外,租界的存在、中西交汇的格局对晚清上海戏曲变革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晚清上海戏曲的变革与整个…  相似文献   

7.
近代上海服饰研究及上海市档案馆的相关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上海服饰 ,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论题。首先 ,服饰的变迁轨迹 ,由小见大地折射出了自开埠以来 ,近代东西方文明在上海地区的撞击和交融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影响 ,是上海地方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 ,随着历史研究对象和领域的逐渐扩大 ,考查上海地区普通居民的服饰状况 ,可以对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帮助 ;同时 ,近代上海地区的服饰 ,开风气之先 ,突破服装的原有蔽体保暖功能 ,摆脱传统观念对服饰的礼法要求 ,导入了美学新概念 ,从而使服饰上升到了文化的范畴 ,使上海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派服饰文化 ;另外 ,对上…  相似文献   

8.
“崇洋”是近代中国消费的主旋律,对近代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社会经济变迁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至于有人误认为“崇洋”是近代特有的经济文化现象,其实“崇洋”思想于清朝中期就已经在江南等地出现。  相似文献   

9.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是在20世纪初才作为一种外来事物而出现的.新兴的电影院出现后,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对市民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凸现出来的大都市,更能体现出电影院这种新式娱乐场所的产生对人们的影响.本文以近代上海(1908~1937年)的电影院为出发点,试图了解作为新式城市公共空间的电影院的出现,对近代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产生了何种影响,两者的关系如何,体现了近代以来一种怎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台湾智库文化出版《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一书,讲述被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对以西方形式离婚的怨偶七年的婚姻生活。作者张邦梅,第三代旅美移民,是徐志摩元配张幼仪的侄孙女。她在大学阅读“现代中国诗人”时,慕名研究徐志摩,才知道徐志摩的元配是自己的姑婆张幼仪,并回想起曾在一次家族聚会中见过她。后来,她鼓起勇气与姑婆谈起这段不适合的婚姻,一谈五年。令人遗憾的是,当张邦梅将她的这篇毕业论文改写成传记文学时,张幼仪却去世而不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书  相似文献   

12.
徽州是社会史研究的典型区域,研究徽州报刊史对于深化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搜集整理相关报刊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深描民国旅外徽州人创办与发行报刊,积极营造文化舆论空间,进行思想启蒙与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员活动。同时,结合历史因素与时代特点阐述处于徽州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旅外徽州人文化自觉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开通徽州社会风气、增进社会福祉、唤醒国家意识与投身社会革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救乡救国的文化自觉,以及从传统到现代的知识分子自我调适与文化适应过程,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自我改造与革新的主体性实践,这为徽州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中国60诞辰的前夕,王立胜博士的新作《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以下简称《基础》)出版了。这部以“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的再造和构建”为研究命题的著作,试图以“社会基础”这一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框架,用以分析和解释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现代化演进的方向、动力和机制问题,从而从“元问题”的角度找到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社会的进化,从不会只局限在经济领域之中,它也必然会延伸到社会与政治领域。这对于近代以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也不能例外。20世纪后的中国,伴随着经济领域市场化因素的增强和西风东渐潮流的裹挟,以及国人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社会领域开始发生了分化,即从先前的“单质同一性”社会向“异质多元性”社会过渡。这一过渡时代的重要标识就是:以国家监控穿透社会各个角落为特征、甚至社会并不存在的“全能主义”时代逐渐衰微。其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中的组成部分。自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图书馆则于1904年进入“近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产生了二次高潮。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则是产生在第二次中国近代史研究高潮中。图书馆界在对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许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是我国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民主主义为思想基础,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蔡元培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使他将教书育人看成是救国图强的必然途径,蔡元培是在经历了内忧外患的洗礼后形成的思想总结,这在近代中国具有普适性的影响意义。严复曾经有"民力已荼,民智已卑,民德已薄"[1]15,  相似文献   

17.
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所发起举办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华中师大逸夫苑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大陆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交流和讨论.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90余篇学术论文。限干篇幅,这里仅就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动力和阻力,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以及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等几个主要问题简介如下。如何界定社会转型?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代表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代表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将社会转型看作是文化转型,指出…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历经了1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之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逐渐进入世纪交替前夜的社会转型期,而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化的发展由过去的一元独霸或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存。加之当时“文化分析”研究再度掀起的另一轮学理意义上的文化热潮,也于有意无意间对社会文化的转型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于是,“文化”铺天盖地而来,一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都被冠之以“文化”。“文化”被无限度地泛化了,一时间“文化”成了最时髦的语汇。与此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介而言,现代电子媒介…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会馆(公所)[1]遍布全国各地。据1909年《上海指南》所载,上海的会馆有六十多个。北京的会馆则更多,可考证的有425个[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步伐加快,新式同乡会应运而生。据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1934年所编的《全国民众运动概况》统计,上海新式同乡会有65个,湖社即是其中之一,而且较为典型。本文力图通过上海开埠后湖州商帮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传统或近代性地缘团体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湖社的具体活动,揭示近代新旧同乡团体的社会参与及其特征。一、新旧同乡团体的嬗递成立于1…  相似文献   

20.
丁丽琼  邓绍根 《新闻大学》2023,(2):1-15+117
近代中国的“恩格斯”记忆变迁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紧密相连。1899年,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名字一同进入近代中国人视野,其简要生平及个别著作得到初步介绍。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恩格斯的专门介绍陆续出现;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对马恩关系认知的深入,恩格斯的独特贡献和个人价值得到凸显;1935年,纪念恩格斯的文章开始出现,关于恩斯格的记忆更加饱满丰富,强化了其精神价值与象征意义,“马恩列斯”这一“谱系”逐步成为“恩格斯”记忆的主导框架。近代中国的“恩格斯”记忆变迁经历了初识、拓展、再认以及纪念等四个阶段,完成了其记忆的入场、觉醒、发酵与升华过程,体现了存储记忆向功能记忆的转化,呈现出记录中的重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