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孤家”、“寡人”是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自谦之词,百姓称之为天子、皇帝、陛下等。君主是古代国家机器的核心和至高无上的总指挥,是古代官场上百官之上的“官”。所以《说文解字》把“皇”解释为“大也”,把“帝”解释为“王天下之号也”。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的传播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传播体制的主要依据。为了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最终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子构建了一个三级传播模式,这一模式由"法术之士—国君"、"国君—臣子"、"官吏—民众"这三个自上而下的层次构成,以君主集权为核心,用"法"、"术"、"势"加以严密控制,体现出高度一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一、对于图书分类的基本原理的共同认识 1.图书分类与学术分类 中国有没有分类法?杜定友先生说,古代的目录学"于分类之次第,门目之分配,未曾言之也","汉志而后,欲求专论图书分类法之书,不可得也.目录之书,代有传留,但欲求杂书而独立成部次详明、有标记、有组织、能伸缩、便增减,而与典藏出纳为表里者,不可得也".所以他认为"中国无分类法".实在,中国古代还难以寻到"部次详明、有标记、有组织、能伸缩、便增减,而与典藏出纳为表里"的分类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图书馆分类研究中民族传统与外来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对于图书分类的基本原理的共同认识 1.图书分类与学术分类 中国有没有分类法?杜定友先生说,古代的目录学"于分类之次第,门目之分配,未曾言之也","汉志而后,欲求专论图书分类法之书,不可得也.目录之书,代有传留,但欲求杂书而独立成部次详明、有标记、有组织、能伸缩、便增减,而与典藏出纳为表里者,不可得也".所以他认为"中国无分类法".实在,中国古代还难以寻到"部次详明、有标记、有组织、能伸缩、便增减,而与典藏出纳为表里"的分类法.  相似文献   

5.
某日,在报章上读到某学者的文章,该文提到,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该学者将这句话里的"和",解释为和睦、和平、和谐,说中国古代哲人早就提倡"和谐社会"云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档案工作是为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的工作,因此,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也必将成为档案部门积极主动顺应社会需要的战略举措. 民生一词在《辞源》中解释为"人民生计",也就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生计和生存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生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中国古代就有许多记载民生问题的典籍.  相似文献   

7.
"出版"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因此对作为出版之重要环节的"编辑",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常人们是这样来解释编辑概念的,即"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做准备的工作".这个释义的关键在于"选择"二字.它意味着在图书出版中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工作者,被赋予了"选择权".  相似文献   

8.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娱乐"是"使人快乐"或"快乐的活动".娱乐经济,就是制造快乐、使人快乐的经济.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人们乐意为快乐慷慨解囊.美国好莱坞、日本任天堂、香港娱乐圈,早就把快乐当作产业来经营,利润之丰厚,让人惊叹!日本经济的20%都是娱乐业中的电子游戏产业创造的.  相似文献   

9.
近日,一位韩国朋友很不解地问笔者,什么是"躲猫猫".笔者谨慎地"百度"了一下,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一种游戏,亦称摸瞎子、捉迷藏;娱乐性很强,在特定的地方(监狱、劳教所或者看守所)进行有一定的危险性;另注明, "躲猫猫"具有搪塞理由之功效.扩展阅读为"打酱油"和"俯卧撑".  相似文献   

10.
"一把剪刀,一瓶浆糊",这是不少人对文摘报刊编辑的"认识".于我,在没有从事这一工作之前,多少也有这么点"意思".然而,当我正式任职<报刊文摘>,接触这一行当,并为这特殊形态的媒体的"要求"所缠绕着,为继承和发扬这一"品牌"所苦恼着,方才知晓以前的认识完全是一孔之见,大有认为"鲁班就是一把斧子一把锯"之谬.  相似文献   

11.
人生会与他人、它事、它物发生种种难以解释的巧合,于是人们就会把这冥冥中的巧合统称为"缘分".然而,仔细想一下,这"缘分"并不仅仅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其背后其实也能找出必然的因素:往往源于人们内在的对某种执著和坚持.正是在这内因的牵引下,才会发生看似不可思议的巧合."内因外缘",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古代拔河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1.最古老的拔河产生于水战需要.拔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在当时被称之为"钩强".战国时期的<墨子·鲁问>最早记录战器"钩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曾经创造出辉煌的科学技术,阮元独具慧眼,编纂了<畴人传>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后人评价为"不朽之盛业".  相似文献   

14.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这短短十六字,包含了圣人对自然和政治所认识的深度,将天道与人道通过"为政以德"的君主进行连接统一,将道德与政治相互涵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最深刻的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一只小兔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给中国儿童送来了欢乐的同时,也同中国出版人开了一个"国际玩笑". 合法的出版者权与合法的商标法,在全都合法的状况下,"兔子小跑图"还引发了一场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官司.由此案例,作者为读者介绍了<商标法实施细则>对在先权利的解释;指出了法规不健全导致中国出版人在合法的状态下陷入"不合法"的窘境之根源:并以独到之见解,以本文做出了一个没有法律效力的"判决".  相似文献   

16.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极端于明清,废于民国。尤其是对君主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如果不慎"犯讳",常常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须回避,与他们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在书籍出版中,通常的避  相似文献   

17.
李关东 《青年记者》2012,(14):41-42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六字诀"养生法,提倡"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走基层"正是要求新闻作品"接地气",基层生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题材,反映活生生的基层人物、基层风貌自然成了"走基层"报道的要义.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线采访的记者,在新闻宣传报道中,也一定要念好自己的"六字诀",即"勤、快、鲜、活、真、实".  相似文献   

18.
"跪拜礼"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中国古代社会早期,人们尚不知桌椅为何物,那时帝王、老百姓皆席地而坐,这就是所谓的"两膝着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  相似文献   

19.
郭长江 《今传媒》2009,(11):72-74
鼓噪,在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势.今泛指喧嚷.而喧嚷的解释则为:大声地叫或说.我以为,本文里的"鼓噪"还是古代解释得相对到位.尽管在大半生的新闻职业生涯中.绝大多数报道是以弘扬主旋律的基调出现的"鼓"音,但难免也有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噪"音.从此意义而言,鼓噪者比较符合我的经历和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20.
古代政制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