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燕 《科学与管理》2007,27(4):77-80
本文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两个角度分析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以浙江省为例对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即存在互动关系,浙江省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呈现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以1978—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上海市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期内上海市的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系统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系统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在短期内,上海市经济增长是引起金融相关比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也是引起金融系统效率变化的原因,但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系统效率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构建反映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全貌的指标体系,基于全国1978-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高等计量技术,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及因果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我国社会流动性与经济增长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社会流动性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我国社会流动性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构建我国社会流动性与长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图,最终提出促进我国社会流动性与长期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建议,打破制度障碍,促进自由流动;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调节收入分配,增强社会流动;改善资源配置,落实教育公平;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国际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时,在定量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1995-2012年间技术进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模拟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相互促进关系;从短期来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是先负向后正向,存在"滞后效应",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运用HP滤波分析、VEC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从动态角度分析RD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RD经费投入的波动幅度大于RD人员数量的波动幅度;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RD投入的冲击会引起经济增长正向响应,但是当经济增长发生波动时,会对RD投入产生负向效果;认为在当前阶段,我国应当持续增加RD投入。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为例,选取1978~2005年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样本,对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甘肃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厘清中国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本文基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纠正模型,对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明显差异: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而无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和双向短期因果关系。因此,在不同的区域条件约束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并无稳定一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史永东  武志  甄红线 《预测》2003,22(4):1-6
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因果关系;计量分析的结果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发现。文章结论与我国正处于从转轨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国情相吻合,对供给主导假说及需求遵从假说均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研究中国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地区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有必要将地区差异纳入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中。根据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认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作用强度不对称性与地区作用不对称性。这为制定金融发展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鉴于此,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具有西部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张玄  冉光和  陈科 《科研管理》2020,41(5):259-268
本文在分析金融集聚影响区域内部和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以中国省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 考察期内中国省域金融集聚度大致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递减。(2)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高,对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其“涓流效应”可带动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中、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较低,不能促进区域内民营经济成长,且其“极化效应”可能阻碍周边区域民营经济成长。(3)东、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技术研发,而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还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时期,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益进步,从而刺激了新兴产业的兴起,我国面临着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转变经济增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艰巨任务。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内2001-2010年间新兴产业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其发展的现状及主要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在国内有一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成熟,通过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及协整检验理论,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其关系是由经济增长到煤炭消费的单向关系;中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既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又具有双向短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短期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全国和各地区1986年~2004年间的经济增长、能源及煤炭消费水平的分析,认为各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所以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机制等的影响;提出国家在相关经济政策和煤炭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当务之急是要协调好煤炭(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否则会加剧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法,对1980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相互冲击时各自的贡献率和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累积效应是负的,不利于其快速发展,而且这两个产业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正向影响作用不显著,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具有正向影响;②短期内,三次产业经济对自身冲击的贡献率保持在94%以上,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③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关键是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合适的价格保证中国能源需求,减弱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后建  张宗益 《科研管理》2014,35(12):160-167
本文运用空间动态系统广义矩的估计技术,基于1998至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发展、金融市场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改进,而金融市场化则妨碍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了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效率改进的积极作用,而弱了金融市场化对技术创新效率改进的消极作用,但作用程度并不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技术创新效率除了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外,而且其空间效应强度会随着区域因素的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其中经济因素是技术创新效率空间聚集的主因。本文为理解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中国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理解金融发展、金融市场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王东 《科技广场》2012,(2):167-172
本文从"资本—产出比率"这一视角,运用1980—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考察了我国、印度和美国近三十多年来宏观投资效率的变动情况。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投资效率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相对较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投资效率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蕴涵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印度和美国也同样出现投资效率下降趋势;仅仅从数值上来看,三十多年来,中国和印度宏观投资效率并无绝对高下之分,并且中国的宏观投资效率也远远高于美国,但综合考虑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后,印度和美国的宏观投资效率都略高于中国。因此,无论是印度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美国经济发展模式,都有值得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