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炮制、煽热“中国超强论”、“中国威胁论”,鼓吹“遏制中国”。几年前,当中国正努力申请主办2000年奥运会和加入关贸总协定时,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得出中国的总产值相当于美国总产值45%甚至更多的结论,进而将中国列为美、日之后的第三经济强国。美国传媒界很快接过了这个结论,进而“猛吹”中国,使她一夜之间成了“一个崛起的帝国”,“下一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传媒(本文主要指报刊)明显强化了有关中国的报道,其采访面之广,报道量之大,投入人力之众,耗费钱财之多,技术手段之先进,新闻倾向性之显著,批评、挑战性之浓烈,都可称得上史无前例。美国很早就有关于中国的报道。但在二战以前,未曾出现过长时间的、相对集中的报道。二战期间,不少大报刊都派遣驻华记者,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中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成效离预期总有差距。2014年,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分析其中关键,“首脑外宣”功不可没。“领导人一张合影,比媒体发多少篇稿子都有用”。虽只是一句笑谈,但的确反映出了2014年中国推进“大外宣”过程中的亮点。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2009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梳理出外媒对中国着墨最多的十大领域。透过这些报道,可以管窥国际涉华舆论的基本走势,以及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兴趣所在。一、"中国模式"及其全球影响近年来,"中国模式"及其全球影响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法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历来以负面新闻居多。本文以法新社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是法新社是世界著名新闻社之一,素以反应迅速、报道全面准确而著称。多家法国著名报纸或门户网站也经常引用法新社的新闻。因此其新闻不仅在法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权威性。二是法新社以新闻报道为主,并不像《世界报》之类的舆论传媒那样在报道事件的同时,也发表评论性的见解。在法新社的章程中对此有明确规定:"法新社的使命在于随时提供关于全世界时事的准确的、公正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加,关注的话题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俄罗斯媒体已经把注意力更多投放到有关中国崛起、中国发展道路、中国的国际地位、中俄关系等问题上。可以说,俄媒对中国的舆论关注,无论层次还是内涵,都有了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8.
业界信息     
《对外大传播》2007,(12):5-5
《诗琳通公主天路行》画册在泰国曼谷首发,“2007年度北京奥运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日前启动,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第七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筹备会在京举行,第九届国际中文书展在马来西亚开幕  相似文献   

9.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公众立场基本倾向于发达国家,呈现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笔者认为,这与美国媒体的环境报道不够客观,在气候变化归因和责任分配问题上误导西方公众的做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之所以关注‘两会’是因为它展示了中国政治的前景,体现了中国未来一年的大计。无论是在代表或委员的驻地还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无论是万人大礼堂灿若星空的穹顶下还是在大会堂的39级台阶上,“两会”期间,到处都能闻到新闻大战的硝烟。临近三月,中外记者无不厉兵秣马准备参加2005年3月5日和3月3日分别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如何报道“两会”?“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哪些新形式和新内容?怎样的“两会”报道能起到绝佳的宣传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分别走访了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人民画报》、《青年记者》等多家媒体的近十位上过“两会”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以期给即将上会的记者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03,(4):7-9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以下简称“两会”)是继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之后召开的重要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外文局按照中央制定的宣传方针、报道计划、工作要求和部署,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加强管理,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整合局内外资源,发挥外文网络和期刊的优势,积极开展“两会”的对外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2月2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 (简称“华赛”)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华赛”组委会主任于宁宣布,第二届“华赛”评选工作将于2006年3月在深圳市举行,届时将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权威性评委会,对世界各国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参赛的2005年间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进行评选。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平衡报道是对外传播我国声音、塑造我国形象的重要渠道。平衡报道是指基于事实的报道,兼具正面与负面内容,指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政治偏见与意识形态色彩。总体来看,近五年来,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呈现总体向好的态势,平衡声音占据主流地位,经济领域的报道尤其突出,但在政治与民族宗教领域舆论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存在不确定因素。虽然西方主流媒体在进行涉华报道时,常以其固有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对我进行负面报道,但新闻信息上的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国家,土耳其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在土耳其的传播现状是值得关注的议题。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界此类研究较少,并且缺少从总体层面对土耳其媒体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展开的研究。本文拟以土耳其媒体涉华报道热点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土耳其媒体报道所呈现的中  相似文献   

16.
如何操作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的改革,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新闻传播理念正从正面报道向舆论意识的觉醒、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意识到报道意识转变,与此同时,新闻报道方式也悄悄地在革故鼎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新闻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由中央电视台亲自打造的新闻纪实性节目《焦点访谈》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一开播就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随后,央视又适时创办《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大做“深度”文章,以满足受众需求。目睹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火爆”,…  相似文献   

17.
黄静 《对外大传播》2010,(12):29-30
金融危机后,中欧关系有所恢复,欧洲民众对华观感也有所回升,但难以恢复前几年的“蜜月”状态。在近几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关于欧洲舆论的争论很多,中、欧的学者都容易情绪化。但是中国人对欧洲舆论有一定误解,因此需要厘清欧洲涉华舆论的形成机制,才能提出较好的应对办法。  相似文献   

18.
清明节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围绕丧葬吊唁,每年都可以有写不完的新闻,但年年写,稿件内容相似度高,海外读者难免失去兴趣。今年清明节,新华社对外部和北京分社精心策划,尝试跳出中国人丧葬习俗以及殡葬业暴利这两大清明节报道“常热点”,挖掘其他一些有趣且有对外报道价值的新闻题材,开拓清明对外报道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呈现出经济稳健、改革有力、社会繁荣的景象,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外界对中国崛起的原因的探求,从过去聚焦"中国经济模式"转向越来越多地探讨"中国政治模式"。什么是中国政治模式,中国政治模式为何能历久弥新,中国政治模式将走向何方,如何回应好这些西方关注的话题,考验着我们的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当前,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涉华报道的比例越来越大,涉及方方面面,日本媒体在对华舆论上影响越来越大。《朝日新闻》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考量《朝日新闻》(英文版)的涉华报道,探究其对中日人民情感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