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优秀的法律电影是一国法律文化的标本,足以反映一国的诉讼文化及诉讼心理。通过经典法律电影所折射出的中国民众的厌讼心理与西方民众的好讼心理之比较,我们获得了三点启示,分别是:法治的实现离不开良法善治,同时也要重视法律之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法治的认同需要深化民众的法律信仰、树立法律权威;法治的进步需要借助法治教育来培育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2.
新传媒时代的大众传媒对预防和平息突发群体性事件有着极为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控制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有效举措在于加强民众的法律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法律现象中的具体表征,在和谐理念下有着新的内涵。大众传媒因其提高法律意识、强化法治价值、矫正法律意识形态等功能应成为阐释和谐理念指导下的法律意识形态内涵的主要载体。大众传媒应通过传播法律知识、提供沟通交流平台和舆论监督等进路建构以和谐理念为根基的法律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实现教育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同是前提和基础,完善的产业政策是重要手段,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重要保障。我国教育服务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教育服务产业观,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4.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冯琳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117-120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大众健身操的功能,以及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切实发挥大众健身操所具有的易于普及、容易掌握、适用人群广泛以及不收场地器材制约等特征,有效地缓解我国大众体育基础设施匮乏与广大民众日益提高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为全民提高民众的身心健康水平,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健康持久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日军为了麻醉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削弱人民的斗志,掠夺沦陷区的经济,指使湖北各级伪政府在沦陷区实行疯狂的鸦片毒化政策。他们制定法律,通过"鸦片专卖"使销售和吸食毒品合法化,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民众吸毒,强迫民众种植鸦片。日伪的毒化政策,给湖北沦陷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广大民众在经受战火摧残和敌伪蹂躏之后,又饱受烟毒之害。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民众动员的政策和策略,在陕甘宁边区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教育运动的方式,开展了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民众动员运动,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广大民众所支持、认同和参与,这提高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共产党也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解读司法公正,引导普通民众正确认识司法公正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使民众具有一定的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法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民众的法律思维,对帮助人们克服偏见,统一认识,顾全大局,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最终实现民众普遍的法律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务员在履行公职过程中,其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行政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而影响工作大局和广大民众的利益.精神状态是幸福指数的具体体现.为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法治政府的构建,从而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不断提高广大民众的幸福指数.着重从行政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的层面,分析公务员幸福指数的特点;分析当前影响公务员幸福指数的因素;以及探讨公务员幸福指数稳定增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现有关于经济法本质的讨论基本建立在实在法基础之上。单纯从实在法角度探讨经济法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回答关于经济法存在与否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经济法是否独立成为部门法、经济法是什么以及经济法属于公法、私法还是社会法。因此有必要从自然法的视角重新审视经济法的本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法律部门的概念只是实在法的概念,与经济法的本质无关;经济法可界定为是基于人性而产生的确定性的经济管理社会关系,它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而非建立在实在法基础上;经济法无所谓公法、私法或社会法,因为公法、私法和社会法的划分属实在法范畴,不反映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法理论、法理念、法制度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理论对理念有着表层意义上的指导作用,而法理念对法制度有着导向作用。法理论的移植不应有绝对的、政治性的界限,民族信仰贯穿在法制度之中。法理论、法理念对法制度的影响取决于理论、理念与民族信仰之间的和合。  相似文献   

13.
私法自治理念是法理学、私法和公法的重要理念,本文从制度角度,对私法自治理念进行传统法和现代法解读,然后抽象到法理高度。概括出私法自治理念的传统法和现代法内涵。  相似文献   

14.
商法有形式商法和实质商法之分。商法的独立性表现在商法与民法在主体、取向、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经济法、劳动法、行政法、刑法、国际法等存在着更多的区别。商法独立的相对性体现在:商法与民法同属私法;互联网使商法与民法趋于统一;现代社会不存在专门商人阶层;商法与民法在调整对象上具有不可区分性;在基本追求、调整方法上有相同之处;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都适用于商法。我国不需要商法典:将实质商法总则归到民法典相应各篇中,将相对独立的实质商法放在民法典之外作为民法的特别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于分配矛盾,民法与行政法均存在调整的局限性,并不是调整分配矛盾的基本法;而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与基本理念决定其成为解决分配矛盾的基本法。税法、竞争法与产业政策法是解决分配矛盾的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作为法学教育方法,法教义学是每一位研习法律的人养成法律实践能力必须掌握的方法;作为一门法学科,法教义学以实在法作为其工作对象,以解释与体系化为其工作任务;作为建构法秩序的技术性手段,法教义学发挥着法的简明化、安定化等功能。这三个方面均鲜明地体现了法教义学直面法律实践的品性。对于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学而言,法教义学以其独特的品格在法学中无疑应居于主轴性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新论经济法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理念表达着人们对经济法的认识、信仰、忠诚和为之奋斗的信心,是经济法的价值之观念形态。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存在的观念基础;经济法理念可以指导经济法的制订、修改和废止工作,指导经济法的实施以及弥补经济法规范的漏洞,从而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法的理性认识和加强经济法地位的巩固。  相似文献   

18.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核心。从宏观调控法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及宏观调控法的宗旨,可以得出经济法的社会性,经济法是法律社会化的产物。由宏观调控法的民主性,可以得出经济法的民主性,经济民主是经济法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透过宏观调控法可分析出经济法追求的是体制效率、整体效率,社会公平、代际公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经济法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一直是法学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和法律存在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系认为道德和法律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主张"恶法亦法"。从表面来看,两种学说的对立达到了极致。然而,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深入分析,两者并不矛盾,甚至存在理论的契合性。真正的良善之法,不仅要符合道德的要求而内容良善,而且要具备法律的外在形式。在现代文明的法治国家,出现合法不合理或者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时,应当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衡平个案争议。同时,对不合理的法律适时修、改、废,使其成为真正的良善之法。  相似文献   

20.
法治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逻辑来看,都是立法、司法、守法三个环节的统一体,而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只有符合当时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的法律。才是良法;良法的确立需要民主,需要立法者理性的法律意识;中国的良法是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