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社的出版特色是立社之本,差异性竞争决定着未来.传统出版社只有从浅层次的数字化基础建设逐步转变为深层次的数字化服务,打造可持续发展、以主流文化消费的数字阅读市场环境——全媒体数字社区,才能形成体现出版品牌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型数字阅读产业价值链,实现传统出版即数字阅读、数字阅读即传统出版的双向融合,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传统出版社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教材出版的需求及要求,讨论了数字出版应解决的编辑、阅读、版权、付费及增值业务等问题,并研究了出版社与数字内容提供平台合作以及出版社主导数字出版这两种模式,为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提供了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出版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数字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传统出版社等纷纷抢滩数字出版市场。对于传统出版社尤其是教育出版社而言,从纸质教材出版发展到数字教育出版是必由之路。2011年11月1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主  相似文献   

4.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社的出版特色是立社之本,差异性竞争决定着未来。传统出版社只有从浅层次的数字化基础建设逐步转变为深层次的数字化服务,打造可持续发展、以主流文化消费的数字阅读市场环境——全媒体数字社区,才能形成体现出版品牌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型数字阅读产业价值链,实现传统出版即数字阅读、数字阅读即传统出版的双向融合,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纷纷扰扰的数字出版时代,平台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终端厂商、电信巨头等各路人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数字出版服务的各类技术手段、应用形态粉墨登场。对出版社而言,出版内容数字资源成为出版社最核心的数字资产  相似文献   

6.
数字出版时代,由于内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体制等限制,中小出版社难以做好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出版软件、发布平台与阅读终端等垄断性环节,唯有将自己清晰定位为“出版社环节”才是最佳选择.做好纸质出版业务是其目前最现实的选择,也是为其数字化转型所做的最好准备.灵活开放的合作是中小出版社数字化最为有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传统出版社在内容资源的整合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在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上先天不足.因此,在数字化转型中,传统出版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弥补自身在全媒体生产、制作、融合和传播以及数字技术、传播渠道上的不足,在数字出版的合作、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带动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渐饱和,以及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传统出版社纷纷试水数字出版领域,数字阅读运营商也在探索发展新模式.但是纵观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许多网站虽然早已上线,但是其内容仍然囿于“网络文学”的范畴,并没有真正实现数字出版的全方位运营,数字出版的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以豆瓣阅读这一专注于数字阅读的互联网产品为例,对其成功经验做出分析,进而探讨其给数字出版行业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数字阅读是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呈现,电子书是数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电子书行业参与者的不断创新,电子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总体向好,中国电子书发展尤其迅速.本文结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电子书出版实践,从产品设计、制作流程、版权保护等方面探索教育出版社电子书业务全流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对我国400多家图书出版社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多数(61.7%)出版社已经接受了数字出版的概念;规模大、实力强的大中型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投资力度要明显大于规模小、实力较弱的中小出版社.大部分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出版社,由于经费不足,缺乏技术骨干.设施不完善,对数字出版不打算投入或者较少地投入资金.开展数字出版的出版社中,盈利的占26.09%,基本持平的占38.64%,尚未赢利的占35.27%.电子书是绝大部分(91.25%)出版社数字出版的主要形式.开展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移动阅读、手机和游戏等出版形式的出版社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到2013年的手机出版产业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也算是亮点多多,除了继续领先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发展外,还有其他的助力因素在推动着手机出版的扩展壮大:全国手机用户已达到10亿,手机出版已成为部分出版社数字出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已成为最重要的阅读终端;更多的出版社和渠道商合作,优质内容资源不断进入中下游环节;"大数据"概念的兴起,使个性化推荐和专业化的服务等完善着手机出版的服务功能,等等.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以开放、免费、共享为基础的资讯内容时代,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以收费为基础,以服务用户为目的的优质版权内容时代.手机出版前景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2.
台湾"中华电信"推出革命性电子书云端数字出版平台——Hami Publisher,以数字出版联盟最新的ePub 3规格,为出版业者提供了一个操作便捷的出版内容数字化工具. 正式上线后,其将提供给加入Hami书城的出版社制作电子书的服务,并逐步向台湾所有出版社提供使用,他们期望藉由降低电子书制作编辑的门坎与成本,提升编制电子书的意愿,进一步充实数字阅读的内容质量,让台湾读者能够享有丰富多元的数字出版内容选择.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终端的图书被视为是出版产业的未来趋势,尽管多数出版社不认为传统印刷出版会消失。然而,随着阅读终端功能性的改进,数字化阅读的舒适性已经越来越接近印刷物阅读。数字出版涉及的制作技术、编辑方法、版权分成与行销通路等,已经与传统出版有了很大的差别。第三方服务商的加入颠覆了过去的线性产业链模式,包括电信公司、IT业者、网络书店、电子书发布平台甚至是图书馆等等,建构了数字时代图书出版新的产业链。本文在总结数字时代冲击下出版赢利模式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图书数字出版的特征,提出了传统图书出版社在下阶段转型需要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以数字出版为核心的现代出版业的新形势下,数字出版的研究和实践引起高校出版社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数字出版模式的探索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主要由依托强大资金和技术优势聚集内容资源的数字技术企业主导,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并未占据有利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出版时代,建设数字出版系统是进行数字出版业务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出版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编辑加工、产品发布、内容运营等核心模块,系统涉及大规模数据存储技术、大规模数据全文检索技术、流程控制技术、基于特定系统的通信协同技术、文本分类技术、汉语分词技术、字符集对照管理技术、版权保护技术、大样版面管理技术等,技术涉及面、业务涉及面广。拥有优良的作者沉淀、内容积淀、内容筛选团队,结合良好的数字出版系统的出版社,在由内容服务商、技术提供商、渠道商三种角色形成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中将占据核心地位,并将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到内容服务商的转型。未来,数字出版系统将与编辑编务系统、发行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一样,成为出版社运营的基础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扮演着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处于被动地位.产业链分成不合理造成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积极性不高.不过,近年来,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下,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仍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才能迎来数字出版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全流程数字出版是近来出版业界谈论比较多的热点话题。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传统出版社在整个出版流程面临全方位的冲击。原有的作者-出版社-发行商-读者出版流程每个环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伴随着手机、电脑、手持阅读器等阅读渠道的多元化,内容的载体形式也丰富多样,有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等形式。数字出版的全面兴起冲击着传统出版理念,向数字出版转型成为全体传统出版人的共识。因此,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社交和可移动的全新阅读模式——社会化阅读正在逐渐兴起。通过分析社会化阅读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开展数字出版实践的具体情况,探讨了基于社会化阅读的学术社交网络在传统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中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和移动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版业正在迎来自己的变革.数字文化产品将日益深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出版行业不可忽视的主要营收方式.相比大型出版集团,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不免会被受众少、资金缺、渠道窄等条件所制约,但也应该看到,其自身同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深刻理解数字出版内涵,找准自身核心价值,从而开发独具特色的数字内容,中小型专业出版社可以开展易操作、回报高的数字内容生产.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渐饱和,以及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传统出版社纷纷试水数字出版领域,数字阅读运营商也在探索发展新模式。但是纵观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许多网站虽然早已上线,但是其内容仍然囿于"网络文学"的范畴,并没有真正实现数字出版的全方位运营,数字出版的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以豆瓣阅读这一专注于数字阅读的互联网产品为例,对其成功经验做出分析,进而探讨其给数字出版行业带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