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社会支持的主体是一定的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的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弱者 ;社会支持的介体是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社会支持的本质特征有社会性、选择性和无偿性。因此 ,就社会学语义而言 ,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在西方已有100多年历史。当代社会工作所涉及的领域、研究的对象和制度功能也日趋完善。就其领域而言,已经从社区、慈善场所扩大到学校、医院、福利机构以及企业、监狱和法院等。就其工作对象而言,已从困难群体、边缘群体逐步扩大到所有需要社会支持和帮助的人群。就其功能而言,已不再仅仅是帮助穷人的慈善行为,而是一种专业的社会协调与社会控制手段,运用它可以有效地扶贫帮困,整合社会矛盾,预防社会犯罪,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升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但是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起步时间较晚,有些领域对于社工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可以说,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全符合我们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的建立与发展要有一定的价值支持,不同的价值理念会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救灾济贫是社会保障的最初表现形式,实施救灾济贫的主体——宗教团体和行业工会基于仁慈这一理念对生活陷入贫困的社会成员给与帮助,后来终因财力不足而无以为继,而且仁慈具有怜悯、施舍等天然缺陷,不再是支持社会保障运行的价值理念。正义却因包含"应得"和"法律"的意味而获得了支持社会保障价值理念的资格。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互动关系。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反过来,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由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浅谈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平是现代社会首要的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立足于公平的基本理念与规则,才有可能既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又提升社会的整合程度,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正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调节器、润滑剂。在我国现实条件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一次重要举措。为此,需要建立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保制度,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城市综合援助体系,完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立法,实现社保的法制化,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的社会安全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居民的社会安全网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决或避免居民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生活困难,包括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及其它社会成员为维持个体基本生活所必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措施与社会支持途径所组成的网络体系,它是架设在贫困边缘上的一道防护网,是立足于城市居民最基本生活需求上的包括家庭、社会、国家政府的种种反贫困的途径与措施,是由家庭保护,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是调和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此政策上曹魏秉承汉风,并有所发展,曹魏的社会保障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官民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主要通过社会优抚、赈济蠲免、政府赏赐、屯田政策的积极效果以及宗族互助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近代工业化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西方近代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保障制度化的过程就是西方近代工业化的过程;社会保障制度为西方近代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性障碍。因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中国的一个既现实又紧迫的问题。主要对策有:进一步理顺"基本保障"与发展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全面争取社会力量赞助、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继续发挥家庭在养老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析我国教师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就是通过法律规定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或政策体系。社会保障对于个人,是一张“安全网”;对于社会,是一架“稳定器”。社会保障之所以能够发挥这种作用,就是它能把从所有参保企业和参保者征缴上来的费用,运用“大数法则”的技术,使所有参保者在遇到风险时都能得到经济上的帮助。所以,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过去,我国的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相适应,是由国家和学校包下来的、与工作部门高度重合、具有“准公务员”干…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制度的伦理道德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精神、具有深厚伦理底蕴的制度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又推动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伦理层面存在多种弊端,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理念,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伦理机制,是一项十分重大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失业与下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采取这两种方式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基金不足。从长远看,必须把下岗人员变为失业人员。实现这个转变,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控制适度社会失业率;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阶段平等理念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即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价值理想,又表现为一种调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手段。现阶段中国平等问题的提出与社会发展的功利评论取向、社会分化加剧了不平等与异质性以及社会流动与整合的要求密不可分。起点平等受制于社会分层的延续性与社会分化带来的差别性,机会平等是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立原则,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则是结果平等的现实呼唤。  相似文献   

14.
从思想渊源和理论上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公平和正义,认为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上看,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目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社会保障法的本质,其内在价值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是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在现阶段,探索社会保障法和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失业与下岗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采取这两种方式的根本原因 ,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社会保障基金不足。从长远看 ,必须把下岗人员变为失业人员。实现这个转变 ,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控制适度社会失业率 ;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建立起来的政府或社会对社会成员所提供的补偿制度,这与特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相联系。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基本内容、作用以及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图对我们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公共选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安全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晓辉 《辽宁教育》2014,(10):12-13
正慈善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现代国家、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社会保障、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和内在要求。慈善公益事业是经济分配,也是政治引导;它依赖物质基础,也仰重意识形态;它是社会保障建设,也  相似文献   

19.
论现阶段我国社会弱势群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中的应有之义;科学界定弱势群体、分析弱势因素及人员构成、划分弱势类型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前提;政府应着力加大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已成为当下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术语之一。然而,学术界对"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已有的"政治动员论"、"合作治理论"、"实用主义治理观"三种代表性观点在内涵、外延、表述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治理是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在形成合作性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法、理、情三种社会控制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以达到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目的的一种协调性社会行动。这一界定的启迪意义在于:一是有助于科学区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异同;二是有助于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三是有助于在实践中建构一种科学的社会治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