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以来,由于清廷对台湾“番民”实行“弃”和“剿”的消极政策,从而使得台湾岛内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刘铭传为了促进了台湾岛内的民族融合和加强对“番地”的管理,便实行了“以抚为主,攻心为上”的“抚番”政策。由于刘铭传“抚番”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终于将台湾的全部“生番”归化,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施琅是一个伟大人物,年少时,在郑芝龙手下任左冲锋,后因与郑成功不和,而投靠清廷,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收复台湾后,他不计私仇,善待郑氏后裔,坚决反对清廷弃台湾不守,这对台湾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玉堂闲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堂”释义“玉堂”一词,古籍屡见。按照辞典上的解释,它有宫殿、官署、妃嫔所居之处、神仙所居之处等多种涵义。此外。它还经常用作翰林院的代称,例如宋太宗《赐苏易简》诗曰:“翰林承旨贵,清净玉堂中。”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诗曰:“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寄生草》曰:“体为这翠帏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为什么翰林院会有“玉堂”这一代称,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曾有介绍: 学士院正厅曰“玉堂”,盖道家之名。初,李肇《翰林志》末言“居翰苑者,皆谓凌玉清,溯紫霄,岂止于登瀛洲哉,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为学士院之称,而不为榜。太宗时,苏易简为学士,上尝语曰:“‘玉堂’之设,但虚传其说,终未有正名。”乃以红罗,飞白“玉堂之署”四  相似文献   

4.
一、文言词把握不准1.他们之间的经济纠纷只能诉诸于法律解决。(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句中的“于”应删去。)2.对人生来说,虽然终点诱人,但是起点更弥足珍贵。(弥:更加。前面的“更”应删去。)3.他是管文化艺术事业的官员,动辄就读错字写不规范字。(动辄:总是,就。句中的“就”应删去。)4.叶广芩是北京人,满族人,祖姓叶赫那拉,人说她是贵胄后裔,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个姓氏曾给她带来什么样的灾难。(贵胄:贵族的后代。后裔是指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后裔”当删去。)二、种和属并列不当5.我们的报刊、杂志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  相似文献   

5.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别号任庵,号鹿洲,清康雍时人。自幼好学,泛览诸家,努力著述,深造自得,文章光华,尤以经世济民的“经济文章”见长。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台湾爆发了朱一贵起义,鼎元应族兄蓝廷珍之邀,“遂募戎伍”。朱一贵事件平息后,对于如何治理台湾,鼎元提出一些重大举措,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重大贡献,被史家誉为“筹台之宗匠”。本文仅就蓝鼎元治台的一些政见和办法加以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6.
环球搜索     
不讲科学的“郑和部下肯尼亚后裔”热19岁的肯尼亚姑娘姆瓦玛卡·夏瑞福称自己是“郑和下西洋时部属的后裔”。未经科学的推敲与求证,现在国人大张旗鼓搞起了“认亲”游戏。事实上,如果姑娘真是“郑和部属的20代后裔”,那也只有五百一十二分之一中国血统,而据史料记载,晚清才是非洲与中国交往的高潮,“部下后裔”一说梦真是牵强附会。李敖:马英九别再做“总统”梦真台湾名嘴、无党籍“立法委员”李敖日前呼吁台湾的外省人觉悟,不要再做“总统”梦,也不要再让刚刚当选为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有这个梦。据东森新闻报道,李敖是在15日晚、国民党主…  相似文献   

7.
古史传说人物中有大容氏,为华胥氏后裔,约与伏羲氏同期。容成氏出自大容氏,又写作庸成氏等。其后裔传到黄帝之“臣”容成这一代时,事迹才略有记载。其后裔部落又形成古国,商晚期迁国于西城(今陕西安康),春秋被楚灭亡,容(庸)姓分迁于各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与文物(家谱)等资料,探讨云南契丹后裔的历史源流。认为他们是蒙元时期随忽必烈征“大理”进入云南的,后被封于今滇西地区,由于军事镇防所需,这些契丹族官兵便留居云南。明、清时期,云南契丹后裔自称“本人”或“本族”,有的被封为土目、土舍,而广大人民群众则积极从事和发展各业经济,他们为安定地方,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和发展当地社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关于《玉堂闲话》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堂闲话》是唐末五代天水作家王仁裕笔记小说代表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其研究状况值得关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玉堂闲话》的文学地位日渐看高,周勋初和陈尚君对其进行了专门深入研究,解决了有关该作的几个重要问题。《玉堂闲话评注》一书对《玉堂闲话》全面辑佚整理,恢复其原貌,在诸多方面颇有纠谬,功不可没。台湾詹宗祜等人从博物学、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玉堂闲话》,洞开了另一个天地。  相似文献   

10.
1975--1978年,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将“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提出“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并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他的贡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方志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扬州地区方志的编纂达到了顶峰,扬州学者们本着求公和求实的编纂理念投入到修志事业中去,对方志学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他们在体例和内容的设计上的诸多创设,被之后修志者广泛借鉴。在续志方法上,他们所秉持的保存旧志,不掩蔽前人的理念,至今值得后人去参考和借鉴。此外,他们还注意到方志与史书的区别,主张独立的方志学。  相似文献   

12.
张澜是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曾与清廷新任川督赵尔丰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引发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关于张澜与赵尔丰首次说理交锋的时间,学界有三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成为研究张澜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考订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清代江南家族文化发达的大背景下,江南常州地区产生了"贫门母教"和"闺房唱和"两个传统。本文以孕育了张惠言、张琦兄弟的常州大南门张氏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屡代父祖早逝、家贫如洗的情况下,如何依靠母教保证了家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发扬,并研究母教与女学如何相互作用,造就出张琦一门数代"人各有集"、"家集积尺"的女性作家群体。本文试图以张氏家族的微观研究展现清代常州母教、女学的一般样貌,并试图从家族文化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女性文化、教育成就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明代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是一部文体学著作,其附录中“诗馀”部分九卷,即清初沈雄《古今词话》所称为《词体明辨》者,共收录词调332调,424体,例词573首;前为平仄谱,后为例词,事实上具有很明显的词谱性质。这是继周瑛《词学筌蹄》、张铤《诗馀图谱》之后的明代第三部词谱著作。而成书于晚明,在清代影响颇大的《啸馀谱》,实际是程明善杂取各书纂辑而成的;其中《诗馀谱》部分正是完全照搬徐氏的《词体明辨》。由于《文体明辨》卷帙繁重而流行不广,晚明以来的词学家尽管时时提到《啸馀谱》,却无人发现并指出其剽窃《文体明辨》的同书异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兰",是古诗中常见的词语,古人把兰花、兰草、木兰都称做兰,在诗词曲赋几千年的应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寓意体系,通过对《诗经》到元明清诗词曲赋范本的分析研究,把"兰"的比兴寓意,做了详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家族小说构成了张炜小说的半壁江山。其家族小说中显现的厌弃城市与现代文明、拥抱田园野地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存在着社会学和文化学上的意义。张炜童年被边缘化的经历促使他在成名后通过家族故事的营建实现对从前被边缘化身份的否定,从而完成心理补偿。在表象上的流浪、交友、经营葡萄园行为的背后,则是源于祖先图腾的“仿祖”意念。通过对祖先行为的刻意模仿,“我”完成了与家族祖先的精神融合,进而也完成了张炜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梦幻“伊甸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多以没落的旧式家庭为背景 ,描绘人物的生活命运。其没落表征 ,一是“无父文本”的家庭成员结构 ,二是“丑恶父亲”的形象定位 ,归结为“父权”溃败的封建宗法制度破灭。但是 ,生活在旧式家族的人们 ,仍然难以冲决封建宗法制度的精神网络。等级观念、伦理观念在精神上严重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使之很难真正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以“阿”为词头的亲属称谓词有自身的特色。文章探讨了这些词语的来源.以及在小说中的作用.提出此类称谓词语是蒲松龄对宋代以前的典籍词汇的融汇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汉字构形研究始于“六书”,徐锴的“六书三偶说”上承“六书”,下启“四体二用说”,推动汉字构形研究深入发展;受“体用说”影响,20世纪30年代,唐兰从汉字结构本身出发创制“三书说”,使汉字构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80年代,裘锡圭基于汉字的实际完善了陈梦家的“三书说”,提出的“新三书说”一直被学术界所推崇;90年代,相继有新的构形理论产生,反响大的有詹鄞鑫的“新六书说”、张玉金的“结构模式说”、王宁的“部件说”,分别代表了汉字构形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赛珍珠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大地》的女主角阿兰,重新审视与阿兰相关的情节,解读阿兰这一人物所带有的女性意识。阿兰并非具有反抗男权制的意识,她并没有从沉默顺从走向觉醒成熟,她没有把自己看成主体,她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他者",她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于将自己置于"他者"地位的意识,至死都未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