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是说: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取得了成功,那么在他所生活的圈子里他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妒嫉和猜疑,因为圈子里的人对他非常了解,包括他的缺点,一旦他获得了成功或者奖励,在别人心中他的缺点就会被放大;相反,在圈子外面他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掌声。而在国外,  相似文献   

2.
刘马艺 《今传媒》2005,(7X):30-31
人文主义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以人为尺度和目的,极力维护人的尊严、自由、价值的思想。斯诺,“一个美国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中国人民,关心中国人民”,但他从未说过自己是人文主义者,那么他的新闻作品是否有悖于人文精神呢?当然不是。他大量的新闻作品包括:特写、通讯、评论,就如同一张巨大的供台,上面供奉着人,彰显着人性,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力量,推崇人的文化素质教养的精神,注重知识传播,要求人的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3.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我们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赵文清 《兰台世界》2007,(10S):63-63
袁世凯是20世纪初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肖像曾随着“袁大头”进入中国的干家万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总统,袁世凯是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专制独裁,也有人说他早年参加维新,支持变法改革,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人。无论评价如何,袁世凯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史上却是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人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黄瓞绵  蒲师清 《新闻天地》2007,(9):I0004-I0004
门开启,一方炽热的阳光挤进来,长沙湘绣城会议室顿时亮堂起来。 一位身材魁梧、浓眉俊彦的中年男子,迈着厚实、儒雅的步子走进了会议室。他一边落座,一边擦着额上细密的汗珠,安静地说:“我是韩国人,也是半个中国人。” 他就是长沙湘绣城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起大。7月30日下午,他向记者吐露了他作为半个中国人的“中国情结”、“湘绣情结”。  相似文献   

6.
金辉  金鑫  晓芳 《出版参考》2005,(10):22-23
柴泽民是新中国驻泰、驻美首任大使,他在62岁时受命出使美国,是参与中美建交谈判的重要人物。在外交舞台上,他创造的辉煌至今仍为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所津津乐道,也令他的生活充满激情和幸福。  相似文献   

7.
总的印象 2006年中国电视给我们的印象是世俗化,世界杯借助电视给中国人带来了平民的狂欢,虽然德国世界杯并没有中国队的影子,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对他的欣赏,逐步强大的中国电视给国人制造了几乎完美的在场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世界同步了,不夸张地说,中国电视加剧了中国人的旁观心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是中国人     
在露天咖啡座里,有好的阳光,有好的咖啡,有好的歌.邻座的德国人问:你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是.又问,你是台湾人吗?我说不是,我是中国大陆人.那人点头致意,说很少能够看见大陆人在休闲.我问那么中国大陆人在做什么?他说在中国餐馆里打工.他说中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钱?我说我在中国时,常听到人说德国光头党的事,是不是德国人都是光头党,全民都在复兴纳粹?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认识华莱士恐怕同他对两位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采访是分不开的,就在1986年的那次采访中,邓小平给出了中国的改革“决不回头”的论断。华莱士说,历史证明了这一回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莫言  华凝 《出版参考》2004,(12):18-19
中国作家在国外的所谓“演讲”,其实多半是自欺欺人。一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能来三五十人听(其中多半还是自己的同胞),已经很不错,有时候来上三五人,你如果还想拿出事先写好的讲稿读一遍,那离神经病也就不远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进饭馆,喝着吃着,该说点什么就说点什么。二是中国作家中,就我所熟悉的范围内,给他一个题目立即就能出口成章、言之成理的很少,多半是满嘴烂蒜,把那些说了多少遍的陈词滥调再重复一遍而已。  相似文献   

11.
埃德加.斯诺(Edgar&;#183;Snow)这个名字对于我们中国新闻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人心目中,他是西方近代来华记者中最负盛名者,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可以说,他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影响了几代中国新闻人。2005年7月24日是斯诺先生100年华诞,为此,本刊特刊发朱清河先生《斯诺职业精神成因溯源》一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是近年来众多学者经常探讨的话题,关于舆论监督,艾丰做得多,说得少。做的方面,家喻户晓“中国质量万里行”开创了90年代大规模强声势舆论监督的先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的方面,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两次上交提案,强调舆论监督,其主要观点见于其新著《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笔者结合艾丰“做”和“说”两个方面,试对艾丰的舆论监督思想作些探析: 一、“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 在《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艾丰提出“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这是在总结我国新闻改革二十年的经验,并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13.
朱正 《中国编辑》2005,(1):73-74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选集。说到选本,我就想起他创造的“碰本”这个名词。他在《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这篇文章里说:“我说的选本是指用心选出来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而言;至于随手检阅而得,只要是著名的人著名的篇。  相似文献   

14.
新闻学是“事学”。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用“事实”说话会水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事实也能说谎吗?“……用说真话来骗人。”这是卢梭在《忏悔录》的序言里说的。他举例说,描绘一个人,即使描绘得很像,但如果仅仅是一个侧面,准知道他挡起来的那一边的脸上会不会有条刀伤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变了呢。记得穆青同志曾直言不讳地对一位美国新闻界人士说过,中国人民干了多少伟大的业绩,你们就是不报道,却总是抓住某些个别问题大肆渲染。言下之意,就是在批评他们用事实说谎——美国人…  相似文献   

15.
人物纪录片的观念任远,李莉宇宙之间,人是万物的灵长。但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有其与生俱来不能克服的缺憾。比如说,人生来注定只能是他自己,他生存在广大的人群之中,而他所能了解,所能沟通的人却极为有限。对人了解与沟通的渴望正是人类各种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因,它也是...  相似文献   

16.
会说纯正的杭州方言 他是第一个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工作于中国并叶落归根于中国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7.
来新夏 《历史档案》2005,(2):136-136,F003
莫理循出生于澳大利亚,在清末民初曾以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和北洋政府政治顾问的身份,居留中国达20余年。他亲身考察和参与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很值得注意的一个人物。但是以往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很够,评论也并不很好,认为他是一个在中国从事刺探中国政界消息的外国记者,甚至于更有人把他归入“帝国主义分子”一类中去。我对莫理循的了解并不很多,  相似文献   

18.
金秋10月,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在南京举行,六十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会议第一天,一位从北京赶来的满头飞雪的老人,登上讲台,一语惊人:“一个人的谬论,如果能引来真理,这个发谬论的人也算作出了贡献”。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甘惜分。了解中国新闻理论史的人不难明白,他说的这个人就是他自己。他还当众宣布放弃自己原来的新闻是手段的定义,建议从信息角度研究新闻定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驻美首任大使柴泽民老人说:“经过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却并不够。在不少美国人的印象中,中国人还是赛珍珠笔下那个老样子。所以我经常讲,要欢迎更多的美国人来中国旅游,多看看,多走走。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样,对中国的了解或许会更真切,更准确一些。”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作了一期题为《苏向祥:八年诉讼》的节目,说的是青年律师苏向祥,在日军遗留化学武器受害对日索赔的跨国诉讼中,他为受害提供无偿法律援助的感人事迹。在这长达八年的诉讼当中,他先后接触受害200多人,取证1000余份。这件件铁证无不饱含着中国人对日本法西斯非人道迫害的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