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过2003年第1期《中国编辑》中《寻找莫理循》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莫理循是谁了,他是被历史湮没的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传记《北京的莫理循》也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张威 《国际新闻界》2012,(1):106-114
乔治·莫理循是上世纪初来华的著名西方记者之一。身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莫理循不仅使该报在世界同行中独树一帜,他作为中华民国总统顾问的经历也令一批西方记者起而效仿。历史学家多肯定莫理循的辉煌业绩,但对其隐秘世界的发掘则颇显薄弱。本文根据大量史料披露1899年-1911年间莫理循与其中文助手白克豪斯、同行濮兰德之间的长达十年的纠葛争斗,以期从多个侧面展示莫理循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窦坤 《历史档案》2006,(3):127-129
1949年以前,王府井大街曾经被使馆界和来华外国人称为莫理循大街,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一个叫莫理循的澳大利亚人曾经在王府井大街路西居住过。他从1897年至1912年在中国做了16年的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而且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记者。民国初期,1912年至1920年他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4.
陈冰 《国际新闻界》2013,(2):156-164
1912年8月,《泰晤士报》驻京著名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Morrison)辞去记者之职,接受袁世凯的聘书成为其领导的北京政府顾问。对于莫理循为何从无冕之王转而涉足政坛的原因,学界鲜有探讨。有学者认为莫理循辞职的主要原因是迫于财务上的压力,同时兼有其他复杂原因,但对此并无详述。本文认为,莫理循放弃新闻职业从政的原因既有他渴望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性格内因,也有当时他所处情境的各方面外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自身性格和对中国人民的感情两个因素之外,造成莫理循辞职的外在因素至少有以下几点:1、和袁世凯交好。2、和报社上司长期不和。3、对记者职业感到倦怠。4、疾病缠身、经济窘迫、即将成家。  相似文献   

5.
姜洪源 《档案》2008,(2):29-33
我第一次知道莫理循这个名字,是在10年前翻译华尔纳《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的时候。1923年,华尔纳带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到敦煌和额济纳进行考察和挖掘。他路过凉州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长期活跃在西北地区的传教士同时又是中亚探险家的乔治·亨特,从他那儿了解到《泰晤士报》记者、后来做了中国政府顾问的莫理循曾到中国西北进行过一次长时间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英国人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旅居中国多年,在华期间他搜集了大量与中国和东亚地区相关的中、西文书籍资料,其中不乏珍品。他的藏书在当时颇有名气,曾为许多中外学者提供服务。同时莫理循利用他的藏书结交了许多中外政府官员,以便其搜集新闻情报,为他带来了名誉和利益。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藏书没能够留在中国,而是被日本买去,成为东洋文库的核心部分。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个不小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莫理循文库"是中国近代史上搜集西方各国有关中国出版物的最为完备的图书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莫理循文库"在上个世纪初流失到了日本,这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莫理循》,[澳]西里尔·珀尔著,窦坤等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窦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之后,鬼子来了,商人来了,传教士来了,记者也来了……而其中这些来华的外国记者,既是近代中国历史现场的目击者,也是近代中国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们留下的  相似文献   

9.
《历史档案》2006,(1):102-102
本刊讯 由沈嘉蔚编撰、窭坤等译的《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一书,近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寻找莫理循     
1997年,我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中国书展。其间,应邀参加了一次留学生的聚会,听到他们兴奋地谈论着“莫理循”这个名字,好像是挖掘了一座神秘的宝库。  相似文献   

11.
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法规,日本岩崎家庭当年"购买"皕宋楼藏书和莫理循文库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文化掠夺行为.我国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手续收回皕宋楼藏书和莫理循文库.  相似文献   

12.
窦坤 《历史档案》2007,2(3):70-76
名片为社交中的交往媒介,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清末开始采用西式名片,其形式与意义均与中国古代名片不同.本文利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莫理循文件中大量的名片档案和北京市档案馆所藏档案中的名片资料,说明清末民国时期名片三个发展阶段的变化及其功能、特点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在社会交往中的反映,以及中国人在接受外来文化过程中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个世界旧邮票的爱好者和收藏者,但是也非常喜欢藏书票,到目前为止,我只有两枚六十年前的日本藏书票.去年我有幸用拙著一部换来了一张北洋政府袁世凯大总统的政治顾问澳大利亚人乔治·莫理循的藏书票,心里确实开心极了.  相似文献   

14.
邓明 《档案》2008,(4):33-35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于1910年自北京取道洛阳、西安,经过兰州,考察河西、新疆,拍摄了大量照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清末西北社会、名胜、生态环境的形象资料。之所以说弥足珍贵,这是因为,近百年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使照片中的绝大部分事物早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5.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16.
伴着西宁的毛毛细雨,记者如约走进了青海电台党委书记、台长牛海鸣的办公室。眼前的这位青海电台当家人谦逊、亲和。他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几句寒暄之后,牛海鸣拿出一张青海省地图,横铺在记者面前的茶几上,向记者详细介绍起了青海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此举出乎记者的意料,但对于一个并不了解青海省情的人来说,这却是了解青海、了解青海电台的最好的开始。对牛海呜的采访就这样从一张青海地图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缘起:建立在主体性认知基础上的记者角色分析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媒体角色的定位既源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受制于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的认知水平。新闻媒体的角色与为之服务的记者角色息息相通。对于中国来说,不同发展时期媒体的角色定位并不完全相同。60多年  相似文献   

18.
5月23日,我参加省档案局组织的卞峰煜同志事迹调查组,到绍兴了解情况,与有关人员座谈;又先后陪同《中国档案报》记者、《中国档案》杂志记者赴绍兴采访。那些日子里,我从同志们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闪动的泪光里,感受着卞峰煜的开拓、敬业和为民;从卞局长的轻声慢语、坚毅神情和灿烂笑容里,感受着他的真诚、坚韧和乐观,我慢慢走近他,一点点了解他,由衷地钦佩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莫理森现在是一位富翁,可是他年轻时却干过不少荒唐、甚至违法的事.只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底细,那就是他学生时代的伙伴乔治·马宁,他有几封十分要紧的信至今攥在马宁手里.这位马宁熬过了几年铁窗生涯,出狱之后决计敲莫理森一笔竹杠.他料定莫理森会出一大笔钱来换取自己对往事的缄默.然而他却不知道,现在的莫理森早已今非昔比了.在给了马宁一些钱之后,莫理森决定事情应该打住,到此为止了.  相似文献   

20.
赵玲 《记者摇篮》2004,(6):36-37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然而对这些变化国外的人了解多少呢?应该说。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是相当陌生的,就连克林顿访华之前也不得不像个赶考的学生,提前半年突击阅读大量有关中国的资料.以丰富他对中国的印象。他不无感慨地说:“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现在和未来,最好是去了解它的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