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张威 《国际新闻界》2012,(1):106-114
乔治·莫理循是上世纪初来华的著名西方记者之一。身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莫理循不仅使该报在世界同行中独树一帜,他作为中华民国总统顾问的经历也令一批西方记者起而效仿。历史学家多肯定莫理循的辉煌业绩,但对其隐秘世界的发掘则颇显薄弱。本文根据大量史料披露1899年-1911年间莫理循与其中文助手白克豪斯、同行濮兰德之间的长达十年的纠葛争斗,以期从多个侧面展示莫理循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读过2003年第1期《中国编辑》中《寻找莫理循》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莫理循是谁了,他是被历史湮没的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袁世凯的政治顾问。他的传记《北京的莫理循》也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来新夏 《历史档案》2005,(2):136-136,F003
莫理循出生于澳大利亚,在清末民初曾以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和北洋政府政治顾问的身份,居留中国达20余年。他亲身考察和参与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很值得注意的一个人物。但是以往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很够,评论也并不很好,认为他是一个在中国从事刺探中国政界消息的外国记者,甚至于更有人把他归入“帝国主义分子”一类中去。我对莫理循的了解并不很多,  相似文献   

4.
窦坤 《历史档案》2006,(3):127-129
1949年以前,王府井大街曾经被使馆界和来华外国人称为莫理循大街,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一个叫莫理循的澳大利亚人曾经在王府井大街路西居住过。他从1897年至1912年在中国做了16年的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而且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记者。民国初期,1912年至1920年他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5.
姜洪源 《档案》2008,(2):29-33
我第一次知道莫理循这个名字,是在10年前翻译华尔纳《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的时候。1923年,华尔纳带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考察队到敦煌和额济纳进行考察和挖掘。他路过凉州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长期活跃在西北地区的传教士同时又是中亚探险家的乔治·亨特,从他那儿了解到《泰晤士报》记者、后来做了中国政府顾问的莫理循曾到中国西北进行过一次长时间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莫理循文库"是中国近代史上搜集西方各国有关中国出版物的最为完备的图书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莫理循文库"在上个世纪初流失到了日本,这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我是个世界旧邮票的爱好者和收藏者,但是也非常喜欢藏书票,到目前为止,我只有两枚六十年前的日本藏书票.去年我有幸用拙著一部换来了一张北洋政府袁世凯大总统的政治顾问澳大利亚人乔治·莫理循的藏书票,心里确实开心极了.  相似文献   

8.
《北京的莫理循》,[澳]西里尔·珀尔著,窦坤等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窦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之后,鬼子来了,商人来了,传教士来了,记者也来了……而其中这些来华的外国记者,既是近代中国历史现场的目击者,也是近代中国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们留下的  相似文献   

9.
英国人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旅居中国多年,在华期间他搜集了大量与中国和东亚地区相关的中、西文书籍资料,其中不乏珍品。他的藏书在当时颇有名气,曾为许多中外学者提供服务。同时莫理循利用他的藏书结交了许多中外政府官员,以便其搜集新闻情报,为他带来了名誉和利益。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藏书没能够留在中国,而是被日本买去,成为东洋文库的核心部分。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个不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法规,日本岩崎家庭当年"购买"皕宋楼藏书和莫理循文库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文化掠夺行为.我国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手续收回皕宋楼藏书和莫理循文库.  相似文献   

11.
记者,是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是,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到新闻学院去讲课。一位学生问我:你认为记者应当具备哪些最重要的素质?我说: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股革命激情。第二,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要勤奋,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当然不是新闻教科书上写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责任感、激情从哪里来? 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开始并不了解记者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或许还受了当记者能成名成家、记者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可是,当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很快就明白,记者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位的是责任。如果说,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当初带有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莫理森现在是一位富翁,可是他年轻时却干过不少荒唐、甚至违法的事.只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底细,那就是他学生时代的伙伴乔治·马宁,他有几封十分要紧的信至今攥在马宁手里.这位马宁熬过了几年铁窗生涯,出狱之后决计敲莫理森一笔竹杠.他料定莫理森会出一大笔钱来换取自己对往事的缄默.然而他却不知道,现在的莫理森早已今非昔比了.在给了马宁一些钱之后,莫理森决定事情应该打住,到此为止了.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最为活跃的人物,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方面,曾经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后来因为弃共 和而兴帝制,最终落得“窃国大盗”、“卖国贼”等恶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袁世凯等人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一些史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袁世凯置于中国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基于大量的史实,论证了日本对中国觊觎已久,袁世凯几乎毕生都在与日本进行不屈的抗争,认为袁世凯对日本的防范和强硬态度值得肯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 日本侵华七十年史》,苏全有、景东升撰写的《论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及实践》和管书合撰写的《袁世凯对日外交述论》等.  相似文献   

14.
平常心、责任心、事业心这“三心”,是我从做人、做事到干事业这个顺序排列的。我觉得,人活在世上,第一位的是要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干事,干出大的事业来。 记者这种职业,有时被人称为“无冕之王”。在我看来,这种“无冕之王”是没有的,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记者的工作有很大的自主性倒是真的,可以想做自己认为可做的事,当然这必须有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行。所以,我认为要当好记者,首先要学好做人。  相似文献   

15.
聂艾歆 《新闻知识》2012,(4):100-101
职业性格是指人们一旦从事某种职业后,便因为职业需求或者该职业对从业者的普遍要求所形成的较为固定的性格要素集合。记者这份职业对从业的职业性格要求亦如此,从理解人的动力学结构方面,认识职业性格特点,才能从中获取能量,对职业性格进行良性管理,就能一定程度上掌握这种职业所需要的性格修炼,在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民国初年著名记者胡政之选择新闻职业为终身职业的原因,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已进入新闻时代,他对政界和司法界的不满、对新闻业的热爱和“以公正舆论促进国家现代化,以翔实新闻协助民主制度的建立”的理想是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寻找莫理循     
1997年,我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中国书展。其间,应邀参加了一次留学生的聚会,听到他们兴奋地谈论着“莫理循”这个名字,好像是挖掘了一座神秘的宝库。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庞大的记者队伍中,做为“小弟弟”的地市报、台的记者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成为名牌记者?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从现实总体上看,市地报、台记者与中央、省报台记者相比,成长速度要慢一些,成才率也明显偏低,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市地报、台记者的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主观上的。 首先,市地报台记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种职业心理,把当记者只看成是谋取生活来源的  相似文献   

19.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一代枭雄袁世凯》是一部全面评述袁世凯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传记。作者廖一中先生较全面地掌握了与袁世凯有关的各种史料,对其一生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做了较深刻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看法,而非人云亦云。本书反映了传主一生的重大活动,并特别注意将这些活动放在清末民初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此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对传主个人的知识结构、性格禀性和政治道德有较深刻的描写,并注意到这些因素在其政治活动中的影响。分析了袁世凯为了达  相似文献   

20.
清朝宣统朝时期吏治极其腐败,英国《泰晤上报》驻京记者莫理循曾指出:“这个国家在财政压力和公众迫切要求改革的压力下,正面临一场非常严重的危机.在每一项可以设想出来的计划上,把钱像流水一样挥霍,但是,税收却没有相应增加,不知道节约开支,各种弊端并未真正得到纠正.贪污、挪用公款、受贿、卖官鬻爵依然如故,白拿薪俸的闲职人员及候补道台的队伍有增无减.”[1]675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预言的“抽心一烂”局面已经出现了.伴随着这种吏治腐败状况而来的是礼会经济的崩溃和财政的枯竭.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王朝的灭亡无法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