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科技风》2017,(3)
公路运输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本文介绍了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现状以及当前我国在公路运输中节能降耗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节能降耗的对策,以降低公路运输能耗,达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公司通过建立了全厂能源消耗数据采集,实现了对全厂能源消耗数据的及时采集、统计、平衡以及数据分析和管理,随时跟踪每个装置的能耗状况,极大的提高了公司对装置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准确计量与全厂能源消耗平衡分析计算能力,合理指导公司生产和进行能耗指标考核,有效的促进了公司节能减排的工作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能源紧缺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人口众多,更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所以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当前我国的总能耗当中,其中建筑耗能占总能耗的较大比例,而建筑能耗中建筑外墙又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地方,所以加强建筑外墙的保温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的能耗。  相似文献   

4.
提高火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采用一定的技术管理措施降低火力发电机组的能源消耗,对于我国火力发电厂的运营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对当前我国的火力发电企业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运行过程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5.
张建宏 《科技风》2014,(8):26-26
从人类进行电力革命至今,电力始终处于促进世界经济前进和能源供给的绝对地位。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要求不断增加能源数量,这对于全球能源危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逐渐缓解深刻的能源危机,这已成为了当前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电厂的能源消耗是最大的,因此加快脚步分析、研究电厂的节能减排办法,对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现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以下笔者将着重研究电厂热动系统的节能减排,希望经过对热动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电厂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包括节能和减排两大技术领域,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节能必定减排,而减排却未必节能,所以减排项目必须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以避免因片面追求减排结果而造成的能耗激增,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衡。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产业部门的能耗强度特征及节能减排的分类实现路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红敏 《资源科学》2009,31(7):1226-1232
产品生产过程中除了直接消耗能源之外,还有通过中间产品投入而产生的间接能源消耗。因此,仅仅依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进行节能减排,其作用是有限的,必须要综合考虑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物质投入的需求。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我国2002年各个产品部门单位产值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耗,发现大部分产品部门单位产值的间接能耗都大于直接能耗,即生产过程中的大量物质投入导致了大量的间接能源消耗。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直接能耗高的部门要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而间接能耗高的部门要提高其中间投入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推动低能耗的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在全社会推进“减物质化”发展,减少物质消耗而导致的间接能源消耗,而这需要人力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也显现了出来。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消耗,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人们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强烈不满。因此,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能耗较少,可循环的经济,合理的进行节能减排工作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目标规划方法构建了能源消耗结构优化模型,对我国2020年的能源消耗结构优化进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1政策情景下,能耗结构优化并不能实现2020年碳减排承诺,其贡献潜力为80.87%,只是增加电力供给量并不能实现减排承诺,其贡献潜力为88.74%;2低碳情景下,2020年碳强度将降至0.3916728吨碳/万元,低于减排承诺目标水平;3能耗结构在短期内仍呈现以煤炭消耗为主的特征;4能耗结构优化很难同时兼顾节能和减排。  相似文献   

10.
邬宏  耿燕 《科技风》2013,(6):278
中国移动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绿色行动计划",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在机房建设中,节能成为考核方案的重点。而对于建成的局所,能耗监控及管理已经成为必要的措施。为了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化能耗管理,加强全网能耗分析水平,能耗管理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深入、细致的探讨能耗管理系统如何实现,如何规划以及如何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世界各国汽车的广泛利用给人类带来了生活上以及方方面面的诸多便利,可是不容忽视的是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交通安全、环保、能源消耗各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备受世界所关注,汽车产量和社会保有量也都在逐年增加。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对汽车的依赖也是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在能耗、环境污染以及交通安全面临着的巨大压力和挑战面前,汽车轻量化材料设计与应用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难题。既能有效降低尾气排放量,又能降低材料和能源消耗,这也将成为汽车工业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方向,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能源消耗是企业生产成本中重要的部分。我国大多数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品能耗高;不仅提高了产品成本,削弱了竞争力,也不利于节能减排,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大计。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不断降低产品能耗,从而降低成本。因而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能耗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降低成本的重要的手段。按照企业的能源需求,设计能耗管理和监测系统可对部门的能源消耗提供计划和实际的台帐信息,对制定的计划通过设定预警参数进行检测预警来提高经济效率和管理水平,达到节能降耗目标。  相似文献   

13.
就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耗情况来看,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危机,而建筑作为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能耗成为了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笔者就结合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节能技术应用现状,对节能技术的措施以及提高方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许歆 《中国科技纵横》2010,(5):141-141,131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发展绿色节能建筑,降低建筑能耗是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筑节能的概况,探讨了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工业炉是能源消耗和污染大户,因此如何实现工业炉的节能减排是我国当前工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基于此,提出替代燃料、改造燃烧系统和利用余热余压等多种措施,以期提高工业炉的能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微观主体,企业必须遵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依据低碳经济理念实施管理变革,创建低碳管理体系。文章界定企业低碳管理的内涵及要素体系,认为低碳管理是指企业依据低碳理念,以效益和责任相统一为目标,以低碳技术为核心,降低企业能耗,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管理模式,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与低碳管理模式下企业文化、战略管理和企业职能管理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金秋科苑》2011,(1):26-29
随着世界性节能减排形势的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对于油田、矿山、纺织、加工制造、水处理等能源消耗比较大的产业而言,采取有效措施,使能源消耗能够系统化的大规模降低,而不是局部的环节性改善。整体大规模的节能已经成为学界和企业界研究开发的重中之重。华北电力大学研究团队以油田电机节能为突破口,从对现场的各个耗能环节大规模跟踪测试分析人手,彻底弄清能耗状况,深  相似文献   

18.
化工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而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会因为生产工艺不合理或者管理不到位,而造成能源消耗较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在我国倡导节能减排的政策号召下,化工企业需要改进生产工艺,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节能降耗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生产的主要发展趋势,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钢铁工业能耗及污染物放现状分析,指出我国钢铁行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物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清洁生产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而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降低建筑能耗不仅可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对减少大气污染、防止气候变暖(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与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及对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均可起到重大的功效。建筑物的外墙、地面与窗户是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建筑保温节能措施从北至南的大力推广是我国21世纪能源国策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