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要让学生愿意自主开展体育运动,必须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只有觉得正在享受快乐,才会忘掉大运动量带来的身体痛苦。  相似文献   

2.
学习也快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他们才会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创造! “快乐学习”其实很简单,想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教师首先要努力想办法让学生对这堂课感兴趣,决不能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3.
在班级管理中,我主要遵循“爱、夸、导、管”的四字教育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爱、夸、导、管”的四字原则在班级管理中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学生,才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而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了爱心,学生犯错误时,你才会像对待生病的孩子一样帮他们找出“病因”,苦口婆心地劝其“吃药”,引导他们走上正途。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同时,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应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理解基础上,以特定的视觉去理解和诠释文本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阅读是一种创新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努力去实现这种过程,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对语氛围。  相似文献   

5.
“快乐体育”在教学中强调情感兴趣、创造个性和能力的培养,把面向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目标,同时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中介,使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学习,健康发展。“快乐体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如何在“快乐体育”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讨论课是思想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一堂讨论课的成功,需要教师做好大量耐心细致的准备工作。第一,要深入学生生活,筛选讨论“素材”。教师要广泛深入地了解学生,理解等重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平等感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和老师讲“真话”说“深话”。教师才能知道学生思想认识的“热点”、“疑点”、“模糊点”,以便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确定讨论题目。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发动,讲清课堂讨论的意义,让他们打消顾虑,敢于调查、思辨,勇于发言。第二,要认真思考,精心构思议题。在…  相似文献   

7.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06,(7A):28-29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占居他们大部分时间,成为他们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这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否就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快乐?素质教育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各种教育实践全面展开。作为素质教育对象,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否比从前更快乐?快乐或是不快乐的背后,意味着什么?也许在第14期“中学生论坛”。卢湾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学生能帮你找到答案。[编按]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一线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笔者带着“教育改革”、“教学科研”、“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日常生活”等他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深入到教师们当中,在逐步走进他们的心扉时,“感动”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在当地3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接受访谈的10多位教师(包括校长、主任)敞开胸怀,畅谈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我们在整理访谈笔录时,被对话深深感染。我们欣赏着他们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困惑着他们的困惑。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在人们眼里,教师的职业令人向往,他们不被风吹日晒,不受雨淋霜冻,稳定而丰厚的工资收入一年四季…  相似文献   

9.
李荣华 《教书育人》2007,(11):62-62
在学校,只要存在末位淘汰,就必然存在着教师之间的评比。比什么?按行业术语来说,就是比“德”、“能”、“勤”、“绩”。“德”和“勤”这两项在教师中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以重点在于比“能”和“绩”。但“能”和“绩”又是与学生的成绩分不开的。因为你有能力,所以学生的成绩就应该好;学生的成绩好,你的成绩也就好;你的成绩好,就不能说你没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一、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1.教师要充满爱心爱是一种沟通,一种接纳,一种力量。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在充分展示自己生命全貌的同时接纳教师的全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敞开心扉,把蕴藏在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特别是后进生,只有教师真诚的爱,才能唤醒他们的自尊,才能使他们从教师的关爱中体验到情感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丢,将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才可使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同时具有多重身份,但只有对关键的几种身份进行准确定位,才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欣赏学生的“亮点” 学生总是期望被老师欣赏。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的。在教学用语里,教师经常使用欣赏的语气,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例如当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以欣赏的语气赞叹:“答得多好啊!多么富有独创性!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学生作业取得某些进步时,老师说:“我很欣赏你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解法”。  相似文献   

13.
教师和学生都喊累,“减负”减了那么多年,喊累声依然高涨。为什么这么累?从学生层面上讲,因为他们有听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从教师层面上看,因为他们有讲不完的课、批不完的作业。“减负”喊了那么多年,学生的负担减下来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有人陉高考,说如果取消高考制度就万事大吉了,可在目前看来,这还是天方夜谭!负担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很多不是我们教师个人能够决定、能够改变的。不管怎样,学生学习的痛苦远大于快乐,“减负”就是空话。怎么办?难道在现有的体制下我们只能一代又一代地累下去?  相似文献   

14.
老师,请你走下神圣的讲台。走向孩子,你就是学生中真正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失败的痛苦,一起体验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于是,师生之间有了交流,有了碰撞,有了沟通。教室里不再有权威,不再有专制,不再有呆板。你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地统治着、审视着、命令着、训斥着孩子们。你用真情赢得真情,用心灵赢得心灵。孩子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把你当成他们最知心的朋友。你和蔼的态度、甜美的微笑、亲切的眼神、轻柔的抚摸都会使孩子们感到温馨,产生信心,充满希望。课堂在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糟糕时日承受的痛苦仅仅源自其所爱;那些不愿意心肠变硬的教师,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点说就是要学生学得快乐、快乐地学。而要使小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全神贯注地听讲、愉快地交流,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让他们的思维在乐趣中活跃起来,从而调动起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感受到快乐呢?一节节生动的英语课为我们解码了这些“快乐”。  相似文献   

17.
杨慧珍 《云南教育》2009,(16):48-48
“减负提质”,“减负”是手段,提质是目的。提质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而教师是关键,因为教师承担着学生学习的引导重任。那么教师如何“减负提质”,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使教育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首先,教师要真诚待人。 教育学生不是演戏,决不能搞“两重人格”。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濡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平时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那学生的心灵就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很早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教学境界——“教是为了不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教义:教学要养成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精神,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言以蔽之,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学习的基础。但多年来我们仍然只是站在教师自身的角度思考、设计教学方案,有时甚至简单地重复着既定的教学“套路”,在课堂上,学生仿佛看客一般观看着教师的“演示”,机械地与教师配合,重复着教师设计的教学流程。虽然有一些教育的改革者看到了事情的弊端,尝试着新的教学路子,如“自学辅导法”“语文六步学习法”等,为语文教坛吹入新鲜的空气,但如何进一步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着想,不但培养自学语文的能力,而且还能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则是我们的继续追求。新课程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控制的过程,在其运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望”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闻”学生的发言;向学生“问”或由学生“问”,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审时度势,仔细把握时机,找寻最佳“切”点,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和谐优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