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俄罗斯大学入学考试的转型,即从分权走向集权的趋势。回顾了前苏联的大学入学考试,包括其背景和条件、报考资格、考试方式、录取方法及其缺陷等。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教育体制随着国家体制的转轨而转轨,大学入学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实行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上。  相似文献   

2.
2001年,俄罗斯由传统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转为试行国家统一考试,这既是中学毕业会考,又是大学入学考试。本文以沃罗涅日州为例,探究影响学生统一考试成绩的三种主要因素,即考生本人、学校以及家庭因素,以期对俄罗斯的国家统一考试进行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招收新生,一般均通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近年来成人高校招生,又由学校或地方分别命题和组织考试,改变为国家统一命题和统一举行考试,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笔者仅就成人高校入学考试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供应考者及关心成人教育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4.
所谓“高考状元”就是各省市区高考成绩排在第一名的考生。高考,一般指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到目前为止,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成人高考两种形式,一般的“高考”指前一种。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调度,国家或省市区专门组织命题,统一时间(部分省市考试科目较多,结束时间较晚些)考试。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不断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目前国立高校有三种入学考试,即传统的大学自主考试、集中测试和国家统一考试。本文从这三种考试的历史沿革出发,分析三者的特点和博弈情况,并探究俄罗斯国立高校入学考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教育空间”思想的引领下,俄罗斯于2001年在5个联邦主体首次实行了国家统一考试,这标志着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开始。国家统一考试是由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为公共教育机构11或12年级的学生组织的完全中等教育阶段的毕业考试和升入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由联邦教育部组织人员统一命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同时进行。此次改革分区域、分阶段进行,同时保留了部分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权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为克服以往高校自主招生带来的种种弊端,俄罗斯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即高考。在国家统一考试框架下,俄罗斯本科招生制度同时保留了高校部分招生权利和多元化的招生方式,高考科目由教科部和高校共同确定,由教科督察署和高校确定高校招生最低分数线,并引入了高考基础上的入学加试。俄罗斯"高校不完全招生自主权"的模式启示我们:高考招生政策应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从严控制高考优惠政策;力求避免"一考定终身";招生信息应透明、公开。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大学招生入学考试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从统一招生考试到自主招生考试。发生这种变革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因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由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与此相伴随的是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实质是要求面对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中国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的目标。目前,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能否成为一项国家教育考试政策争论颇多,本文就我国目前和今后的发展走向分析后认为: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大规模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并对我国的高考改革产生了影响。统一性与多样性。就世界各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言,一些原来以高校自主考试和招生的国家,正逐渐走向统一高考,如俄罗斯、英国、法国等;过去以实行统一高考为主的国家却在走向反面,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印度等。中国长期坚持全国统一高考,体现了统一性。然而,随着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0.
简讯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本市职工高等院校今年仍采取联合招生的办法统一入学考试。联合招生实行四个统一: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统一最低录取分数线。在最低录取分数线以上,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组织报名、安排考场、印发招生简章等工作均由各招生院校自理。联合招生统一考试暂定于7月21日、22日、23日三天举行。  相似文献   

11.
王宏霞 《教书育人》2011,(24):40-41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性质。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中等教育考试制度,也没有国家举行的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由两家私人团体办的考试机构负责,  相似文献   

12.
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课程管理的地方分权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对课程的干预逐步加强,产生课程集权化的趋势.两国在强制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亦赋予地方一定的课程管理空间,以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课程管理改革的集权与分权一直伴随着两国课程改革的始终.未来更显现出注重课程集权与分权的协调与统一,确立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统一考试制度的趋势.其目的在于追求优异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俄罗斯由单独招生考试转向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俄罗斯和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既对立又统一,从俄罗斯的高考改革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统一考试是保证客观公平的基石同中国学生一样,多数国外高中生上大学也要踏上"高考"这座"独木桥",通过参加入学考试获取入学机会。各国高考千差万别,尤其是对是否统一进行"高考"做法不一,有的国家主张"放",允许各个高校自主招考;有的国家坚持"收",由政府或社会机构组织全国统一考试。比较而言,"放"与"收"各有利弊,统一考试可比性强,更能体现公平、公开、公正;高校自主考试则体现了高校办学的差异性和招生个性化要求,但也可能成为滋生腐败和舞弊丛生的温床。为了扬长避短,许多国家采取统一考试与自主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在保证高考客观公平的前提下,回应和满足高校自主招生的主观需求。欧美国家过去一直强调高校自主招考,近年来则逐步加强了政府对高考的控制力度和统一管理。美国虽然没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制度按形式特征普遍分为两种:无入学考试和有入学考试。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酝酿及初创时期,由于条件的限制以及直接模仿日本和德国的学制,实行的是无入学考试的招生方式,其后又借鉴了美国的学制模式,研究生招生才逐步过渡为以统一考试为录取标准。这种转变不是中国社会内部和中国高等教育自身演进的逻辑结果,而是在"冲击——回应"模式下,模仿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学制进而采用西方的一套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其历史演变被深深地打上了时局复杂多变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科目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设置比较科学的考试科目,使这一招生考试制度更好地为中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一、目前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科目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由于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科目设置没有统一的模式,尚在不断改革和摸索之中。对文化课考试有的采用普通高考的办法,有的仅对语文、数学或再加一门外语单独统一命题考试;对专业课实行一至两门单独统一考试或由学校自行组织考核,甚至…  相似文献   

17.
要闻专递     
明年我区高校招生实行本专科两次考试本刊讯 明年我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与众不同 :本科院校 (或专业 )、专科院校(或专业 )分别考试、分别录取。这是日前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会对外透露的消息。  我区教育部门认为 ,现行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是一套试卷千校录取 ,没有层次区别 ,不利于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以 ,从 2 0 0 2年开始 ,我区在高考中将把本科、专科院校招生考试彻底分离 ,本科院校 (或专业 )招生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仍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内进行 ;专科院校 (或专业 )招生考试由自治区招生考试委员…  相似文献   

18.
余小波在《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采取的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即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制定最低控制分数线;各招生学校择优录取。此项制度产生于1986年,迄今为止历时20多年。在实行之初,全国统一成人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19.
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理事会理顺了自主招生和统一考试的关系,建立了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化考试机构,主导着多项公信力极强的非官方考试,在优化中等与高等教育衔接、提升中学教育质量方面成绩斐然。其发展历史为我国"高考社会化"改革提供的启示是:高等院校应积极参与招生及考试机制改革,建设专业组织,推动测验和招录研究,保证入学考试更全面、更合理地为招生工作乃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60年的变迁趋势是由集权走向分权,大体上经历了激进式制度变迁和渐进式制度变迁两个时期,呈现出制度断裂与演进交织并行的状态。计划经济色彩的体制、集权管理模式和社会本位的文化模式是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国情特征。同时,在适应性预期、协作效益和学习效应的合力作用下,行动者对既定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创新的契机是制度断裂的关键性支节点和阈值临界点,这为当前深化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