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必须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明确各个学段的课程标准,将课堂放在社会大环境里,从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走出课堂、联系生活、活动探究、多媒体运用等角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打造学习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平台。“行走的思政课”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推进“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甄选出行之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滴灌”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精准点对、持续延展和用情渗透的特点,与“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目标相一致。“滴灌”模式运用于“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克服了传统系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延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遵循了知情意行的教育教学规律。“滴灌”模式下“医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做到:伦理素养与政治素养相结合、持续性与延展性相结合、模块化与系统化相结合、个体化与情感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决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局限于理论课程教育,更要与其他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等内容相结合,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将志愿服务理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校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有机结合,是实践“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完善地方高校志愿服务体系,以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的意义,进而分别从提高思政教师队伍水平、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调动全员展开思政设计三个方面分析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旨在更好地带动中职院校课程思政活动的展开,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认识,充分发挥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重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专业课的思政协同,与思政课形成同频共振,相互呼应,共塑新时代接班人。在工商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中,通过激发任课教师的德育思想,提升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技能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人文素养、政治素质与专业意识相融合,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的高校教学体系,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阐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以理工科基础专业课"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几方面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教学融合策略,希望能对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动态和新形态,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优势和突出特征,也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遵循。高校在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的基础上,遵循其运行逻辑和建设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调动一切育人主体、挖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思政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刚性表达和柔性说理相结合等方面,厘清“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构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然后阐述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思路,最后提出了“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表现为积极引入社会实践主体、调动社会资源、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师资队伍、借助社会评价等实践活动方式,实质在于调动各种具有育人效应的社会要素,尤其是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完成“大思政课”的社会性建构。“社会参与”反映了社会元素介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过程,各种具有育人属性或功能的社会性元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大思政课”?的构成、实施和评价等具体环节之中。“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需要坚持全域性原则,扩大思政课的社会覆盖面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坚持差序性原则,各社会要素差异化且有序化地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坚持转化性原则,对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课程转化;坚持生态性原则,支撑各社会圈层形成合理的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建筑材料”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与育人实践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向;其次,将课程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整合优化,深入挖掘各教学环节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和显性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最后,设计了思政育人调查问卷和达成度评价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显著,证明了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希望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与育人实践能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课程思政与“1+X”证书制度相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二者协同育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的狭隘性。高校可以通过为学生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不断促进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文章分别阐述课程思政和“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价值,分析课程思政与“1+X”证书制度协同育人的可能性,并提出课程思政与“1+X”证书制度协同育人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才这一问题。高校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也随着时代需求发生变化,该背景下要求培养具有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的人,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知识及正确价值观的人,培养理论认知与社会实践能力双高的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势在必行,在协同育人实践要求、原则基础上助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在规划方案与课程机制、课堂教学协同、师资队伍育人合力战略高度上构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长效运行及协同创新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实现高校课程“共舞中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全员育人要求,提高育人队伍能力素质,完善全程育人各个环节,拓展全方位合力育人方法路径。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提升育人实效,夯实课程思政育人的推进机制,优化课程思政育人的评价机制,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的督导机制,严明课程思政育人的奖惩机制,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与时俱进、开新图强。  相似文献   

14.
连晓荷 《教师》2023,(11):12-14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存在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尚未形成育人合力、未实现全程育人、未拓展育人空间等问题。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思政的全面育人功能。基于此,文章作者在“三全育人”视角下,以课程为载体,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思政“3W”育人体系的构建,以期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20年陕西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高职院校"课程育人"获奖作品"心肺复苏"为例,分享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参赛体会,以期能对课程思政建设有所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20年陕西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高职院校"课程育人"获奖作品"心肺复苏"为例,分享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参赛体会,以期能对课程思政建设有所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民办高校“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存在学校重视程度不高、课程思政育人认识不够、教师育德能力不强、思政工作贯穿专业课路径缺失等一些问题。此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学习认识、顶层设计、组织机制、实施载体、队伍融合、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了构建民办高校“三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机制建设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高校当前思政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它不是要取代以前通过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模式,而是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几门课,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缺乏协同合作机制、专业课教师无法有效找到"融入点"、理工科"课程思政"更为复杂困难与"课程思政"形式化、同质化现象等问题。据此,需要从高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学生思政的自我提升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环境类专业限选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与育人环节是落实“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究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并对该课程思政实施成效进行评估,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来达到育人目的,助力培养出既专业技术扎实,又有价值辨识、知识素养、丰盈情感的创新创业高素质应用型环境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课程思政的总源头,为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学校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部分,公共外语课程本身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能够挖掘出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外语课程本身的特点,重新科学设计,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又能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从而提高育人质量,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