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把个体素质的发育与成熟天然地同民族素质联系在一起,每个个体素质都是民族素质的一部分,它教育学生为社会繁荣和民族兴旺发达而学习,而不是象“应试教育”那样更多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功利追求。 素质教育是以不同的素质基础的学生为出发点与归宿的差异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因而是促进创造性人才倍出的教育。而不是象“应试教育”那样主张学科中心论“同规格”、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话与同时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后期诗论,在立足言意关系之辨,对诗歌技巧的关注,依经立义,对天赋诗人及其自然风格的推崇,随意性与系统性并存的表述等诸多方面都形成对等与呼应。而同是技巧论,基于或以为意义难以言说,主张立象尽意,或以为意义可以言说,主张修辞显义的不同的民族诗学传统,前者以追求意境、意象、妙悟、韵味等为内涵的意象诗论,与后者以追求贝蒂阿、白雅尼,玛阿尼等为内涵的修辞诗论,又最终走向另类异质,由此形成诗歌技巧论另类异质的意象诗论体系与修辞诗论体系。中阿诗论技巧论共同的“诗心”与“文心”及其民族特质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价值是什么,是整个哲学价值论的出发点和基石,评价问题与价值问题紧密纠缠在一起,牢不可分,而且,如何界定价值与评价是与其哲学立场密切相关的,学者们一般都把价值与评价放在主(人)客(事物)二分关系中来讨论:有的主张价值主要源于人:有的主张价值主要源于事物,有的主张价值源于主客的客观关系中,不三种观点中的哪一种,都逃不出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模式,毫无避免地陷入了胡塞尔所指出的“自然主义”的偏见,有其无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和难以自拔的困境,以超主客二分的视角去“发现”价值与评价,才能获得其纯正的本源性的定义,或者说,价值论只能是生存论存在论的,价值与评价的定义只有在生存论存在论上才能获得其完全的意义,据此,我们以为,价值是指体会到万相通一万物一体的人在与“他者”的交往实践中,、他者”对于人的自由感的获致程度,价值是人的一种“自由感”,评价就是“感觉”,表现为体验”或“诗意的想象”,自由感的强弱是其内在尺度。  相似文献   

4.
自从章士钊主张读经以来,论坛上又很出现了一些论议,如谓经不必尊,读经乃是开倒车之类。我以为这都是多事的,因为民国十四年的“读经”,也如民国前四年,四年,或将来的二十四年一样,主张者的意思,大抵并不如反对者所想象的那么一回事。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由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和大臣们,向来总要取其一端,或者“以孝治天下”,或者“以忠诏天下”,而且又“以贞节励天下”。但是,二十四史  相似文献   

5.
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本善”的德育主张 ,当前颇有势头。然而 ,“人性本善”至今并无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上的科学实证的根据。“人性本善”作为价值预设 ,这只表明了主张者的一种教育理想 ,表明主张者对当前德育中弊端的痛恶的心绪与抨击 ,然而 ,这种预设并不科学 ,逻辑也不周延。“人性本善”论 ,只会导致德育自发论。德育关键在于育德 ,德育是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一种价值限定 ,并主导着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7.
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燕 《中国教师》2007,(2):54-56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化运动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兴起,并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题。教师专业化发展到今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在,必须实现范式的转换从“外铄”走向“内发”。一、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师专业发展动因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外铄论”和“内发论”。“外铄论”者主张教师专业发展受外部力量的控制,主张通过以知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式培训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发论”者主张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在力量,主张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反思、对话等途径来实现教…  相似文献   

8.
《考工记·轮人》中“视其绠,欲其蚤之正也”和“六尺有六寸之轮,绠叁分寸之二”之“绠”历来有多种解读,或以为轮箄,或以为牙凿孔向外侵者,或以为牙向外偏者,或以为牙毂两凿心对望相左者,或以为辐骹不满牙者.郑珍精研考工,以“绠”为轮偏出毂凿之名,具有双重词性,其子郑知同因绘为《毂辐牙合材图》,见出“绠”之具体位置所指.今学界持装辐法、蚤入牙而不满所衬垫者、向外偏出的圆框形轮辋三种解说.在自汉迄今对“绠”的解读中,郑珍《轮舆私笺》释“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将“绠”定义为一种装置方法,欠妥.  相似文献   

9.
王有鹏 《广西教育》2013,(26):24-25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通过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万物需要和谐,课堂教学显然也需要和谐。当前,许多教师正在着力打造和谐课堂,但是在追求和谐课堂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课堂存在着违背唯物辩证法的现象,或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违背关于全面看问题的“两点论”观点;或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违背关于有重点地看问题的“重点论”观点。因此,笔者主张课堂应遵循唯物辩证法,追求辩证和谐。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型学生 ,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他是主张创新的。在政治上 ,他是位改良主义者 ;礼制上 ,他崇尚《周礼》 ,但却不泥古 ;在教学中 ,更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当仁不让于师” ,反对对老师“无所不悦” ,并提出了“学、思、行”、“温古而知新”、“学无常师”等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今天 ,我们大谈创新 ,决不意味着忘记历史、抛弃传统。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者 ,既不能守旧泥古 ,也不能全盘“西化” ,而是要象“圣祖”孔子那样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能力定位】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写议论文要做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一定的根据做一些简要分析”。这里所指的“看法” ,也就是议论文的“观点”。观点是从某一角度或立场出发对事物的看法。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 ,即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观点形式上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观点要言之有理。提炼观点就是将所议论的事情或现象或材料用心琢磨 ,使其精练 ,提取出自己的正确的见解和主张。提炼论点是写议论文的最根本的一项能力。初中学生在评价事理、观察现象、分析材料中提炼观点的…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课程论提出教学内容应强调知识的质,即要给学生以结构化的概念体系,而取代了传统课程论一贯强调的知识的量。现代教学论提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即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发现的动机和能力,而否定了传统教学论所主张的知识仅是一个结果的观点。学习论则提出学习  相似文献   

13.
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娟娟 《中学教育》2003,(1):35-36,34
在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曾有过“教学主体论”的讨论 ,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主张“教师主体论” ,也有些主张“学生主体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 ,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 ,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实现既定的目标。一、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1.教师的爱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的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对“对口升学”后中等职校何去何从,职教理论界有三种认识和看法:一是“应试教育论”,二是“着重就业论”,三是“同时兼顾论”。持“应试教育论”者认为,实行“对口招生”后,中等职校应该像普通高中那样,实行“应试教育”。其结论是把中职教育当高中教育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应再是没有升学压力的教育,而应是以升学为最终驱动力的富有竞争性的“应试教育”。持“着重就业论”者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应试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根本行不通。中职教育应该真正瞄准市场,坚定不移地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下功夫,在“着重就业”上下功夫。持“同时兼…  相似文献   

15.
“法的本质”是法理学界长期争论而未能很好解决的根本问题。如何研究法的本质?对此探讨的观点不少,“层次论”与“要素分析说”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主张“层次论”者从分析法的现象出发,根据法的内容及其阶级属性、社会属性,将法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以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为第一层次;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第二层次:历史传统、习惯等物质以外的因素是第三层次。主张“要素分析说”者则从分析“本质”这一哲学概念出发,认为“本质”是人们对事物内部矛盾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反映事物稳定的和一般的性质。事物的本质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是:(一)本质是经过比较而得出的某类事物共有的重要性,即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二)本质存在于同类事物的每一对象之中,而不仅存在于个别现象之中,本质属性自身又是同一的;(三)本质属性是从不同方面规定事物性质的东西。因而,法的本质作为其本质属性的概括,也应具有上述的一般特征。根据这样的衡量标准,“要素分析说”认为,法的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规范性可概括为法的本质属性,它们分别代表法的价值因素、强制因素和规范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论之“企业家”泛指生产环节的工厂厂长和流通环节的公司或商店经理,及其主要管理人员。本文所论之“意识修养”既是一个队识问题,即作为企业家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意识或观念;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准确地说,是企业家通过实践把上述意识或观念变为自己的一种修养,或一种素质。马列主义历来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又从不否认精神与领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信息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出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理论观点。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学、未来学理论,而不是现代实证科学中居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层面的“信息论”的一个内容或其分支学科。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所使用的核心概念——“信息”,是信息论或信息科学的基本概念,所以“信息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又与  相似文献   

18.
K12网上曾经讨论过教师要不要读教育名的话题,我注意到竟然有相当的教师不读或不主张读,颇感意外。主要原因是“三论”作祟:一是“读书无用论”。一些教师评优、晋级等该得到的已经得到,该失去的早已失去,读书对他们已没什么功利上的用处。二是“读书无空论”。一些教师以学生“高分”为“绩效”,以“达优率高”“升学率高”为“成果”,一天到晚忙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查“五认真”,没有空闲读书。三是“读书无需论”。一些教师自以为在师范院校“知识海洋里遨游过”,也读过几本名,无需再啃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从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等方面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道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说明了其在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以及实践论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美学风格之一.“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①自然,就是天然,无造作,非人为,不勉强.自然作为一种美学风格,指艺术作品不做作,无雕琢,洗尽妍媚,不著脂粉,浑然无迹,自然天成,有清新天然之美,无矫揉造作之态.唐代诗歌理论家司空图在他著名的《二十四诗品》中对自然美的风格特征作了这样的描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自然美不靠假借,不靠强得,是随手拾取,信手拈来,象花开岁新那样自然而然;象空川幽人,过水采苹那样自然而然;象悠悠天钧(天体)转动那样自然而然.唐代画论家张彦远在论画时把画分为五等,而把自然列为第一等,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