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曹禺作为民主主义作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雷雨》中的鲁贵形象包含着作家对反庸俗主题的挖掘和思考。这种反庸俗倾向还表现在《日出》中的福升、《原野》中的常五等"市侩型"人物身上,由此也体现出曹禺与左翼作家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悲剧观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在黑格尔那里真正决定人的行动动机和人的行动目的的根本原因是实体性伦理力量。黑格尔把人类的一切行动都看成是伦理所支配的。马克思便将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曹禺的话剧《雷雨》,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解读《雷雨》,分析《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能够更好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3.
曹禺,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女性。回顾这些女性人物,我们不难发现,曹禺描写了大量的女性悲剧命运。本文从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来分析曹禺是如何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述,来深度探究悲剧形成的根源,对封建社会中遗留下来的愚昧落后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悲剧大师,曹禺不仅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悲剧,还创作了正剧和喜剧,有着高超的讽刺艺术。当曹禺作为一个悲剧家诞生的时候,他的讽刺也就露出了锋芒,鲁贵便是一个成功的讽刺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悲剧大师,曹禺戏剧中的讽刺艺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剧本《雷雨》问世已60多年。1997年李少红将曹禺的《雷雨》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四套播放。该电视连续剧对原剧本结尾的改编有三处失败:一是不符合原剧主旨;二是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不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三是不符合悲剧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第一节中国曹禺研究简况在中国,曹禺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剧作家。根据所接触到的材料,我本人粗略地把中国的曹禺研究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以前的中国曹禺研究《雷雨》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敏感和注视。刘西渭(即李健吾)率先撰文对《雷雨》进行了专门评析,他指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刘文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雷雨》里的"命运观念",二是蘩漪性格的内涵和意义"紧接着郭沫若也撰文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张庚的《悲剧的发展——评〈雷雨〉》,则是把《雷雨》放在整个世界的悲剧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它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过去评论界和多数读者都把《雷雨》归为社会悲剧一类,归结于周朴园这类资本家对鲁侍萍这类下层人物的始乱终弃;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的不平等,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本文就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尤其是从命运的悲剧的角度谈谈《雷雨》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年仅23岁的曹禺因写出《雷雨》而一举闻名。文学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塑造杰出的人物,其人物的丰满性与复杂性往往是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周朴园作为《雷雨》的主要人物之一,曹禺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管作者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闪现的一点真诚颜色。曹禺在回顾《雷雨》创作时说:"周是个资本  相似文献   

9.
对人类命运和生存方式问题的探索是曹禺剧作的一个中心主题。作家通过他的作品中悲剧人物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想挣脱命运的枷锁但终不免悲剧的生命历程,试图发掘出人类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但半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已习惯于按照某种时代戏剧规范和模式去阐释曹禺的剧作,导致了我们对曹禺剧作长期的误 读。本文主要以《雷雨》《日出》《原野》为代表,对曹禺戏剧的命运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以便 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樊东平 《现代语文》2010,(2):158-158
近日重拾《雷雨》,细品全文,笔者感到文中最大的悲剧人物是周朴园,在曹禺大师的笔下,周朴园扭曲的人性彰显无遗。  相似文献   

11.
顾农 《天中学刊》2012,(1):69-74
根据鲁迅先生手抄本《曹植碑》,可以了解到关于曹氏家族先世的若干信息。杨修、丁仪、丁廙都是重要的建安作家,他们因为拥立曹植先后被杀,反映了宫廷政治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12.
存在于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拥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在曹禺的剧作里,处处都流露着"生命"这一主题。他抱着一颗爱国之心,抒发对"人吃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和残酷畸形的旧社会制度的愤懑。他成功的塑造了陈白露、方达生、金八、繁漪、周朴园、鲁大海、仇虎等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他们"鬼"似的生活来影射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肮脏不堪。他结合人物的命运向当时的统治阶级宣告:这样的社会即将崩塌,新的生命已经开始降临。曹禺通过作品发泄心中的情感,通过作品向世人呐喊:太阳可以驱走一切黑暗!  相似文献   

13.
鲁迅用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解说曹丕时代“文学的自觉”,他以现实反观历史,在两者的相同处阐述己见。鲁迅时代和曹丕时代有许多相同处,两者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思想的单一与多样、文化的破坏与建设等过程。两个时代的文人均关注社会,反映时代,自觉总结文学的性质与特点,努力寻求文学的自身价值。他们以相同的文学追求,实现了意义相同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法藏敦煌文献P.3016V中一件抄写的《某乙致令公状》进行了考辨,认为它是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写给灵州节度使韩洙的书状草稿的抄写件。书状中的灵武路上少数民族部族劫杀甘州回鹘使者的事件发生在同光二年(924),这件书牍文献反映了因劫掠事件引起了甘州回鹘、灵州节度使与沙州归义军之间一度紧张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5.
曹操写作的公文和书信,清晰地勾勒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演进历程,折射出曹操与汉朝皇室的微妙关系。依据曹操文书,可把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反对擅行废立,初挟天子,奉辞伐罪,为“不逊之志”辩,昭然若揭。曹操的文书是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军政方略的动态显示,为我们加深认识这一方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曹植的《神农赞》《黄帝赞》等一系列作品将炎、黄二帝的形象分为圣人君王、神灵仙人、英雄领袖、典故人物四种。这些作品赞颂了炎、黄二帝厚生爱民的丰功伟绩,反映了曹植作为贵族阶层的炎黄观,暗合了他厚德爱民的思想,也寄托了他政通人和的愿望。同时,曹植创作的《黄帝赞》,为后世赞体确定了范式。曹植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和赞美,反映出魏晋时期士人们的炎黄观和民族共同体观念,为炎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曹寅在梅花诗里既表现了他自己对君子高标人格的追慕,也表现了他对曹宣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和睦的期盼;还表现了对具有"超世之志"、"不屈之节"的前明遗民和江南士子的敬重。  相似文献   

18.
鲁迅始终认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持,是革命的前驱者,并敬仰他的人格,鲁迅的陈独秀观并没有因为陈被开除出共产党,成为托派而有所改变,出自冯雪峰手笔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并不代表鲁迅的态度,陈独秀也十分敬重鲁迅,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始终给予充分肯定,他喜欢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始终认为鲁迅不是神,是有文学天才的人(编者摘编)。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文补遗》、《全唐诗补编》等所收唐人作品中,只有18种文献用过“状头”一词,共25次。最早使用“状头”一词的是卢瑰抒情诗所载卢储《催妆》诗。“状头”在唐代还只是个民间用语,著名文人没用过。官方正式场合不用“状头”一词,谈科第只用“甲科”、“上第”、“高第”等较笼统的词。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曹操用人的看法 ,往往是带片面性的 ,要么认为曹操善能用人 ,惟才是举 ;要么认为曹操心胸狭隘 ,不能容才。其实曹操的用人是既注重“才” ,又注重“德”的。因此 ,曹操有“惟才是举”和“以德用才”两个用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