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7月至1941年6月),苏联对中国抗战持双重态度,即一方面援助中国抗战,一方面对侵略中国的日本又尽量级和关系。苏联对中国抗战的这一双重态度,是以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为前提的,但在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刃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后,苏联对日本的态度是:舆论上谴责日本侵略,但在外交上又极力缓和同日本的关系。该时期苏联缓和同日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为避免影响苏日关系,将中苏关系发展水平限于互不侵犯条约程度上,使中苏关系难以向深层次发…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芦沟桥一手制造“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黑幕。“七七事变”使远东形势更为险恶,也使世界风云更为紧急。对此,在远东和世界有着重要利益的美国作何反应呢? “七七事变”是“九一八事变”的继续和发展。“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采取的是不承认主义,即表示不承认日本侵华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丝毫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合法条约之权利,也不拟过问任何解决事件之方法,但此项方法不得破坏美国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持明显的妥协态度。只要日本不损害美国的利益,换言之,只要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不受干扰,美国对日本攫取东北并无从中作梗之意。美国的不承认主义所不承认的,只是对美国利益的损害、对门户开放原则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论导发七七事变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防地位的逐渐提高,日本学者对于导发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多半采用避重就轻手法,强调在1937年,日本正为积极防苏,亟谋扩充军备,并不愿意对中国作战,消耗战力,芦沟桥事件是“偶发”事件,并非日本人的阴谋(日本历史科学协议会编《历史评论》,1977年第7期)。这种说法,旨在巧妙地要把发动战争的一部分责任转嫁给中国方面。应当承认,七七事变在时间上、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偶  相似文献   

4.
李顿调查团来华调查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电令正在日内瓦出席国际联盟理事会的中国代表,要他们立即向国际联盟通报日军侵略中国东北真相,并请求国际联盟“主持公道”,出面干涉,制裁日本侵略军.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全体国民党员抗日救国大会上发表演说,说日本侵华暴行必将受到国际公法的制裁,宣称要“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翌日,南京政府又通告全体国民,称政府已将日军侵华一事诉之国  相似文献   

5.
七七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它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是抗日战争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七七事变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七七事变,仅指1937年7月7日至7月8日,中日两军正式的交锋。广义的七七事变还包括7月8日到7月30日.中日间交涉和军事行动同时进行。战斗逐渐从卢沟桥扩大到平津一带,直至平津失陷。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二九运动发生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南京政府和以宋哲元为首的平津当局从不同的利益出发,对学生运动采取了前后有别的态度:运动发生初期,宋哲元采取严厉制止学生运动的态度,而南京政府则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认可,并试图将其纳入其许可的轨道内;1936年2月后,南京政府和宋哲元出于"防共"、"反共"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共同需要,决定对学生运动采取严厉制裁,进行疯狂镇压;1936年五六月份后,宋哲元开始转向同情学生运动的立场。这种变化,是抗战爆发前夕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的反映,也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对日、对共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四、冀东伪政权的出笼,“自治运动”的丑剧愈演愈烈土肥原贤二等逼取“华北自治”在11月21日以后,更见猛烈。综其逼取的策略,可分以下四种:(一)缩小五省范围,专注冀察两省。(二)阻止南京大员北上,孤立宋哲元。(三)收买流氓,纷作“自治”请愿。(四)屯集天津驻军各地队伍,增加压力。第一种工作,自以宋哲元、商震为对象,故11月20日,土肥原贤二追至天津,再促宋哲元单独宣布  相似文献   

8.
徐兴虎 《新高考》2007,(2):30-33
【考点指津】 1.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的原因 (1)内因:①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决定的,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这是日本侵华的内因;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日本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外因:①当时国民党正忙于“围剿”红军,也给日本以可乘之机。②日美为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日益激化。  相似文献   

9.
马学松 《新高考》2007,(2):34-37
【考点指津】 1.分析、把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然性的原因日本:侵华方针(大陆政策--田中奏折--“国策基准”)、活动(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全面侵华思想、经济、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0.
日本侵略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是其整个国家和社会不断加剧的侵华心理,主要表现为:自近代始生的对中国的轻蔑态度,根深蒂固的“皇国”观念,以老大自居重建亚洲黄种人化的狂妄心理,对中国改变中日关系现状之正当要求的憎恨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11.
从七七事变爆发到同年11月24目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闭幕.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罪行始终抱“中立”、“不干涉”政策,国联会议、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之所以没有对日本侵华实行制裁.也主要是由美国政府的绥靖主义政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侵华期间英美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利益的阴谋活动。因沿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历史上是否存在远东慕尼黑阴谋”,这是研究太平洋战争前中美日关系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有,如何看待美日谈判?美国是否以牺牲中国来实现对日妥协?争论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13.
1987年6月21日至25日,由北京和天津党史学会等六个单位主办的“纪念平津抗战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市蓟县举行。来自京津两地高等学校、研究机关和解放军院校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教授和有关研究人员参加了大会,共提交论文41篇。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杜立同志在大会上讲了话。大会围绕五十年前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和平津抗战的发生、演变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七七事变”的起因。近几年,国外某些学者提出“七七事变”是中国驻军对日军演习“产生错觉,由于恐惧而开了枪”,把侵华战争视为一场偶然的历史误会。为了澄清事实,有些同志详细考察了“七七事变”前,中日军队在宛平附近的驻防情况,运用参与事变的日军中队长清水节郎的笔记和今井武夫的回忆录,说明“七七事变”  相似文献   

14.
黄昊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1):98-101
宋哲元与韩复榘同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大战后,两人相继成为华北的两大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前,他们主政的平津、山东对国民政府都处于半独立状态。20世纪30年代宋哲元与韩复榘的对日态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两人对日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抗战进程,也决定了他们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15.
日本帝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的策源地,以法西斯军部为中心的内阁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决策机构。在八年侵华战争中随着侵华战争计划的破产,日本内阁曾频繁更动几次,但它终归挽救不了失败的命运。本文拟对当时日本内阁的嬗变作一探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从近卫内阁发动七七事变,直至铃木内阁日本法西斯败亡,共发生九次大的“阁潮”。而这种“阁潮”,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所致,实际上是和对侵华战争的战略决  相似文献   

16.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不顾英、法、美等列强国家的阻挠,坚持将日本侵华的事实向国联提出申诉,要求按照《国联盟约》有关规定对日本实施集体制裁,敦促国联通过有利于中国的决议案和报告书。此后,南京政府加强与国联的防疫合作,积极推动各国贯彻国联决议精神、制定和实施“援华制日”的具体措施,争取各国对中国抗战的实际援助。  相似文献   

17.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蒋介石由对日妥协转向抗日的原因蔡丽娟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由地区性急剧向全国性升级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8.
1932年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但日军没能占领上海,而是同国民政府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其侵略阴谋并没有完全得逞。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列强为了维系在华利益,积极干预一·二八事变。事变发生后,列强对日侵华态度有了明显变化。因为上海是英美等国在华利益的集中地,牵涉到列强的众多利益,故战事一开始,美国即有反对之意,声称坚持门户开放原则,要求列强自我约束,遵守九国公约的原则,而且认为“最近满洲战事延及上海,更使美国相信,忠诚地遵守上述条约对大家都极为重要”。英法虽对日本侵略有姑息纵容之势,但事关上海利益…  相似文献   

19.
所谓宣战,是一国对他国开始处于战争状态的正式通知或宣告。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是在1941年12月9日。它距日军占领东北已整整十年,离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已四年有余。国民党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不宣不战”,在“七七事变”后“战而不宣”,而在“珍珠港事件”后“正式宣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一天。58年来,中国人民忘不了8年浴血奋战的岁月。 1931年,日本法西斯强盗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此拉开了日军侵华战争的序幕。由于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