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生群体行为过程管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对大学生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行为的集群性和过程性特点,要求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对大学生的群体行为进行过程管理。为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行为过程管理的理论构建和实施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指导当前的大学生行为管理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非理性群体行为方式是指大学生在群体行为中表现出不同于个体处于独立情景下的行为反应。根据产生的因素,它分为政治类、种族类、民族类、学校管理类、政府政策类群体行为方式。这些非理性群体行为方式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去个性化、从众行为以及行为过当的特点。要建立大学生群体行为预警体系、联动处置机制系统、为大学校园安全立法、完善大学生校内申诉制度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信任和尊重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探索大爱精神的思想渊源,并分析高校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学大爱文化和大学生大爱行为文化,用大爱精神来引导大学生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思想和做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基于利益诉求的集群行为情境范式,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考察不同群际互动方式下大学生集群行为,同时结合大学生压力情况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良好有效的沟通方式较之不良的沟通方式能够显著降低群体愤怒情绪和群体行为意愿,但对于群体认同以及群体效能的影响尚未达到显著;大学生所承受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影响网络群体行为意愿,也就是压力越大,网络群体行为意愿越强。在此基础上,也提出若干应对策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群体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高校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高校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发生是不可回避的,重视和研究学生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对突发事件妥善处理的方法,注意思想疏导和教育,依法办事,对维护校园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等角色外行为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与大学生日常群体行为相比,网络群体行为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了对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在对大学生网民的群体行为实施过程管理进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根据群体极化影响因素对其实施过程管理,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失范走向规范。  相似文献   

7.
王婷婷 《文教资料》2011,(10):210-211
就业抉择视野下的大学生具有群体行为一致性,针对该特点,作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群体行为发生的形成规律,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使大学生就业选择趋于理性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图书馆员群体行为的概念、特征及功能的分析,深入探讨新时期图书馆员群体行为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各级各类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使用在性质上和数量上与过去有了重大的变化,高校毕业生集群就业应运而生。正确认识、预防和处理高校毕业生集群就业中大学生的群体行为,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单位及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行为科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行为科学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已成为当今科学管理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它以研究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为重点,着重解决管理的有效性,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培葬集体意识,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等同题。运用群体行为理论指导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1.
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创业素养、创业能力、专业能力的联合打造,依赖跨部门、跨专业、跨行业、跨校际的群体行为力量。在复杂科学理论视域下进行创业教育群体行为解读、理清创业教育群体行为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高职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维护高校与社会的稳定,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心理学、群体行为学的观点,论述了当代大学生中的四种主要的非常态群体行为,即情绪行为、从众行为、集群行为、攻击行为;并从社会、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中的非常态群体行为进行调控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大学生对其社会行为的自控能力和将社会行为规范的进一步内化。  相似文献   

13.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7):I0005-I0005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群体动力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对社会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各种社会力都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中,人一旦组成群体,就会在社会互动、社会交往基础上形成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必然影响个体行为并最终影响群体行为。卢因认为,这种类似于“力场”的现象是群体行为的动力,他把这种理论称之为“群体动力场论”,也有人把它称为“场”理论或“场学习论”。按照卢因的看法,人的行为反应不仅为单独某一刺激所引起的,也由当时整个环境即“场”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园所文化是以管理为主体,以教师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全体教师共有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与基本设想。它关涉到园所的管理、设施、环境以及教师的价值观、行为、道德等方面。它是园所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教师的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物质明和精神明的总和,而化传统是民族化产生、继承和发展的一种模式,它是民族化多年的积淀,渗透于一个民族群体的行为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图书馆和从事图书馆事业的图书馆员,既是化的贮存、延续和传播,又是化的选择、吸收和加工。因此,在社会化继承和发展的传递历程中,图书馆员群体的观念和行为必然受到民族化传统的影响,反过来也对民族化传统产生影响。本对此从民族的化传统和现实的社会化方面,以图书馆员群体行为模式进行探讨,也对图书馆员的群体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是运用群体行为规律(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群体变化规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本提出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理由,实施条件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行为学是研究大学生行为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考察大学生行为系统,研究特征与规律,是大学生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按照行为学研究模式,大学生行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有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之分,有群体行为、个体行为之分,有积极行为、消极行为之分等。本课题组着眼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将大学生行为分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经济行为、学习行为、职业行为、人际交往行为、其它行为等七类,结合有关项目,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稳定与高校乃至全社会的稳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以往我们对大学生习惯于用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用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其行为,一旦有群体性事件发生,在处置实践中就显得非常被动。采用危机公关手段,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群体性事件和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调整和教育,对于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深入“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过程中,基于社交媒体的教师网络学习社群成为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大部分教师网络学习社群面临群体动力不足的瓶颈问题,导致研修和学习效果有限。基于此,文章依托在线实践社区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采用质性访谈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究了不同群体动力水平的教师网络学习社群的群体动力特征和群体行为模式。文章发现,教师主体认知视角下强动力社群和弱动力社群在社群目标、群体结构、社群管理等多个特征要素上存在差异;与教师研修课程平台相比,基于社交通讯工具的网络学习社群表现出圈人、情绪表达、冲突、干扰等六种特殊的群体行为;强动力社群的交互行为丰富,以驱动行为和凝聚行为为主;强动力社群存在多种显著的行为序列模式,按照不同的触发行为可分为话题辩论、求助分享、组织管理三种。文章的研究可为打造强动力、高质量的教师网络学习社群提供参考,并可为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20.
青年学生群体性行为倾向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年学生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不同,应属于常规群体的范畴,其群体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青年学生群体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意向性、社会性、偶发性、爱国性、涉外性群体性行为。青年学生群体行为的诱发因素较多,要注意采取积极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