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嵇康人格分而视之可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中有高扬在外的道家的自然,恬淡与无为,无有蕴藉于内的儒家的执著,慎独和责任,现实人格中有道家出世的超然,也有儒家入世的刚肠疾恶,由于主客观原因,嵇康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断裂,不断地冲突,从而酿成他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2.
史伟 《华章》2011,(28)
魏晋时期,竹林名士嵇康以其毕生实践着理想人格.但实际中,嵇康对理想人格坚持的背后,时时充满了屈从现实与坚守理想,入世关怀与出世逍遥的价值困惑.嵇康的困惑,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可说浓缩了中国传统社会文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因之他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思想性格中并无一般论者认为的所谓矛盾;嵇康之死是嵇康践履其思想的主动选择,标志其人格境界的最后完成。嵇康的思想与人格在思想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5.
嵇康人格分而视之可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中有高扬在外的道家的自然、恬淡与无为 ,也有蕴籍于内的儒家的执著、慎独和责任 ;现实人格中有道家出世的超然 ,也有儒家入世的刚肠疾恶。由于主客观原因 ,嵇康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断裂 ,不断地冲突 ,从而酿成他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6.
嵇康的养生观是在继承老庄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它以"任自然以托身"为基本指导思想,"并天地而不朽"为人生追求,"无措是非"为重要途径;以"神形相亲"、"与万物和"、非财非荣、去欲洁行为基本内容;显示出继承性、创新性、哲理性、实践性特征,体现了嵇康在玄学思想指导下的重自我、贵生命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从而把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把它从哲学的境界,变成一种实有的境界,体现了魏晋士人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和人格的觉醒,给中国士人传统人格精神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琴德为优”源于嵇康本人的生命体验,他以生命的悲剧赋予琴以独特的审美意义。“琴德为优”体现出嵇康对琴乐的审美本质的认识在于“含至德之和平”,因此,“琴德为优”又与君子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琴乐的功用在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身养心,超越世俗的是非得失而进入美的境界,以寻找个体在精神上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8.
嵇康四言诗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以三国魏朝时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明显地受到?诗经?风雅精神的泽溉与当时兴起的玄学思想的影响。二者的融合有着独特的路径。嵇康依据自己的人生哲学与人格精神,对于传统的?诗经?风雅精神与玄学思想作了自然天成的融合,其中蕴含着许多深沉的人文意韵。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中国仍具有巨大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理想人格思想超越传统,成为国人反思自我的"镜子".本文结合鲁迅的个体人格,论述鲁迅心中的理想人格特质,表明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嵇康的人格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所能孕育出的最美人格之一,无数后人对于嵇康的人格景仰不已,赞颂有加。嵇康的人格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同时又超越了两家现实人格的不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并未在学术理论上为儒道融合或互补做出任何贡献,但其人格实践却为儒道人格中各自最美的方面做了最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从逻辑角度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典型命题论证进一步认真分析与研究,旨在说明嵇康以哀乐"名""实"之辩来阐述"声无哀乐"的思想认识的合理性思路.  相似文献   

12.
林颐 《天中学刊》2011,26(6):38-40
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嵇康思想中的核心命题是人们在理解嵇康思想时绝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此命题不仅体现了嵇康本人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态度,更从根本上反映了嵇康本人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出于现实关怀而对现实不公所做的批判,更充满了对于真实自然——求真、对自由人生——求善、最终归于对“任自然”的理想境界——求美这三方面的渴望与追求。这些恰恰是嵇康面对现实种种矛盾而宣泄胸中悲愤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嵇康清峻的文化品格,透射出文人的独特气质,对中国文人精神的陶铸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这位竹林领袖、魏晋人望、魏晋风度的引领者,用文字、思想与生命共同完成了对理想与人格的坚守。  相似文献   

14.
嵇康的忠君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嵇康的关注焦点多放在他"越名任心",蔑视礼教的思想旨趣方面,进而认为他非但不忠君,简直就是无君论的开创者。然而,深入分析嵇康的为文和为人,其确属"虽宗自然而未忘名教"者。不仅如此,他还是儒家忠君观念的维护者和实践者,他的忠君观念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而孔孟的"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等思想正是其忠君观念的思想源流和主旨。  相似文献   

15.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中的首要人物,他的"越名任心"、指斥礼教、托好老庄和崇尚自然的玄学思想旨趣一直成为学者们注意的焦点.然而嵇康实际是儒玄兼综,且具有深厚的儒家素养,其深厚的儒家素养主要体现在"修己"、"正身"的个人修为、"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道德观、"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的忠君观和修齐治平的教子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可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载录嵇康史料的集大成的著作,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嵇康家世出身、生平交游、姿貌情性、著述影响等各个方面,而且从总体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我们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研究嵇康其人提供了根据或佐证。其中关于"竹林七贤"、"嵇、阮"的提法,对嵇康性格复杂性、包容性及与钟会关系的反映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1905年康有为写了《物质救国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物质救国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科技和实业的策略,以拯救垂危的国家,体现了康有为炽热的爱国激情,实事求是的开放精神,对科技的作用和意义的深邃认识。他的物质救国思想不仅对现代中国人仍有启迪,而且让人们更完整更具体地认识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8.
戊戍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在游历、考察许多西方国家后,他提出了“物质救国”的方策。所谓“物质”,实际上就是工业化或现代化。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建设强大的现代军队,才能自方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现代化的前提是政局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采取君主立宪制度,同时他还倡导保持传统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康有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十分突显的现实意义。当然,他对于革命、道德等问题的看法是需要探讨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