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科学基金》1992,6(4):34-36
在4月25日纪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张存浩主任答台湾记者提问时,披露了应台湾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的邀请,谈家桢教授和夫人邱蕴芳、吴阶平和夫人高睿、邹承鲁和夫人李林教授、卢良恕教授和夫人尹雪莉、华中一教授和夫人缪宝丽、张存浩教授和夫人迟云霞将首批访台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尤其是海峡两岸科技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8日至16日,卢良恕教授夫妇及其他五位教授和夫人应台湾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的邀请访问了台湾,受到了台湾以学术界为主,各界人士的热情、友好、亲切的接待。访问获得圆满成功。这次访问拉开了海峡两岸双向交流的序幕,为大陆和台湾学者间进一步的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6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工作人员全体会议,特别邀请我国著名农业专家卢良恕教授介绍了他们首批科学家的访台之行。  相似文献   

3.
应台湾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的邀请,大陆首批科学家及夫人一行12人,6月8日到16日对台湾进行了访问。虽然在台逗留只有短短的8天时间,然而在海峡两岸又一次掀起热潮。也成了台湾新闻记者追逐采访的焦点。台湾岛内最大的两家民间报纸《中国时报》和《联合报》每天都用大幅版面,刊登代表团活动情况。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也做了大量报道。岛内民众把大陆学者的来访当成每天谈论的中心话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什么是“科学精神”的问题,我讲两三个和“科学精神”有关的故事,形象地讲讲“科学精神”的某些内容。故事一:“科技”的概念 物理学家吴大猷前几年说过一句话:中国创用“科技”这个概念是最大的不幸。它对基础科学、理论科学的发展很不利。我认为他这个讲话的意思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说我是赞成的。只是觉得他说的“创用”两个字不怎么符合事实。1956年,  相似文献   

5.
黄健元 《学会》2004,(2):35-36
中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他的著作在国外被研究者像《圣经》一样放在书桌上 ,他的理论哺育了世界上几代科学家的成长。他是谁 ?他就是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黄昆。1919年 9月 ,黄昆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银行高级职员家庭里。1937年 ,他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 4年后 ,黄昆出色地完成了大学学业 ,并荣获燕京大学颁发的“金钥匙”最高荣誉奖励。继而 ,他考取了西南联大物理系的研究生 ,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大猷。黄昆在这里如饥如渴地吮吸着物理知识的精华。除物理系的课程外 ,他还选学教学系的多门课程 ,并积极参加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6.
尼尔斯·玻尔是20世纪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他在发展量子力学理论和核物理理论方面作出过卓越贡献,曾因创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而于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他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立了一个闻名全球的物理研究所(后称为玻尔研究所),把许多知名的物理学家集中起来,致力于物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大猷先生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科学教育家,也是中国物理学界的前辈科学家之一,从20年代末开始,在长期的科学教育工作中,他在原子物理,分子结构及其光谱,核物理,等离子体及其动力学理论,天文理论,散射理论及相对论等十分广阔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大批独当一面的科学精英,为科学教育大业作出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该文从九个方面叙述了吴先生的主要业绩和他在科学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深邃  相似文献   

8.
龙飞 《华夏星火》2004,(4):28-33
阮冠世因肺病发作,住进医院实施手术,但手术后并没有什么效果。1933年冬天她的病情加重,学校医院无能为力,只好把她送进纽约以北的一所疗养院,吴大猷经常乘火车去探望。  相似文献   

9.
龙飞 《华夏星火》2004,(3):35-39
199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80华诞庆典上,列举了几位引以为荣的杰出校友——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和曹禺。4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啊!然而4人中只有陈省身出席了庆典,另外两位已不在人世,吴大猷此时正卧病台北,处于昏迷中。母校对他的褒扬,他能否知道呢?所有南开人都在默默祈盼大猷先生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秦克诚先生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荣休教授,主译、参译出版20余部重要的物理学专业与科普类著作,其中译著《傅里叶光学导论》[1],是“文革”后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当代西方物理学著作兼教材,在我国物理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秦教授精心撰写的《邮票上的物理学史》一书图文并茂,曾荣获2006年台湾地区第三届吴大猷科普及著作金奖。杨振宁先生曾为本书题词:“这是一本极好的物理学史,印刷极精美。它也展示了长期精心策划研究所能创建的美好成果。”[2]本刊特约秦先生奉献“邮票上的量子物理学家”一文,以邮票为线索,扼要而精确描述量子力学的发展史。2017年秦教授即入杖朝之年,本刊以此方式贺秦教授八十华诞。  相似文献   

11.
《科教文汇》2013,(17):F0004-F0004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1877—1944年),因发现元素的次级x射线标识谱,于191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巴克拉,1877年6月7日出生于英国兰开夏郡的威德内斯。中学在利物浦书院学习,1894年进人利物浦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师从知名物理学家洛奇。4年以后,巴克拉以优异  相似文献   

12.
1946年春,仅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李政道被选中赴美研修原子技术,原因与三位物理学大师密不可分。束星北对李政道志向物理学有"启蒙"之功;吴大猷选中李政道跟随自己赴美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引发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年轻教师的不满,但得到了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鼎力支持。李政道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天分和才华是吴大猷和叶企孙都选中他的根本原因。李政道早年的"机遇"与"幸运"是他后来不断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做出贡献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准晶研究取得高水平成果的一些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国际领先的学术成果“总体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些重要方面始终保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是1992年初由国内知名物理学家、学部委员章综、柯俊、甘子钊和其他专家教授组成的验收评议会上对由学部委员郭可信主持的重大项目“准晶的结构与物性”给予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今年7月2日烟台二中“张敏之教学楼”落成剪彩时,给母校写来贺信,勉励中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兴趣,成为有用之才。他在信中用四则简短的故事介绍了他的成功之道。第一个故事:测量电子的大小费曼、薛丁格、朝永正一郎等知名物理学家,在近代电磁理论中均认为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在1960年之前,所有的实验均与这个理论的预测相吻合。1964年由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建造完成一个大型电子加速器,并由哈佛大学与康乃尔大学在这方面的专家设计建造了一个高灵敏度的实验,测量电子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作为探物究理的物理学,是一门崇尚理性与逻辑推理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浪漫豪放、富有想象力的科学。知名物理学家——余本立,一位骨子里充满浪漫与激情的科研人,50多年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把青春和全部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物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的生平与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鹤绂教授(1914-1997年)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和国际知名学者。他一生从事科研与教育工作,成绩卓著,尤以“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闻名于世,该文概述了卢鹤绂献身科学的不平凡一生;评论了卢鹤绂的主要贡献;介绍了卢鹤绂的高贵品质,科学精神,教育思想和重要事迹。  相似文献   

17.
常有人问我:物理学这么枯燥,你怎么会走上这一行。诚然,成为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并且在物理领域有所建树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物理学枯燥,相反它自有其独特的魅力,物理学家自得其乐于其中。为理解物理学之乐,需要了解物理学之难以及物理学家是如何思考并克服困难的。  相似文献   

18.
朱光亚小传     
《金秋科苑》2010,(15):33-33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 1942年夏天,朱光亚顺利进入西南联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吴大猷教授赴美国研究、讲学,可带两名研究生随行,他选了李政道和朱光亚。  相似文献   

19.
物理学家弗里德尔·泽尔朔普教授(1930年6月8日——2002年8月4日)是南非的知名人物,因首先发现自然中微子而蜚声国际科学界。他还是钻石属性方面的世界级专家之一。出生于纳米比亚的泽尔朔普拒绝了许多来自国外的邀请,一生都忠诚地留在南非。不过他仍然是一个“国际人”,负责与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20.
英国科学家保罗·戴维斯,这位或许是继斯蒂芬·霍金之后最知名的物理学家利用现在为人所知的技术构思了这样一台机器:它能在宇宙中开辟通向遥远时光的道路。他已经构想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时间机器——机器当然还没被造出来,不过,这部机器所需的大部分零件已经散布在世界上各国最先进的研究实验室里了。那么,利用这台“机器”,我们真的能够穿越时光,回到过去或迈向未来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