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行评议制度是英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科研卓越框架)的精髓。英国将要实施的REF2021吸取了先前同行评议制度经济性、公平性、可靠性不足的经验教训并进行了相应改革,提高了对评审专家的信息技术和定量数据支持,调整了专家遴选制度,完善了跨学科研究评价体系,展现了计划性、透明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等优势。这对提高中国科研评价中同行评议制度的科学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可靠性,以及完善专家遴选机制、接受业界内外的公众监督、突出科研成果实际价值、重视对跨学科合作研究的科研评价等方面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跨学科科研组织:起源、类型及运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与学科相对,跨学科研究伴随着科学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学术活动到有计划的制度设计过程.跨学科科研组织可以分为独立建制型、利益分享型和独立预算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组织面临着资源问题、评价问题、管理问题,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在跨学科组织外部营造一种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跨学科项目的确立一定要慎重;要在跨学科组织内部培育信任、交流和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3.
提升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针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核心资源如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定跨学科研究战略,建立共享服务体系,促进学科边界开放,培育科研共同体是提升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1986年英国首次开展科研绩效导向的评估活动以来,经历了科研选择性评估(RSE)、科研水平评估(RAE)以及科研卓越框架(REF)三个阶段。现行的科研卓越框架基于前几轮评估结果与经验,强调延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合并学科评估单元、调整评估指标权重、改进科研评估方法等推进高校科技创新。通过深入剖析英国REF2021,指出我国高校科研评估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构建跨学科研究评估机制,探索科研影响力评估体系,完善量化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5.
陈沛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1):86-92;104
跨学科教育经历在科研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重点财经院校教师个人简历及其15年内的期刊论文发表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跨学科教育经历与教师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科研产出质量以及科研生产偏好均具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在非本学科期刊上发表论文具有促进作用;与“硕博跨学科”经历相比,“本硕跨学科”经历更有助于教师探索新学科领域,增强跨学科研究与发表能力;CSSCI与SSCI期刊数据均证实了跨学科教育经历在教师跨学科论文发表中的影响效应。在深化科研评价改革背景下,研究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科研人才评价以及一流学科建设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科研知识生产成为知识产出主要渠道,跨学科科研组织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解跨学科科研组织内外部互动知识生产过程,T大学的案例分析显示,跨学科科研组织知识生产内部规则包括科学知识交叉、科学方法借鉴、学科语言移植以及学科文化融合等;外部规则包括对知识生产对象的社会规约、知识生产过程的社会规约及知识生产结果的社会协商。外部叙事机制与内部科学机制共同作用下,知识生产活动表现出“规则”成为“研究共识”“技术”成为“重要手段”“性能”成为“合法标准”等特征,在社会中实现自我合法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2022年的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对我国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基本面貌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整体上,跨学科选题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更高,但仅14.5%的博士生表示自己为跨学科选题,理、工、农、医博士生中学位论文选题跨学科的比例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第二,外在读博动机弱、硕博阶段就读学科不同的博士生更有可能做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相比单一导师指导,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下博士生做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概率更大,而单学科导师联合指导下的概率更小。在论文发表要求的压力下,博士生做跨学科学位论文的概率将下降。第三,理工农医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质量保障需依赖多学科的导师联合指导。为促进我国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院校应积极招收具有跨学科背景及兴趣的博士生,加强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的建设,创设更宽松的学术评价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清晰界定跨学科和跨学科学术组织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针对现存问题.笔者从我国大学的管理体制、跨学科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投入机制、评价机制和社会网络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创新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跨学科研究意义重大。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模式主要有课题组模式、研究中心模式、重点实验室模式等。针对跨学科科研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建议:灵活选择组织模式,人员结构动态与稳定的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倡导团队精神等。  相似文献   

10.
“科研卓越框架”是英国于2014年起面向全英高校实施的科研评估体系。新一轮评估“科研卓越框架2021”在参照“科研卓越框架2014”元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对评估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在评估组织与管理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分类,提高了委任专家的代表性,完善了参评学者管理制度;在科研产出维度,改变了规模导向的评估方式;在科研影响维度,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涵盖范围;在科研环境维度,增设了院校级环境评估。英国“科研卓越框架”评估为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所进行的制度改革,为我国科研评估体系改革提供了如下可资借鉴之处:建立跨学科研究的评估机制;关注科研成果的非学术影响;注重科研人员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相似文献   

11.
对2000—2020年97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跨学科教育经历、1996—2021年间跨学科研究与学术产出成果进行分析,发现196位学者具有纵向跨一级学科教育经历(本-硕-博),并体现出先基础学科、后应用学科训练特点。其中,生命科学领域跨学科人才培养比例较高(28.3%),但化学领域跨学科研究水平比较高。跨学科研究程度与学术成果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和学科异质性。在化学领域,二者之间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结合阈值分析变化拐点后,跨学科对学术产出各方面存在正向影响。在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领域,二者之间则大多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变化趋势较为复杂。因此,应提倡“适当学科+宽基础”培养理念,鼓励学术评审中“开放同行评价”,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对保障跨学科专业顺利设置、顺畅运行、不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看,我国在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上主要存在多元主体需求传导不畅、专业设置制度不合理、以学科为基础分设系科、课程资源按院系分割、教师聘任与考评隶属院系等问题。为突破跨学科专业发展的机制障碍,从而为跨学科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评价机制、优化专业管理体制,大学应设置专门组织与协调机构、建立课程共享机制、探索教师联合聘任制或双聘制。  相似文献   

13.
高校跨学科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有效组织与管理高校跨学科科研项目,是高校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对A中心案例研究表明,该中心的快速发展有几条基本经验:因地制宜,在资金缺乏、不改变成员原有隶属关系前提下,迅速组建矩阵式跨学科研究中心模式;松散型的组织运作方式,管理上既不过“实”,也不过“虚”,各学科不脱离原来的“根”;引进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跨学科项目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该案例研究还表明,科研项目经费争取的问题、组织体系如何根据新环境加强建设的问题、如何培养跨学科带头人等,是当前中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管理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跨学科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有效组织与管理高校跨学科科研项目,是高校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对A中心案例研究表明,该中心的快速发展有几条基本经验:因地制宜,在资金缺乏、不改变成员原有隶属关系前提下,迅速组建矩阵式跨学科研究中心模式;松散型的组织运作方式,管理上既不过"实",也不过"虚",各学科不脱离原来的"根";引进高水平的项目负责人;跨学科项目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该案例研究还表明,科研项目经费争取的问题、组织体系如何根据新环境加强建设的问题、如何培养跨学科带头人等,是当前中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教育中的"证书项目"以及"联合学位项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具有典型性。其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机制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解决复杂的社会及科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研究项目和方向为基本路径;以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跨学科师资配备及跨学科提供课程作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支撑机制。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述特征,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应以尊重学生学习自由为理念,以复杂议题为依托,通过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位和跨学科项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制建设、"多学科"与"大跨度"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整合、"高标准"和"全渗透"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切实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培植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构筑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协同机制激励机制、打造一流跨学科创新团队、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对促进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组织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建设需要高校青年教师的跨学科教研能力的支撑,而跨学科教研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跨学科入职比和本硕博跨学科比是考量一所高校青年教师跨学科特征的重要指标。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师的跨学科特征除体现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的办学历史和传统外,也在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和科研(研究方向、基金项目和跨学科科研组织)等方面体现了学校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实践路径。高校、政府、社会和企业应多方协作,共同推动高校青年教师跨学科教研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知识与方法探究一个现实问题或学科问题,进而发展跨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的课程。它指向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课程形态,包括多学科课程、狭义的跨学科课程和超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包括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确定跨学科单元主题;围绕跨学科理解、跨学科能力和品格、关键学科知识和技能确定跨学科单元目标;提出跨学科引导问题;研究跨学科理解表现,设计表现性评价;设计系列跨学科探究任务。实施跨学科课程需要建立综合化学校课程体系,走向跨学科教学,并将跨学科课程的评价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在学科交叉前沿认清理工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大意义,打破跨学科融合的壁垒,将阶梯式教学模式与"观、描、量、析"实践教学法合理运用于教学培养之中,为高年级本科生搭建科研学习与实践的"教学—项目—研究—交流"互动平台,并引入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科研能力多元评价体系,发掘学生的学术科研潜能,构建了学科交叉视域下高年级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完善了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学生科研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创造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人才来满足国家未来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路径是跨学科研究。认为跨学科研究一般有四种基本形式:横跨型研究、纵跨型研究、直跨型研究和立跨型研究。指出现实的跨学科研究量少且质低,提出未来的跨学科研究应呈现综合性特点:即边界的模糊性、形态的整体性、范式的互溶性和过程的化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