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有关中西医的争论由来已久。当西医刚进入中国时,人们主张“中体西用”,后有“中西医汇通”,也不断有“废止中医”的呼声。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西学中”压倒了反对中医的声音。文革时期“针剌麻醉”、“一根针一把草”、“中医办学”使中医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医一方面受到国际关注,另一方面又受到科学界的质疑。几起几落,中医究竞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医?中医的命运如何?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将头发健康列为第9个健康问题。“发为血之余,血盛则发润,血亏则发枯”,中医认为“肾其华在发”。而西医观点,拥有一头健康的秀发,补充足够维生素、外在养护均不可少。一年四季中,秋季是头发最为脆弱的季节。如何从内外着手,解救头发于水火之中?专家为您支招。  相似文献   

3.
李恩 《科学中国人》2011,(4):78-80,F0003
全面认识中医和西医是研完中西医结合的前提。只有把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清楚的看出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形成中西医结合。通过对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点和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中医学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模式,从五个方面做了解释。即:以中医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用”,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法”求“理”。  相似文献   

4.
《科学生活》:陈医生,西医所说的贫血与中医是不是不一致呢?西医的贫血有哪些定义呢? 陈医生:从某些层面上,中西医所指的贫血的确是两个概念。我们西医所指的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末代替。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国家政策与机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L 《中国科技史料》1999,20(3):189-197
该文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中医的政策以及“中西医结合”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机构建设和所取得科研成果,作为国家政策,中医和西医之间首先是在重在团结,其次是加强和发挥中攻工作,继承发扬祖国的医药遗产,最后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三者之间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作为机构建设,则重点介绍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们所实行的是陈竺院士提出的中西医“整合”的办法治疗血液病,而不是原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这一字之差,意义上却有天壤之别。陈竺院士指出.“现代系统生物医学为中、西两大医学的会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把中医和西医整合在一起,是促进中医现代化的非常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社会上对我们中医有两种很极端的说法。一种大家都知道,就是张功耀那些人所说的,中医退回到民间医学的地位,意思就是说你中医不能和西医平起平坐。西方也有这样的看法,即中医还是低一档次,不允许中医给病人打针、动手术,也就是说不能和西医的doctor一视同仁。他们的说法有个核心,  相似文献   

8.
告别结合才能走向中西医配合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相互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所形成的概念(范畴)体系相互不可通约、不可翻译。近半个世纪以来,由机械唯物主义和近代科学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简单化的哲学代替论、主观愿望和长官意志演变而来的“中西医结合”,使中医在长期的“西化”中走向了衰落。“中西医配合”的主旨是:在科学理论层面上并重共存,在临床技术层面上优势互补,在临床经验层面上相互借鉴;“配合”由中、西医工作者共同投入,以提高疗效、服务病人为目的,相互尊重、发挥优势、坦诚合作;要充分理解,“配合”将是相当长时期内的临床实践过程。当前最重要的战略重心是:重树中医的科学信念,重拾中医的科学地位,为实现“中西医配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将性命所托,我还能怎么做?” 采访望京医院主任医师邱模炎的过程充满激昂和热情.记者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有几十年从医经历的“中国中医人”.对中医临床治疗及研究理论多么熟稔.以及对社会上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医改弊病、造假营私多么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和西医治疗规律。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从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分别进行阐述。结论:中西医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方法多样,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复杂病症的出现,占据医学主导地位的西医面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些力不从心.中医的发展正逐渐被社会重视,而当代中医究竟该走哪条路?作为世界三大传统医学国家,埃及、印度、中国,前两个国家的传统医学已经消亡,原因是他们没有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而中医保留至今是因为千百年来她是一直是“活的”,是在一直发展的,历朝历代不断有中医名家在诊治大量病患后创立新的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制约西医东渐发展的因素众多,但较之其他因素,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触及了中西两种文化、哲学与科学、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等价值观层面,因而是西医东渐的一条主线。西医东渐始终贯穿着儒学与科学的互动关系。其中,儒学和中医对以现代科学为基石的西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同化""重构"和"选择";西医对中医乃至儒学整体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医和儒学整体的冲击作用;二是对中医和儒学整体的变革作用。需着重指出的是:西医冲击中医的矛头所向,重在中医所包含的儒学等哲学成分,而西医对中医的促进作用,其着力点之一也在于逼迫中医逐渐减少儒学等哲学成分,而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申建权 《科教文汇》2012,(27):148-149
在目前的西医院校中,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象征已经成了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但中医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往往涉及的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并且由于西医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这也就导致中医的教学存在着种种的问题。所以,在西医院校教学中如何加深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中医教学的质量则一直以来是西医各院校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百科知识》2007,(7X):1-1
2006年,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功耀呼吁“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并在网上发起签名活动,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要不要废除中医”的争论;前段时间,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因乳腺癌去世,据媒体报道,陈晓旭生病后只看中医而排斥西医,于是有人提出“中医害死陈晓旭”,一时之间,本来就交锋激烈的“中西医之争”再次掀起高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传统医学在中国有古老的历史,对中国人民的繁衍和健康有很大贡献。经过数千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形成了它独特的理论系统和治疗方法,并且行之有效。因此在历史上,虽然它曾经受到统治者的摧残,以及现代医学(西医)的竞争,但还是存在下来并有所发展。在新中国,由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传统医学的支持、发展政策,它又有了新的进展。众所周知,在50年代,已故毛泽东主席和党政最高领导就作出决定,要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并且号召西医学习中医,把中医和西医有机地结合起米。此后,在中国建立了一批中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成立了中医学会,培养了一批西医学习中医的人材。70年代,全  相似文献   

16.
李定国 《知识窗》2006,(11):31-31
中医看病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即望面色、察舌像,闻气味和声音.问病情和号脉。西医也有“四诊”: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叩诊主要用于探查胸部和腹部的某些病变,其方法是左手中指贴在病人的胸膛或腹壁;用右手中指去叩击左手中指,根据发出的回音来判断有无异常,并由此对某些疾病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知识窗》2010,(4):20-22
“古筝有多少根弦?”“谁能提供一些描写冬天的知名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上句是什么?”“怎么把大象放进冰箱?”……在百度的知识社区里。汇聚着上千万网民们所提出的教亿问题和词条.包罗万象.甚至有些稀奇古怪,但所有这些问题。很快就能由另一位网民提供出最令人满意的答案和完善补充。  相似文献   

18.
《发明与革新》2014,(12):50-50
近段时间,有关“中医诊脉验孕”的网络约赌赚足了眼球.不久前,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通过微博叫板“中医把脉验孕”.他提出,让受试者躲在屏风后面,只露出手腕,看中医能否号脉号出怀孕,甚至男女.而在近年来,中西医之争一直都是热门话题.那么,中医诊脉验孕到底是传统医学还是故弄玄虚呢?  相似文献   

19.
郭兴 《百科知识》2007,(9S):58-59
夏天是肠炎的好发季节,其中尤以细菌性痢疾常见,而最常见的又是急性细菌性痢疾。虽然西医和中医都可以诊治痢疾,但由于西医和中医是不同的医疗体系,有不同的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因此在对;待痢疾上也有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说的“忌口”与西医的“配伍禁忌”是有区别的。配伍禁忌是指药物之间发生的物理、化学、药理方面性质的变化,而中医的忌口,是指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变化,也就是指某些食物能妨碍或破坏某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要求患者在生病服药期内,对一些食物应有所节制,乃至完全禁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