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九年一贯的《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 ,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之一。它不仅有鲜明的特点 ,而且与 2 0 0 0年在全国开始使用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相比 ,也前进了一大步。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将会对语文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 .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情…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理论的确立,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同时建立新的教育观念。一、平等师生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讲授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1《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评论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理念的确立,教师当务之急是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同时建立新的教育观念。平等师生观23人文教育主张教师不要在师生之间刻意画一条鸿沟,希望…  相似文献   

4.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一、人文性,反映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1、从语文课程选择的教学内容来看,语文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从必修课…  相似文献   

5.
张太春 《四川教育》2002,(12):26-2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定位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摒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的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高扬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帜。“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便开篇明义,突出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间,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身正是修…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表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各地区都蕴  相似文献   

7.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  相似文献   

9.
徐颖 《小学语文》2007,(5):40-4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 ,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 :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何为“人文精神”?通过学习《标准》,我们认为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 ,是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在教学中,要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两句话,第一句讲语文的多重功能(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文化载体),第二句讲语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合起来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对这一表述的评价是:“摆脱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钱梦龙先生则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人文内涵,那么这个语言的外…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标准(实验)》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带有法定性与权威性的解释已不容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太多随意的争辩。如何正确地认识、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表述,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从几个不同层面去阐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的各种要素与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以人为本 ,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业。语文是人文学科 ,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 ,它与未来公民素质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 ,给我们语文教师以深刻的启迪。《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 ,“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如此重要的地位 ,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 ,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 :传统语文重视知识传授 ,而《语文课程标准》在重视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 ,则更为重视学生语…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负有重要的责任 ,因为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社会上普遍批评语文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正是由于多年来语文教育忽视了它应有的丰富内涵。对此 ,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 :“语文…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标准(实验)》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带有法定性与权威性的解释已不容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太多随意的争辩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这样为语文课程定性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学习和理解“课标”过程中,笔者对语文课程性质产生一些疑问。一、“基本特点”是课程性质吗?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性质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令人迷惑不解:“基本特点”显然不是“本质属性”,而“课标”为什么要在“课程性质”的标题下做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论断呢?…  相似文献   

19.
林思思 《现代语文》2014,(10):33-34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语文本体论的基础,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现代语文学科尚未确立之前的“载道说”到1903年以后对语文学科性质“工具论”的界定,以及近年来兴起的“人文性”,都反映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新世纪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韵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课程标准都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权威总结显然采取了折中的方式。究竟语文有没有一种确定的本质属性呢?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方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研制者对此所作的阐释是:“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语文”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一方面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来解释“语文”,另一方面又用“属于文化的范畴”的“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来解说“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