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通讯员队伍的好坏强弱,关系到报社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2.
哈密报自前年7月复刊以来,为适应办好开放型报纸的需要,遵循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下功夫抓通联工作,努力提高通讯员的群体素质。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①发展和整顿通讯员队伍。哈密报复刊之初,通讯员队伍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很难适应办报需要。报社抽出大部编采人员分赴各县市的城镇和农村,在各级党组织的支持下,整顿和发展通讯员队伍,在全地区建立起一支400多人的通讯力量。现在能够经常给报纸写稿的有100多人,他们  相似文献   

3.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提我党传统的办报方针。我们汉中日报矢志不渝地走群众办报之路,通讯员队伍不断壮大,来稿逐年增加,保证了编缉部有充足的“粮食”,为提高报纸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联部是报社实施办报方针的具体操作部门。报社编委会分工一名编委委员任通联部主任.主抓通讯队伍建设,抓通讯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从1985年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年年月月坚持不懈地抓,使通讯员来稿由最初的17000篇增至1996年的35459篇,报纸70%的版面被通讯员的稿件覆盖。在汉中市11个县(区).的乡、镇、村,层层都建有通讯组,拥有县委通…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历来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通讯员队伍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讯员是报社伸向基层的“触须”,是报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家报社,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通讯员队伍,光靠那几十百把个记者编辑是难以把报纸办好的。  相似文献   

5.
报纸编辑部的主要业务是采、编两大门类。“采”是指记者,“编” (含通联 )是指编辑。编辑、记者、通联这三者是办好报纸不可缺少的,忽视和削弱任何一方面的工作都会给报纸出版工作带来损失。就以报纸稿件的来源而论,通讯员的来稿和用稿占有相当比重。因此,报纸必须始终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把通联工作放在报纸工作的重要位置。编、采、通这三者虽分工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联是编辑范畴,顾名思义是做通讯联络工作的,是党报与广大通讯员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报纸编辑部通过通联向广大通…  相似文献   

6.
作为县市党报,必须把通讯员的建设和培养当作一项“奠基工程”来干。几年来,平度日报社按照“树立‘大通联’观念,夯实‘奠基工程’”的工作思路,加强通联工作,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使办报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连年攀升,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级报社”、山东省“十佳报纸”称号。  相似文献   

7.
目前报纸主要有四大新闻源:本地记者采写、公共资源(新华社电稿和网络信息)、媒体通联共享、通讯员来稿.通讯员可以说是报纸不可或缺的眼睛和耳朵.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对于拓宽稿源渠道、提高办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从编辑角度谈谈对通讯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编辑记者与通讯员交朋友,这是一个“老掉牙”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摆在报界同仁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据我初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编辑记者中存在“一多两少”,即:浮在面上和会上的多,深入基层的少,与通讯员交朋友的少.一位从60年代末写稿至今的老通讯员曾当着我的面说:“现在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之间好像隔着一条鸿沟”.对这一针见血的批评,我在默认的同时想到了三点:第一,与通讯员交朋友是共同办好党报的需要.通讯员是新闻单位邀请的为其经常写通讯报道的非专业人员.他们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新闻的基本工作路线,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专业新闻工作者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结合. 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张报纸(特别是各级党报),如果没有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闻稿件,那么,这张报纸是很难办好的,甚至是难以生存  相似文献   

9.
南充日报群工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扎扎实实开展通联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通讯员队伍。南充日报社有骨干通讯员近800人、特约记者32人、特约评论员5人。为了稳定这支队伍,群工部一般坚持每3年与县(市)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一次通讯员培训班,请报社领导、老报人及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同志讲授新闻写作课,并采取整顿和重新换发通讯员证等措施。同时,他们加强与通讯员的联系,根据各个时期报纸宣传重点,约请各县(市)区委报道组、特约记者、特约评论员采写重点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0.
办好地方党报,必须依靠两支队伍,一支是专业新闻队伍,另一支是通讯员队伍,二者缺一不可。作为通讯员,分布于社会各界、各阶层,能从多方面反馈信息,提供稿件,是报社的“千里眼”、“顺风耳”。据统计,自1988年本报创刊以来,平均每年近40%的见报稿件来自通讯员。前年,本报头版近1/3的要闻出自通讯员之手,四版1/2的综合新闻是通讯员提供的。通讯员是支撑报纸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1.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2.
1993年,河南日报编委会针对新闻工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加强编采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为目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通讯员评议编辑记者活动”.经过一年的实践收效显著,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偿新闻”得到有效遏制,报纸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报社的经营管理和其它各项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办报的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党报十分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广大通讯员也踊跃向报社投稿,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党报的通联工作异常活跃。随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后,各项  相似文献   

14.
企业办报,一般都没有负责通联工作的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通联工作必须由报社全体编采人员来做,提倡编辑与通讯员广交朋友不失为一条好办法。在这方面,铜川矿工报取得了一些经验。他们确定由几位编辑对矿区的20多个厂、矿、院、处单位分片包干,建立各自的联系点,并对各联系点新闻报道工作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时代的通讯员队伍如何建设?淮北日报社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路子。2010年4月,淮北日报社举办了全市百名通讯员参加的培训班,这次学习班是继报社成功举办《皖北传媒》理事会工作之后,通联工作迈出的新步伐。这次学习班把提高通讯员队伍素质,适应现代报业发展需要作为主题。培训班得到了众多基层单位的支持和响应,他们纷纷派出...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4,(7):79-79
咸宁日报社朱封金、刘晖在《编辑通联五法》中谈到:作为一名编辑,要把组稿看成是自己工作中的一部分。要组稿手头就得有一批可靠的通讯员队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就得搞好通联工作。通过实践,总结出如下五法: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到报社送稿、反映情况或请求指导,是常有的事情。对此,编辑记者应当热情接待。然而,有的报社的编辑记者对通讯员不够尊重,往往自己稳坐在那里指手画脚,通讯员却站着洗耳恭听。编辑记者业务繁忙,疏于礼节有情可原,但给通讯员让个座总是可以的吧!通讯员是繁荣新闻事业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对此,新闻单位的同志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理解通讯员、善待通讯员,也是有利于报社发展的。因为从通讯员那里,不仅可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新闻,还能够了解到群众对报纸质量的评价。这对于及时改进工作,提高办报水平是大有…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时代的通讯员队伍如何建设?淮北日报社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路子。2010年4月,淮北日报社举办了全市百名通讯员参加的培训班,这次学习班是继报社成功举办《皖北传媒》理事会工作之后,通联工作迈出的新步伐。这次学习班把提高通讯员队伍素质,适应现代报业发展需要作为主题。培训班得到了众多基层单位的支持和响应,他们纷纷派出骨干通讯员参加学习,出资金、给时间,为通讯员创造良好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湖北襄阳报从1976年至今,已形成了一支有三千多人组成的评报队伍。这支评报队伍绝大多数是报纸的热心读者和通讯员,他们结合实际,对报纸评头品足,提出了不少好意见。据统计,去年襄阳报共收到读者评报信稿四千多件。在新闻改革中,他们还配合报纸调查读者需要,开展读者“点菜”活动,对报纸改革,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引导评报员围绕报纸改革进一步搞好评报活动,报社帮助他们着重解决怎样抓住重点,据事论理地评报。通过参加报社的一些评  相似文献   

20.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