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美国政治学家和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在“拉斯韦尔公式”中,“谁”(传播主体)、“说了什么”(传播客体)和“渠道”(传播媒介)三者共同形成了新闻生产的三要素。客体之所以被主体传播,除了客体自身的价值因素外,传播主体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传播过程的“五W“模式(1),分别从“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个传播要素出发,对06年平面媒体的盘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可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信息传播和接收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传播者,学生是信息的主要接收者。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正好对应了传播学始祖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五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据此,引中出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或五个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本文中,笔者将从传播的五个内容来剖析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主体与客体原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主体、客体概念引入教学论研究,围绕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主要观点为:1.主导主体说。2.教师单主体说。3.学生单主体说。4.师生双主体说等等,下面把这几种主要观点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
教学质量监控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以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谁来监控——即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有哪些;二是监控什么——即教学质量监控的客体应该是什么。因此,必须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主体体系和多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体系,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  相似文献   

6.
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教材评价的方法很多,使用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教材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而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则需要不断的研究探讨。本文试图以“评价”的哲学概念作为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探讨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和过程。 一、教材评价的本质 (一)教材评价的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 教材评价是对教材的价值作出判定。谈到价值,自然要明确是哪个事物对什么人的价值,即价值客体和价值主体是什么。在教材评价活动的价值关系中,教材就是价值客体,那么价值主体是谁呢?这就要分析教材是满足谁的需要,也就是要分析教材具有哪…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关注。传统阅读教学主要存在教师——作者中心说和学生——读者中心说两种模式,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是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模式下的产物;通过借鉴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主体间性理论,笔者从改革语文阅读教学出发,提出了构建新型对话阅读教学模式的四项措施:(1)抓好师——生对话(2)抓好生——生对话(3)抓好生——本对话(4)抓好自我反思性对话。  相似文献   

8.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明确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同样具有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即“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本文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视角进行分析,王维诗歌在美国的译介主体主要是诗人和汉学家两大群体,译介内容多为山水诗,译介途径以海外出版社居多,译介受众包括以诗人和汉学家为代表的专业读者和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大众读者,译介效果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9.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取舍新闻、报道新闻的基本原则。它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五条标准。它的本质是标志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新闻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它的实现是主体(记者、编辑、受众)和客体(新闻属性)的互相作用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取舍新闻、报道新闻的基本原则.它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五条标准.它的本质是标志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新闻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它的实现是主体(记者、编辑、受众)和客体(新闻属性)的互相作用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由于新闻策划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介入,策划者应注意主体意识不可超越一定限度:首先,新闻策划不应干扰新闻源;其次,不能不顾传播的时间差;第三,不能超越一定的信息传播密度。  相似文献   

12.
王雅君 《河南教育》2022,(S1):64-65
引言:信息化时代,算法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引擎。算法社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创新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客体“窄化”、主体“弱化”、中介“资本化”的风险和挑战。从提升客体网络信息素养、提高主体算法驾驭能力和加强算法社会监管出发,对算法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施策,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是什么——算法时代是什么?算法是指用系统化手段来描述、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战略机制和明确指令。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为教育界“热点中的热点”。人们在探讨中将目光凝定在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上,围绕着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有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各种观点内部又是“同室操戈”,各自立异。仅双主体论就有“主导主体”说,“主导主动”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 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特点第一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必然性重点(一)基本概念类1、管理要素。这些要素是:⑴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主体即回答由谁来实施管理;客体即回答管什么。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少社会经济问题不知该谁管,比如我国的有些产业、企业在国外销售商品过程中屡遭外国企业及其政府的反倾销,不敢、不知或不去应诉,最后受到巨额赔款的重大损失,该由谁出头进行管理?水利专项拔款被有的单位用于建水利大厦,行洪区中被人侵占,修了商业用房,说明水利管理当局不知该管什么。⑵管理的范围,包括管理的空间区域和…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教育主体教师成为应答的“呼机”;教育客体由人降为“检索机器”;教育资料文化误为教育信息。——《教育文摘周报》刊发“现代教育中网络学习的负功能”早些天,就在我跟一个朋友交流如何教育信息化,如何校校通时,有一位教育一线的老师(专家)这样说,“谁能帮我把搜索引擎做好!!”,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传播学的经典模式——"5W"传播模式。这虽然只是一个传播模式,但它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传播模式的五要素"Who-What-Which-Whom-What effects"分别对应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效果"。只有这五要素相互配合、系统运作,才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谁是校风建设的主体南京大学浦玉忠在高校校风建设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决定着应该选择谁作为我们工作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沿袭着教育学的传统观念,将教育者定为主体,而将受教育者定为客体;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概况和新闻翻译的传播学模式,在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基础上,结合新闻翻译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传播学的五种理论分析,即传播者分析、传播内容分析、传播手段分析、传播对象分析及传播效果分析,并从传播学视角对新闻翻译工作的发展进行研究,指出新闻翻译工作要想最终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研究和分析新闻翻译传播过程的特征,使新闻翻译工作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顺利实现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的形而上学一科学史上,“逻各斯”(logos)一词的原初意义本只是言、说(“它是”)。“它(是)”隔开了主、客;主体于客体之思、言、问即始于此。作为理性之源,“思‘它是’”不断展开、实现着自身:“它”(首先)是——它自身,可“它”又不(止)是它——“它”(还)是——(别的)什么,这样就流溢、生成了理性整个的原则系统。“它是”之思本身虽无从可证,但却是人理性的宿命、无可脱逃的怪圈。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纲及教法的具体要求,低年级作文(即说话训练)从序列上看可分为:说一句话,说一句完整话,说一句有感情的话,创设情境说话,想象说话,说几句话,说几句连贯话,说一段话,说一段连贯话,说几段话。  从内容上看可分为:谁——是什么?谁——做什么?谁——怎么样?什么——是什么?什么——做什么?什么——怎么样?  这部分知识在课文中要不断训练,因为它相当于中年级的习作例文和高年级的读写例话,教师要注意把阅读和作文结合起来。  从方法上看,可分为:①自我介绍说话;②自我选择说话;③观察实物说话;④看图说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