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诡辩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希腊教师.问道:"老师,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希腊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做客,一个很爱干净,一个很脏.我请他们两个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中谁会洗呢?"  相似文献   

2.
傅琦 《文化交流》2009,(11):38-40
记得在6月期末考试结束的那一天,辅导员忽然打电话给我,问我7月24日至8月1日这段时间是否有空,学院需要一些同学接待来杭交流的台湾学生。当时我已经安排了暑期补习,但又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进行两岸文化交流。考虑再三,我决定将补习天数缩短,报名参加这个活动。  相似文献   

3.
玖玖 《文化交流》2016,(9):94-96
正"我已完成我的使命。我的复活只能在此……"伦敦时间2016年7月23日晚7时,应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诚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戏《寇流兰与杜丽娘》在伦敦孔雀剧院全球首演两场,并由此开启英法德奥四国巡演。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唱完最后一句台词谢幕时,英国的观众完全倾倒了。"Amazing"是英国观众一直在喊的一个词。在世界戏剧的中心伦敦,这个来自中国杭州的纯女子剧团,  相似文献   

4.
他的名字召唤我考进北大 第一次听到季羡林先生的名字,是在遥远的1962年。那一年,我即将高中毕业,面临着高考升学还是回乡务农的两难选择。我从心眼里是想上大学的,家里虽然很穷,但父母还是愿意让我继续读书,特别是一向十分开通的爷爷,更支持我上大学。但当时我所在的中学建校才五年,刚刚从一个小学附属中学班转为正式中学。校领导和老师都缺乏指导学生高考的经验。而我们这批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几乎从来没进过城,更不知大学为何物,对高考非常茫然。幸好我们的俄语老师邵文秀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她也是当时在校老师中毕业于名牌大学、学历最高的老师。于是我们便都去请教邵老师。  相似文献   

5.
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向同学夸耀,他家在雅典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他的老师拿出一张世界地图,对他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这一大片全是。"这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回答。"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老师又问。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和亚细亚相比,希腊太小了。  相似文献   

6.
这个明目皓齿的少年是吉野的儿子,他给我鞠躬,也会说"请多多关照",中文比他的父亲还要好。吉野在中国开设公司已经十多年了,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有属于他的别墅、汽车;在这座城市里,吉野的生活如日中天。"这是我的儿子,前天中午刚到中国,过了这个暑假,就要在这里读书了。我先看一下这些文件,你给我儿子当半个小时的中文老师,完了,我请你吃味千拉面。""不了。"吉野有数的两次请客,到席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吃饱过,我当然不想再次享受这种遭遇,说",你先看文件,我在客厅里看一会电视。"  相似文献   

7.
重游莫斯科     
2001年7月7日从北京到莫斯科申奥。我已是第4次去莫斯科了,前3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初,几十年过去了,这中间发生了许多变化,现在的莫斯科怎样呢?从飞机上俯瞰俄罗斯大地,西伯利亚森林广袤无垠,连个村庄也看不到。我记得1984年坐火车去莫斯科,6天的旅程大部分是在西伯利亚度过的,只在铁路沿线见到几处村庄,我赞叹过这块富饶的土地。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作为成长在非洲殖民地、回到母国的白人作家,在伦敦深刻体悟到自己在母国的他者身份。她从既局内又局外的双重视野审视伦敦,看到的是战后荒凉颓废的伦敦,一个碎片式、边缘化、去中心的城市空间。这种审视反映出她作为局内人无家可归的流散心理和作为局外人对帝国中心的反思,最终体现了她无根的流散身份。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西方政治风云突变。从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伦敦街头骚乱,再到2016年的三大"黑天鹅"事件——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西方似乎进入了一个抗议政治的新周期。如果按照某些西方媒体的说法,把这种政治抗议浪潮称为"民粹主义",那么这种"主义"在西方核心国家遍地开花似乎意味着西方社会心理和政治思潮的深刻变化。我  相似文献   

10.
正小时候,我的(埃及)老师教过我们一句话叫"求知哪怕远中国"。这是一句阿拉伯古语,老师解释说:"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古老,文化灿烂,知识像大海一样学不完。"从此我有个梦想,就是"去中国"。2011年和2015年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到了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2019年到杭州参加中国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为了求知,我和来自17个国家的31位朋友相聚在人间天堂杭州,这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研修班开办了20天,我把它称作"走进天堂·20天的故事"。在研修班的开学式上,大家互相认识,分享自己与中国的故事,和老师交流,一起合影,气氛热烈,而且大家都努力用中文进行交流。此次研修班的日程和内容安排得非常好,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精彩的体验活动等,大家收获丰富,气氛  相似文献   

11.
评《战国文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战国文学史》陈桐生方铭博士的专著《战国文学史》最近由武汉出版社推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战国时代的文化具有特殊价值,而这种价值在此前尚未发掘到应有的深度。如同希腊文化之与西方文明一样,战国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分。战国两...  相似文献   

12.
拜谒马克思     
由于生长于穷乡僻野,我直到进城上初中才知道马克思。可读了《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传》等书之后,这位神容冷竣目光睿锐满腮胡须的老头便烙印于心。年夏一年,他和他的主义竟在我的人生信仰和文化意识里占据了极为显要的位置,不知是哪年哪月在心底潜萌起瞻仰这位世界巨人学习工作居所及其墓地的愿望。 这次学术年会虽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但往返皆途经伦敦,并在伦敦有几处考察任务,到英之后就开始掰着指头数目程抠算安排表。在参观牛津大学回伦敦酒店途径摄政大街时,我们的大臣在一个小停车场驻下,我和几个早就商量好的同行者赶忙下车奔往地铁。在地铁售票处,我们“研究”地铁路线图,琢磨去Highgate Cemetery(海格特公墓)的路向和转换途径,这才发现伦敦的地铁路线不似我们北京或上海的那般简明,多到有10多条在地下纵横  相似文献   

13.
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母亲给我买了一架日本玩具照相机,从那时起我爱上了摄影。上初中时,受语文老师的影响,又喜欢上了作文。1955年高考时,学校本要保送我去苏联留学,学理工科,后因政审不合格——我父亲是资本家,于是临时改考文科,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大学里,我常到图书馆去看《人民画报》,感觉它照  相似文献   

14.
"时代中国"中国文化节在英国举行由英国各个城市的市政府,包括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布里斯托尔等城市主办的"时代中国"中国文化节于2008年2月到8月在英国各个城市举行。这届文化节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化节。活动将持续6个月,直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举行结束。  相似文献   

15.
萧伊婷 《职业圈》2014,(13):120-120
第一次接触到Roger的《财富原动力》,是在2011年年初,我到耀仁老师淡水的家里聊天。当时耀仁老师正在准备引进《财富原动力》的系统,而我则正好因为工作上遇到瓶颈在寻求突破中,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我很早就接触了这个系统。  相似文献   

16.
芳菲 《文化博览》2006,(1):40-41
罚站6岁的时候,每天清早晓雨都会在我家巷口的那棵桅子树下等我。我背着书包走完一条长长暗暗的小巷,一抬头就看见桅子树下穿着蓝色背带裙的小小身影,于是快乐地迎上去,两个人手挽手地去上学。有一回,我在上课的时候看小说给老师逮到了,被勒令到走廊上去罚站。对于女孩子来说,那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我一个人站在冷清清的走廊上,恨不得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英国伦敦会派遣了4名传教士到居住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中传教,此次传教活动是西方传教士与蒙古族的第一次深入接触,也是近代西方与蒙古地区交往的重要事件。此次传教活动中诞生了第一部布里亚特语和第一部蒙古语的《圣经》,是西方世界对蒙古语言研究的首次尝试,推动了西方学界对蒙古语言研究、蒙古史籍研究和蒙古民俗研究等一系列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个差生     
春鸣 《文化博览》2005,(1):26-27
我是个差生.坐在最后一排,从初一到初三,老师一直对我说,马冬林你作业可以做,可以不做,只要遵守纪律,别和人打架. 我在班上没什么朋友.我爱踢足球,星期天东升他们到操场上踢球,我也会去.他们分成两队,没有哪一队想到把我编进去,除非人不够了.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月3日至8日,应英国雅仕贺公司和伦敦萨德勒斯威尔斯剧院邀请,苏州昆剧院携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访英,参加由该剧院举办的中国演出季。这是中国古老剧种昆曲第一次以商业运作方式正式登上英国舞台。连续6天两轮演出受到当地观众欢迎,上座率达9成。《泰晤土报》、《卫报》、《每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等英国各大主流媒体均对演出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13,(2):50-51,1
由于天津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风云变幻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天津几乎成了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象征。如何有效挖掘天津丰富的历史积淀,把这座在100年前就已经名扬世界的城市重新介绍给国际社会,一直是从事外宣工作的同志所思考的问题。伦敦时间2011年11月1日-4日,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的"李爱锐与天津"图片展于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英国伦敦市隆重举行。这次展览通过对出生在天津的英国奥运冠军的史料展示,在对英国宣传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