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插图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图画,非常适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运用好课文插图,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文表达等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 一、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插图最明显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进而深入理解课文。 1.观察图画,引入新课。小学生非常喜爱色彩光艳的彩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插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春天…  相似文献   

2.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语文。现在有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语文的重要作用。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联系生活来学习,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写作特点。而联系生活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沈玉芳 《小学生》2013,(10):121-121
课文诵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诵读,学生能掌握课本中字与词的用法,能理解课文中传达的思想、能掌握语文素材的特点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学习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然而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常常会发现学生诵读课文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小学生读课文根本不认真,他们不理解诵读课文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他们读课文,他们就含含糊糊地读一遍,连念错了字也不知道;有些学生不喜欢诵读课文,他们觉得看文字比诵读课文来来得快,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诵读课文?所以他们把教师布置的诵读课文的要求当作任务,教师要求读几遍就读几遍,应付完任务就不再读;有些  相似文献   

4.
预习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预习做得好,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要认真布置预习的内容,还要有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提问解答法。布置预习时,教师先按照课文的脉胳,设计一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答案,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这种方法,能引导学生较好地预习课文。设计的思考题,一要新颖,能体现课文的重点;二要符合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一定的顺序。不要出一些晦涩难理解的题目,免得学生在预习时走入迷途。我在指导学生预习第七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设计  相似文献   

5.
<正>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关键点,也是实现学科有效教学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有机融入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指引各层次学生有效把握语文学科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促进语文实用能力深化发展。一、在课前预习中融入,有效预习点燃兴趣高中语文课中教学高效展开以及班级各层次学生发展都建立在良好课前预习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文课前预习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有效调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积极性,在有效预习语文新课文的同时点燃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课文,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多种角度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本文以低年级语文教学"激趣"这一角度进行探讨,尝试帮助学生寻找到更多便于理解课文的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7.
口语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把重要尺子。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必须加强语文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一、复述课文。这种训练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是为了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复述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把课文中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范围很广的学科,学好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怎样做到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一、回归生活,学习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应该接轨,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这样才能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真正的让学生爱上语文。一、语文课课前预习时要让学生读教师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先自己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不是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要通过读课文做到:将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即使做不到读得有感情,最起码也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对所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范读,对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主题、内容、情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都能充分证明这一教学方法的良好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对课堂范读加强研究、理解与运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学生作业的布置与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如果作业布置得恰当,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会得到很好的巩固,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下面笔者结合我校语文作业设计谈一谈具体的做法。一、预习作业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课文预习,熟悉课文内容。要搞好语文课文的预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预习要求要详细,不能太笼统。我把预习课文的各个方面大致梳理了一下,大致有四点:读、查、思、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传授各种语文知识,而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永远趋于表面化。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尽量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获取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语文知识中自由翱翔。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问题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分析语文现象,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语文综合素养。一、由课文细节引发质疑,引导学生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与语文的教学目标的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综合相呼应,语文教学中的质疑问难分为疏通性质疑、深究性质疑、鉴赏性质疑。一、疏通性质疑:是对课文的表面问题进行的质疑。一般用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而扫清文章的字、词障碍,疏通文意,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二、深究性质疑: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的质疑。在疏通文意后,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难点处、困惑处进行质疑。如我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描写董存瑞语言、动作神态…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源于生活,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新课程教学,加强新课程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做新课程语文全面实施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一些语文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独立阅读课文时,也象讲读课文教学那样,先布置学生课外预习,然后进行课内阅读指导。还有一些独立阅读课文的参考教案,也有布置预习的要求。思之再三,觉得这种做法欠妥。诚然,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讲读课文之前,教师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对于接受教师的讲授,更好地理解课文,无疑是很有好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独  相似文献   

16.
预习课文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预习课文这一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多种预习方法,并通过"预习卡"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等三类课文,应当有区别的灵活处理。第一类课文,在学生自学,提出难点、疑点的基础上,可由教师精讲;第二类课文在学习预习的基础上,由教师讲解重点、难点、疑点;第三类课文,由教师启发学生从本单元一、二类教材的教学中学到分析、理解课文的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错,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相联,与生活相通。这样,才能使课文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从中受到感悟,才能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生活即课程,语文与生活同在,在教学中,应让课堂回归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在教学中,我尝试从找、说、做三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感情的抒发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带领学生深入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情感等有深入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朗读课文,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