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村民自治制度实践的直接法律依据。治理现代化对村民自治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政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村民自治实践中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回应,使修订后的法律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但从治理现代化理论出发,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应当基于乡村社会实际及乡村居民根本权益需求,针对村民小组的性质和地位、“一肩挑”制度设计与运行、村务监督功能的保障等存在的问题,构建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村民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1 99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认为中国村民自治的成长从上看需要体制性的行政放权,从下看则需要现代社会组织的发育。村民自治是现代民主-国家建构中产生的,其制度设计中蕴含着现代民主理念。但中国的村民自治具有国家赋权的特点,民主自治的立法精神能否落实取决于行政放权所提供的体制空间。村民委员会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制度性的自治平台,需要农民组织化参与。传统的家族组织不可能为村民自治提供所需要的组织资源,反而会扭曲村民自治的精神。只有市场化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化社会和农民的自我组织,以及在民主自治实践中培育的农村公民社会,才能为村民自治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制度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内容,村民自治权的运行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基层民主的实现路径和程度。在实践中,村民自治存在着自治机关权责不均衡、监督不力等弊端,这已构成农村基层民主实现的障碍。国家公权运行的规律表明,权力的合理分工和配置是其正当运行的基石。具有特殊性质的村民自治权亦应遵循此类规律,更加科学的村民自治权运行框架应当建立在国家公权运行规律这一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丰县梁寨镇新乡贤工作室,既是乡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内生化、人本化和法治化的制度性创新,也是村民自治组织和制度的创新,具有新制度性出场意义。基于实证调查研究,可对新乡贤的法律素质作出准确的把握与评估。从总体上看,新乡贤高度认同依法治国方略,高度认同乡村治理秩序法治化目标,渴求法律知识,这对科学把握乡村普法的内生性力量和有效对接点有重要启发。新乡贤调解乡村纠纷、化解村民矛盾的最大底气在于法律,这对促进乡村法治力量的良性成长,同样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民三者之间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博弈形成的当今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大民主权利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实行村民自治是平稳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一体化过程是艰苦的村民市民化过程,是长期的、艰巨的、脱胎换骨的村民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自身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臣民心理变公民心理的过程。立体监督体系的构建和监督权力的行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6.
自治组织在整个村民自治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是村民间接参与行使村民自治权利的组织形式,也是村民会议决议的执行机构;同时又是村民自治与国家管理的连结点,代表村民向人民政府反映意见、要求和建议,协助政府办理行政事务。但是,法律规定的粗放,制度安排的不足却往往使自治组织脱离了其应有的定位,在实践中陷入了各种困境之中。自治组织作为村民和政府的中介,应当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合理划分代表村民利益和协助政府之间的权限,从而真正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村民自治不是内生型的,而是由国家力量推动的结果,在这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国家力量的介入和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国家与社会在村民自治中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社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升基层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质,真正实现村民的"自治".因此,在村民自治面临国家与社会关系错位的实践困境这一社会背景下,运用"国家与社会"理论范式考察村民自治的发轫及其制度化历程,探讨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促进村民自治的顺利开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组织是一个系统的组织管理体系,它内部包含着权力组织、执行组织、监督组织和最基础组织。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设计,为村民自治组织健康运行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在村民自治组织的结构关系上还存在法律构架不合理、角色定位不准确、职权分工不明确、运作机制不顺畅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村民自治实践中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有效行使。要破除实践的障碍,就得完善村民会议制度、准确定位村民委员会角色、化解村务监督委员会法律制度冲突、强化村民小组的服务权能。  相似文献   

9.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构建农村环境自治,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农村环境自治与村民自治的性质、目标和自治方式是统一的。农村环境自治与村民自治的结合,是农民环境权益实现的必然要求;二者的结合,也符合现代法治理念;通过强化村民自治组织的环境治理功能,使其成为农村环境自治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0.
迁移是中世纪大学为争取自治而采取的有效手段之一,有着多种方式和特点。争取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大学迁移的主导因素。大学迁移衍生了新大学,促进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大学通过迁移形成着自身的制度性力量;大学通过迁移践行了大学自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浙江省农村各地在村民自治过程中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廉情监督站”、“村级阳光理财监督室”、“村民议事中心”和“村级事务质询会”等有效形式,加强对村委会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防止和减少村官腐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村级民主监督仍存在着下列突出问题:一是村级组织的内部关系尚未理顺,监督主体缺乏应有的权威;二是村务活动的透明度不高,村级民主监督缺乏必要的前提备件;三是村级民主监督弹性较大,监督效果不够理想。为了保证村委会的权力在预定的轨道上正当行使,必须逐步理顺村委会与村民(代表)会议以及监督组织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村级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运行过程中,由于利益角度的差别,自治体内村民个体的权利、自治机构的权力及国家权力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因此,保障村民自治正当有序运转,必须尽快完善村民自治中的权利(力)构架:党委与村委——监督与被监督;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一平等法律主体,主要通过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的手段,以柔性方式促进后者自愿参与,共同完成公共行政目标;村委会与村民——既存在委托与被委托人的关系,又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对其之间发生的冲突,应根据不同的法律关系,适用相应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的核心是农民的民主,民主必须得到法律的确认。村民自治得到法律的确认不仅是指农村民主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而且应当包括民主法制在农村社会实现的动态变化过程。可见,村民自治实质上是农村法治化建设得以实现的基本构成条件。一、村民自治是农村法治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14.
从司法监督审视高校学生管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需要规制、权利需要约束。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或是高校行使教育行政职权、或是行使法人的民事权利,都应当受到法律约束和接受司法监督。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分析,高校都不能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为借口,排除司法干预和监督,形成救济的真空。司法介入高校学生管理行为,使其接受司法审查与监督,应是学生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实行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因子的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并有强化之势,其影响不容忽视。宗族势力在维持农村秩序、监督村委会管理行为、维护村民自治权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操纵、干扰、破坏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和较为普遍的。为此需通过进一步修改、明确和完善与村民自治相关的法律,包括刑法中与之相关的犯罪规定,对农村宗族势力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女性生活实际地位变化为视角,着力分析受传统父权制影响下的女性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制度性变革的冲击下,她们在村民自治中参政意识由蒙昧到觉醒,参政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并且部分女性由此走上了政治舞台的这一积极转变,以及实际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传统思想、父权制价值体系仍然制约着妇女实际政治参与这一现象。旨在改变观念,进一步拓展村民自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谢明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1):106-110
村民选举权是村民自治权的一种,也是目前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落实较好的一项民主权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村民的民主选举权仍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现行法律法规却缺乏对村民选举权的救济规定。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救济、人大的监督救济、村民自治体的自身救济、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等手段,来加强对村民选举权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印度两国都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两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在制度理念、实施过程、组织架构、基本功能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印度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兴衰对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经验表明,对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村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行村民自治的根本目标应当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治理好农村内部事务.农民自治组织没有实际能力充当整个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火车头.如果不切实际地夸大村民自治的政治功效,反而会使村民自治陷入困境,断送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基层政权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推广是农民自治的最原始动因 ,邓小平“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思想是村民自治的根源与内涵。村民自治主要体现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不约而同以村民长期居住形成的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然村是村民生活地域相近的村落。本文认为,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条件就是地域相近。地域相近是一个地理联系与社会联系互构的单位,具有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与传统。因此,在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过程中,不能否认以"地域相近"的自然村开展村民自治的价值。同时,由于地域单元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特征,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地域具有不同的自治形式,因而也不能因地域相近的自然村自治而否定地域较大的行政村村民自治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