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90年代小说反映了中国当代女性意识正处地过渡时期,本文称其为后女性意识,这种意识首先即为传统女性意识影响下的依附性较强的女性,其次为另一个极端的意识的女性,即对传统一切都反叛的女性。本文对当代女性过渡时期意识的这种存在的现象作出尝试和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有多种含义,本所研究的问题专指人在认识活动中所发现的以及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基于对问题的这种理解,所谓问题意识即指人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需要解决但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一种疑惑、焦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行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人所具有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包括内隐性问题意识和外显性问题意识,内隐性问题意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遇到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时感到疑惑,  相似文献   

3.
学生作文总摆脱不了无米之炊的苦恼。什么原因?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表白“自我”的。表自己的意,抒自己的情,发自己的慨。这就是作者自身的主体意识。这种表白自我的主体意识,不仅要求作者对自己笔下表现的客观事物有真切的感受,而且要在写作中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心扉。表真意,抒真情,发真感,决不允许掺杂半点虚情假意。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训练不仅没有强化学生的这种主体意识,反而让这种主体意识严重失落。  相似文献   

4.
实践观哲学是一种哲学观,实践哲学是一种哲学体系,不是一个层面的理论概念。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来说,重要的是从实践哲学这种体系意识进一步上升到实践观哲学这种哲学观意识。  相似文献   

5.
张永波 《山东教育》2003,(21):40-42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理论、思想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能主动用尝试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述现象、分析问题。这种意识必须通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来实现,也就是通过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来提高这种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主动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这种愿望虽然很强烈,但很难表达出来。教师要帮助幼儿把这种愿望表达出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梁明权 《广西教育》2004,(7A):76-7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笔者认为,创新意识与灵感这种心理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灵感与创新有何关系,在教学中怎样开发灵感、培养创新意识呢?  相似文献   

8.
估算是估计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它不光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与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自觉地注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至I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其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当代中国美学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种情形要求我们在研究当代中国美学时,需要具有三个基本的意识。即语境意识、本土意识以及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个人化写作"领军人物的陈染,坚持边缘性的写作姿态,执著于表达女性特有的生存体验,以此抵达人类的精神家园。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另类的艺术探索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文章,但尚未得到及时的梳理。本文试图从个人化写作、孤独意识、性别意识等陈染写作核心问题归纳,以期展现学界关于陈染的文本实践的对话,勾勒出陈染研究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并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女性意识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早期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展现为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发生异变乃至最终消失。造成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沉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结合丁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以其创作的《爱玛》享誉英国文坛,同时也让她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无可取代的独特地位,该文旨在突破传统的思考角度,主要分析女主人公的女权主义的意识,通过对爱玛反叛性格和对至高无上的爱情的追求来分析她的女权主义意识,分析了爱玛女权主义意识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4.
《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是通过人物关系揭示出来的。从她与达西和韦翰等男性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他者到认知自我的过程;从她与几位女性人物的关系分析,表现了这种女性主体意识从认知自我到批判社会的过程。这样的女性主体意识不仅有文学意义还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和一种超越种族和语种的人类叙事,天生就是人类意识最好的表达工具。本文试从科幻电影、战争电影、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电影三个层面介绍当代电影中与文学创作一脉相承而又独具特色的“人类意识”的表现,并指出中国电影在“地球村时代”弥补创作中“人类意识”的缺失、拓宽视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张爱玲的作品犹如一幅幅以变态人性、病态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奇特的世俗人生的图画。在她那不同于当时主流话语圈的独特的创作意识里,实用主义的小市民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她的观念,使她与那个时代的主流知识分子发生了巨大的分野。她以对社会人生的病态体验,用病态的怀疑目光,投射到世俗化、欲望化的"饮食男女"身上,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市民的心理,从而凸现了她创作中思想视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马丽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令人钦佩的一位作家,是以"西部诗人"的称号从文坛起步的,写出了一篇篇内容深刻、风格豪放的诗歌,表达了对雪域高原深沉的爱。她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走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对青藏高原生存的艰难有着切肤之痛,这种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苦难。马丽华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以诗歌的方式书写对人性的考验,感受生存的无奈和创痛,体味生命自身顽强的人性,人性在无以复加的苦难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的词作,仅仅是她思想与创作的一个侧面的反映。李清照的性格中更多的是率性而为,洒脱不羁。李清照的学主张和诗创作体现了其豪迈刚健的思想性格。国家的危难和个人生活际遇的不幸,使其成为具有强烈民族思想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9.
斯泰因的文学语言特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学园地里,斯泰因的作品可谡一枝奇葩,她在学创作中动作现代心理学的原理,借鉴现代派的绘画技巧,刻意表现人的瞬间意识,进而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为此她在学语言方面作了大胆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小说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她从自己生命体验出发,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对生命之真、生命之理的书写和思索。"生命"是迟子建创作的全部基石,她以温情之笔书写生命,传达"温暖"和"爱意"的生命本质,描述刚柔相济的生命形式,其终极指归是对"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的追求。迟子建在其创作中融注生命美学意识,汇成了其独特的生命美学观,是其特立独行于当代文坛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