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九月25份,《青岛日报》社会新闻专栏刊登了我的《栈桥拍照时,大校救男童》一稿。每当我拿出自己这篇新闻稿件翻看时,就油然而生出一种自信。在军营工作十多年的我,一直喜欢读报,常常看到身边的同志一篇篇稿件见诸报端,可轮到自己下笔时,又头痛万分。无奈之际,自己开始看别人写就的文章,思索他们是怎样把身边的事写成稿子从而被报社采用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才在偶然中产生了这第一篇。这篇600余字的小稿,使我从中领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常看自己的文章好处多。俗话说“敝帚自珍”,那怕是不起眼的豆腐块,也是用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投稿者总希望自己的稿件变成铅字,然而一篇稿件能否被采用,因素有多种。如占有的素材、选择的角度、文字的水平、新闻的价值等等。如何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我的作法是还要多看报。看报可以开拓思路,多掌握报道线索,研究报刊,从中发现线索,吸收养料,做到配合形势,产销对路,这样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一、从专栏中识目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业余通讯员,过去我只限于写稿、读报,并不注重评报。现在却引起了我的重视。有一次,我见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反映某单位充分利用库容的消息。文中提到这一单位“把商品一直堆放到屋顶。”我看后感到这种做法不符合商业仓储安全规定,危及人身、商品安全,觉得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随手写了一则《写稿不能顾此失彼》的评报稿件投给该报。这一稿件很快就在该报《读报与评报》栏上登出。从此引起了我对评报的兴趣。每天收到了报纸,我都是认真阅读,并且对一些问题抓得及时、切中时弊、表现手法新颖的新闻报道,在欣赏之余写点感想;对一些内容浮夸、浅薄、偏颇的稿件,站在读者  相似文献   

4.
我的《酒店告示》一稿被评为1986年度全省优秀广播稿一等奖后,不少通讯员朋友给我来信,让我谈谈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为了相互交流经验,我谈谈这篇稿件的采写经过。去年二月的一天,乡里召开“信得过个体户表彰会”。会议给了我厚厚一叠先进事迹材料,有救人救火的,有拾金不昧的,有助人为乐的,有文明经商的等等。面对众多的线索,我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一般性的救人救火、拾金不昧之类的稿件,新闻单位报道较多,很难被采用。经过分析,我选取了“酒店告示”这条线索。  相似文献   

5.
读报的学问     
读报的学问是很深的。学会阅读报纸,是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美国记者杰克·伦敦曾经向他的学生发出过这样的忠告:“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一个通讯员会不会读报,这不只是一个文化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会”。通讯员应当具有政治灵敏。首先,应该在读报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特异功能——新闻鼻。提高发现新闻线索的观察力。经常听到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叫苦:“没有什么东西写呀!”他们时时都有“线索危机感”。我想问题可能在于他们不会读报。你说他们不会读报,也有点儿冤枉。因为,他们天天都读报,而且还抱着合订本读。只是他们读的方法和一般读者并无两样。这样读报能从报纸的字里行间发现一个新世界吗?能了解新的报道思想和洞察新闻舆论导向吗?显然是不行的。编辑方针,报道思想,舆论导向,往往深藏在一些新闻的  相似文献   

6.
我对新闻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是连队的一名文书。在参加军报函授之前,我的指导老师就是报纸。学会读报,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新闻;善于读报,使我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个人特长;坚持读报,使我收获颇丰,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图片100多篇(幅),多次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4次立功。学会读报。让初学新闻写作的我尝到了甜头。  相似文献   

7.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8.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写完一篇觉得有点意思的稿件,总喜欢写几句经验教训之类的感想留着。现从这堆杂感中挑出几篇,稍加修饰后原汁原味端出去,或许对那些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朋友有些参考价值。聊天常能发现好线索搜集报道线索,通常采取五种方式:一是召集了解情况的同志开座谈会,请他们提供有报道价值的线索;二是注意翻阅有关内部材料,从中寻找可以公开报道的线索;三是参加有关会议,从与会人员的发言中了解报道线索;四是亲临可产生新闻的现场,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线索;五是经常找人聊天,从闲谈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9.
工作中常常有通讯员拿些稿件同你磋商:"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稿子?"在纷纭杂乱的报道线索中,怎么挑选报纸需要的新闻呢?面对通讯员的问题,又该怎样给他个明确的答复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种说法:“线索好,稿件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应怎样挑选好的线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选择线索要两看: 一要看全国。抓到线索后,要进行认真分析:如果这条线索在本村、本乡是件新鲜事,那么在本县市、本省是不是新鲜事?还要登更高点,看看在全国范围内算不算新鲜事?报刊电台是否有过报道?1986年春天,我参加了乡里的“个体户表彰会”,得到了50多条线  相似文献   

11.
石翼 《军事记者》2005,(3):71-71
新学期伊始,学员们来信来电的话题!大都是询问如何吃透教材或如何多刊登稿件,而很少有人谈到阅读报纸的问题。我曾打电话问过几个学员:你会读报吗?他们都回答说:读报谁不会,只要识字,就可以读报。当我问及读报对学习新闻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时,一些学员就摇头了。  相似文献   

12.
坚持每天半小时读报是我军营生活中必做的事,它对于帮助我提高思想认识,开阔视野,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极为重要。战友们时常问我,怎样才能提高半小时的读报效率?结合近几年来的一些做法,我认为应抓好以下3个环节:首先是要区别内容读。重要的报道和文章多读、精读、反复读,一般文章简单读。其次要掌握科学的读报方法。通讯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读报,有目的地读,读的报纸要消化内容,不能囫囵吞枣。第三是读以致用。读过的东西在今后的新闻写作中应表现出来。通讯员工作忙、时间紧,没有时间读闲书闲报,只有读以致用才能读出效果。通讯…  相似文献   

13.
新闻窗     
济南军区某坦克旅读报评报活动扎实有效本刊讯手朱报道:济南军区某坦克旅坚持开展读报评报活动,并把此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该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入开展读报评报用报活动,旅各级评报组认真落实评报制度,严格执行奖惩规定。该旅还把读报评报与“双争”评比挂起钩来,定期讲评通报,年终总结兑现奖惩。近日,上级有关部门推广了该旅的作法。南水旱区司令掰新闻治训这提出多出动品本刊讯莱奇‘志刚报道:南京军区司令部在组织的新闻培训班上,对本部半年多以来,报道稿件精品少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报业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既多且广,人们现在读报大都是“择其要而观之”。因而,如何写好稿件,吸引读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自己的体会是,抓住“四性”,才能写好稿件。1.接近性。所谓接近性,就是要写发生在职工中间、自己身边的“闪光点”,写与职工密切相关的新人新事。如发表在工  相似文献   

15.
我刚到区委宣传部,开始为报社采写新闻稿件时,同一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朋友一样,也感觉没有多少新闻事件可采写。 后来,我在加强新闻报道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以腿勤、嘴勤、脑勤、手勤这“四勤”要求自己,主动深入基层农村和各企事业单位上门采访,得到大量的新闻信息,采写见报的新闻稿件逐渐增多。别人慢慢开始知道我是常给报社投稿的通讯员,不少人主动向我及时提供新闻信息和线索,扩大了我采写新闻稿件的耳目。  相似文献   

16.
读报的甜头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平日工作真够忙的。但是不管怎么忙,我总要抽出时间阅读报纸,养成了天天读报的好习惯。我除认真阅读单位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外,还自费订阅了《北京日报郊区版》、《首都经济信息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农牧渔业报》、《中国农垦》等。我认为读报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通过读报可以了解中央有关精神,及时捕捉到不同时期的报道工作重心。去年9月初,《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上发表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要制止中小学生的流失”的报道。看到这篇报道后,我意识到抓教育,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宣传工作的重点,于是我很快采写了《前后苇沟村50余户农民出资为子女聘请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通过3年来的写作与摸索,我深深感到,只有熟悉和研究报刊的栏目,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为其栏目投稿,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是广大通讯员特别是“新手”上稿的一条捷径。为了熟悉报刊的栏目内容,今年我自费订阅了30多类报纸杂志,平时注重做好读报记录,将每种报刊的常用栏目登记下来,特别是适合于当前形势和本单位状况的栏目,皆重点标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收集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投寄稿件。今年4月初,我在翻看《人民日报》时,发现有一版为“三农天地”栏目,其报道内容侧重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身处基层,在写稿时没有来自报刊编辑部的直接信息,信息来源大都是依靠平时读报,研究报刊报道内容,得出最近的报道要点,并结合基层的工作实际写出稿件。这样一来,发往报刊的稿件的命中率就会大打折扣。在笔者最近几年的写稿实践中,通过研究报刊,善于抓住机遇,使写出的稿件频频发表在各级报刊上,有的还因此获了奖,可谓收获颇大。  相似文献   

19.
辰目 《传媒》2016,(12)
《传媒》编辑部给我送来了一摞刚采写出的稿件,内容是关于报业寒冬中一些报纸仍在逆势增长的案例,并要我就此撰写本期的卷首语.其实最近我手头的文字活计很多,写卷首有些无暇顾及,但想一想还是接受下来了,因为在读书的同时,我对读报也十分偏爱,由此也很关注报业的发展认真地阅读了这组稿件,很受感染,仔细研究材料,似乎找到了这几家报纸各自的发展亮点,这些亮点如果组合起来,就是一束可以引导报业前进的光源.  相似文献   

20.
郝庆 《新闻与写作》2000,(12):18-18
我从事对外文化报道已人有几年的时间了,虽然成绩甚微,但也初步摸索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觉得文艺报道中最有意义的是所谓“抓大鱼,”这也是我在这篇小文中要探讨的一种视角。我在对外文化报道方面写的一些稿件,不知可否称作“抓大鱼”,如《家庭文化在京悄然兴起》、《京城通俗电视剧走俏》、《京城广播真火爆》、《京城京味文学走红》、《京台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等。我想以这些稿件为例子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文化报道面很广,涉及多种领域,可报道的东西比较多,如各种演出,各种展览,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影视动向等。但我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