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结合托马斯·沙茨针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研究提出的秩序仪式和融合仪式理论,分析冯小刚电影在十余年的发展可以发现其呈现出的四个方面的融合类型风格:有一个被碰撞而又美好的传统价值观,若干个(对)普通人的现实际遇或体验,以拥抱为代表的高温馨度的解决办法,与时俱进的大众情绪捕捉与体制内表达.  相似文献   

2.
冯小刚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呼风唤雨,而且在中国电影文化当中也独树一帜.纵观冯小刚的影片,除了当初的幽默、诙谐,更多的包涵着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对民族的思考、对人性的思索.从《永失我爱》到《一九四二》,他的影片不断从商业空间中寻找文化价值与社会思考,体现出了很高的影像价值.  相似文献   

3.
冯小刚对中国商业电影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他的"贺岁片"对观众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冯小刚电影成功之处:1.对观众的定位考虑和欲望满足;2.精彩的对白;3.有中国特色的明星制.冯小刚的成功为中国的商业电影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4.
与原著相比,一些电影叙述内容单薄无力,表达暧昧,视听觉影像媚俗化,虽然暂时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对电影的长期发展毫无好处。电影制作方与观众方不是对立关系,电影的艺术审美与娱乐性也不是对立关系,它们二者相辅相成,具有双向建构的特性。电影应当将特色鲜明的影像运用、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个性塑造、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挖掘展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健全的充满生命的影像语汇。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道德视域切入冯小刚的电影,以道德坚守、道德迷失、道德理想三个维度,评析了冯小刚电影的道德主题探索历程,揭示了冯小刚电影的动力源泉,认为冯小刚电影背后的道德主题格调,是其影片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就冯小刚电影中所表现的人生形态进行讨论,提出冯小刚电影中所表现人生形态的发展阶段,人生尴尬的主要特点,以及对这种尴尬的化解,因此这种尴尬的深刻与化解的世俗,使得冯小刚电影赢得了从官方到平民的喜爱,但作为知识分子,冯小刚敏锐的发现和刻意的回避,则表现了知识分子精神退守的策略与无奈的泛道德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冯小刚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诙谐调侃的方式,渐趋清晰地构建了其独一无二的消费品牌。冯小刚的"贺岁片"相当程度地挽留了人们对于国产电影的信心,同时也为其他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商业娱乐电影的操作理念。根据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创作特征,分别从虚实相生的游戏化情节,葛优式的小人物,大演员的小角色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冯氏贺岁电影的表演特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动画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电影到中去。两者之间似乎有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当今的影像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冯小刚因导演电影《甲方乙方》一炮走红后,在各路电影逐鹿中国影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便确立了中国贺岁电影的霸主地位.冯小刚的崛起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本文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和叙事效果的初步探讨,揭示其商业电影大众化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0.
冯小刚的电影具有诙谐、幽默、亲民、通俗等特点。这种特点的呈现主要得益于反讽艺术在其电影中的广泛应用。反讽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它最明显的特征在于表里不一,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的悖论反差。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主要运用言语反讽、意象反讽与情景反讽三种反讽策略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影片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文章从情景反讽、意象反讽和言语反讽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反讽艺术。  相似文献   

11.
评述了利用对甲苯磺酸、六水三氯化铁、十二水合硫酸铁铵、十八水硫酸铝、一水硫酸氢钠和杂多酸催化剂催化制备苯甲酸异戊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做中学,学中做"就是要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实施"学中做"与"做中学"是行动导向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回顾102例上颈椎不稳的治疗,进一步分析各种上颈椎内固定技术的要点和适应用。方法:102例患者中,寰椎骨折2例行颈枕固定融合。齿状突骨折齿状突螺钉固定11例,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2例。Hangman骨折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8例,前路铜板固定11例,寰枢椎钢丝固定1例。寰枢椎脱位不稳行寰枢椎钢丝固定1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22例,颈枕固定融合18例。C2~3脱位行C2~3,椎弓根螺钉2倒.前路铜板固定3例。C2椎体肿瘤例前后联合固定先天性颈椎后突1例行前路钛网加钛板固定所有患者术后颈围领保护3月结果:102例患者经治疗上颈椎获得满意的稳定性,优良率达94.9%。结论:在上颈椎手术时,内固定技术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技术水平来决定,同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对法治和人治作了系统比较,指出法治优于人治。文章以此为评判标准,对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进行了评价。在法治不受感情影响,因而更客观、公正,与法治比人治更凸显管理效率这两方面,先秦法家和亚氏是一致的。但是在立法权上二者有了分歧。亚氏认为法要由多数人制定,法家却主张法由君立,这一点决定了法家的“以法治国”只能是“形势的、浅度”法治,而亚氏的法治则是“实质的、深度”法治。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思想源头,他提出的要以法治代替人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法治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进程,邓小平法治思想对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唐代"以喻写乐"的优秀诗作,它们分别运用以形喻乐、以声喻乐和以典喻乐三种表现手法,取得了公认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史上延续数千载的"生知"与"学知"的对立和冲突,从两个相对立的方面促成了王船山对传统"生知"说的实质性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时知识的起源进行理性的追问.他把"生知"剥离为二:生知性理与生知物理,在认知理性层面上批判生知物理,在道德理性层面上肯定并高扬生知性理.他也十分重视"学知",因为他所谓"生知"乃是指生而知性理,"学知"是指学而知物理,并上达会通于性理.无论是生知还是学知,都是为了自觉其性理.生知者也要"力学",学知者"心已具理";生知是向内用力,学知是向外用力.一旦实现了这种自觉,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论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治理论.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确立法治理念必须解决"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分清"法制"与"法治"的一般特征,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复述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以自己的思路和语言把所学的知识内容重复一遍。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 :模拟场景复述 ,借助专业性词汇复述 ,问题式复述 ,分析人物式复述 ,总结性复述和写作式复述  相似文献   

20.
教育法治不是万能的,它本身具有功能性局限。教育法治之外应有教育德治。教育德治是教育法治有力的、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