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贵州彝族文化名片有若干选项,迄今未达成共识。彝族文化名片的选项不能脱离彝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且要有选项的若干理论标准作衡量,本文通过对“奢香夫人”、彝文(文献)和彝族火把节的分析探讨.最后指出彝文(文献)应该成为贵州彝族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技术对贵州彝文楷书字体开发至今还没有专项研究。彝文楷书是彝族的传世主流应用字体。彝文计算机楷书印刷字体是实现彝文字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彝族传统书法字体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实现彝族传世字体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应用。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民族教育经验教训后强调指出:“发展民族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凡是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几千年来,古老彝文在记录、保存、传播和发展彝族文化,推进了彝区社会发展。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和大多数处于饥寒交迫的彝族人民失去了学文化的权利,文盲充斥,愚昧落后,直到1952年,全凉山彝族成年人中能识彝文…  相似文献   

4.
王显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2):30-35
彝族古代地方政权的统治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之后全面终结,彝族地区社会文化结构全面改变,掌握彝族文字的布摩失去了政治依托回归民间,加上民族精英阶层文化意识的复兴,形成了清代彝文石刻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5.
古彝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系统,不但承载了厚实的彝族文化,而且对古文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彝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异体字特别丰富,异体现象丰富主要是由彝文的性质所决定的。彝文异体字的来源可从构形和异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其间的异体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我们往往只是看到古彝文异体字的负面作用而忽略了异体字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彝文是彝族古老的文字,用彝文书写的经籍文献卷帙浩繁,但是,由于彝文古籍一向以钞本传承,没有统一的字形标准,传抄者对彝文笔画的书写随意性大,错字、别字、异体字十分泛滥,为彝文古籍整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彝文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整理彝文,当从文字入手,而笔画是构成文字的最小单位。对传统彝文笔画的类型、特点、笔画顺序的书写规律进行初步的分析、归类和整理,为彝文整理、彝文教学以及彝文字形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古彝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系统,不但承载了厚实的彝族文化,而且对古文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彝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异体字特别丰富,异体现象丰富主要是由彝文的性质所决定的。彝文异体字的来源可从构形和异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其间的异体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我们往往只是看到古彝文异体字的负面作用而忽略了异体字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黔西北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文古籍文献不仅蕴藏彝族历史文化,更蓄存有中华远古文明,是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宝贵文献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通过对黔西北地区彝文古籍资源分析,探讨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存在的问题及数字化技术的选择,对于实施彝文古籍文献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彝族人们用古彝文编写了大量的彝文典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笔遗产,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实用的、多功能的古彝文字库,从而为实现古彝文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再次证明半坡陶文是古彝文始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11月12日贵州新华分社发出专电对我研究半坡刻划符号是古彝文始祖加以介绍,至今快一年了。这是一个关系我国文化源流是三千年还是六七千年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关系七百多万人口的彝族历史是神话传说还是客观存在的科学问题。 为了供给海内外学者研究,我现在还要再提出一份资料,证明半坡文字确是古彝文的始祖。不管有人说半坡陶文是刻划符号,或说是图案画,但它确实是中国最早的字,最  相似文献   

11.
贵州彝族文学的分类及分期,特别是分期的特殊性,是由贵州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与已经出版的彝族文学史的分期不同,贵州彝族文学史可以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当代几个时期。在研究贵州彝族古代民间文学的时候,文本的选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检索与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地区部分彝族山寨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从民族文化学角度研究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源流与发展,就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对构成其体育文化起源与传承的基本因素,进行论证和分析,为深入发掘和弘扬彝族原生态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走出书斋深入黔西北彝族文化的田野考察中,感受到黔西北彝族文化的历史底蕴非常厚重,文化积淀内涵丰富,在中国彝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具有重要的学习、研究和参考价值,是打开彝族文化许多不解之迷的金钥匙.结合民族学的相关知识,应从认识和保护两个角度展开对黔西北彝族文化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的文学研究更加强调理论建构的批评化,这突出表现为对文本的细读性开掘。同时,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也预示着文艺学的多元转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龚举善教授的专著《文坛边上的搜索》适时出版,对转型期的文艺现象与文学文本、文艺政策与文艺理论、生命哲学与文化想象、影视艺术与美育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大跨度探讨。该著以其浓厚的文化研究情结、可贵的文学批评精神积极地为当下批评理论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催生、护航。  相似文献   

15.
主要阐述了黔西北自然旅游资源与彝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彝族文化在黔西北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指出应以彝族文化为龙头,发展黔西北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并提出了四条开发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彝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它是一门研究彝族文化及其历史变迁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纵观近20年来,贵州的彝学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其研究成果囊括了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得到提升,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实现了各学科领域的密切结合,不断将彝学研究引向深入。在新时期,贵州彝学研究也面临着时代转型,突出表现在迫切需要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实现研究理念的转变和理论构架的建立,加强本位视角和应用型的研究,积极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不断开创新的研究方法,促进彝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域文化诸因素通过不同途径渗透到作品中,影响创作者的创作心态、接受者的审美心态,进而带来地域文学此地特有、彼地所无的特色。贵州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贵州山地文化、世俗文化、通道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贵州地域文化对民性的濡染,成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重要的沟通中介。  相似文献   

18.
贵州彝族传统舞蹈“恳合呗”,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长期以来一直流传于彝族人民的婚姻、丧葬及节日活动中,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对之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贵州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弘扬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南朝莒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思想源头是<周易>哲学从"三才之道"到文学本体论,从"变易不易"到文学通变论,从"易尚中和"到艺术和谐论,从"现物取象、立象尽意、尚象制器"到创作认识论,形成易学与文学合流的"龙学"活水,说明刘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善于推理、辨析的哲学家和易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