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避讳趣谈     
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避讳”。比如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即“民风”,用“人风”代替“民风”,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  相似文献   

2.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3.
一、从《捕蛇者说》谈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把“观民风”的“民”字换成“人”字,许多注本部注明其中原由: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但是,同一篇文章里有“专其利三世矣”,和了“世”字,却不算犯讳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先说什么叫“讳”。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  相似文献   

4.
《芙蕖》中有这么一句:“是芙蕖也者,无“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这一承上启下之笔却有点叫人困惑,前面分述其可人之处,言及眼、鼻、口、用,偏未涉及“耳”,可在这句中却用了“耳目之观”和下句“家常之用”相呼应。这目可以观,这耳又怎与观相涉呢?课本上对此现象没有注解,这种语言现象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5.
浅说避讳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不用“民风”,而用“人风”。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普遍的。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回避。《春秋公羊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通常采用四种办法。一是“缺笔”,即缺一个字的最后一两笔。如,将宋赵匡胤写作匡胤;为避孔子的讳,将“丘”写作“丘”。二是“空字”,即用“某”或“□”来代替。如《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是汉景帝的名。三是“易字”,即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  相似文献   

6.
“人风”“理人”避讳了吗?湖南省岳阳县平地中学李耕拓初中《语文》第6册第21课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课本在解释文中的“人风”时说: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任俊荣先生在《避讳摭谈》(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  相似文献   

7.
采风观政指搜集民间诗曲歌谣、故事传说等,并从它们所反映出的民情风俗中观察了解统治者为政之得失。早在周代,我国已有了自觉采集民间诗歌谣的实绩。《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在课堂教学中,“苏子答客”一段的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难点,尤其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  相似文献   

9.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续补部分的《西门豹治邺》(题目为后人选文所加)有下面一段文字: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一般如此标点,而实有不当。详后) 文中“会之”、“父老”及“以”,解释分岐,尤其是这个“以”字,至今争论不  相似文献   

10.
窈窕一词主要义项有三:(1)幽闲;(2)深曲;(3)美好。自《诗经》间世以来,注者蜂起,为“窈窕淑女”这句诗作解者,对窈窕的上述三条义项皆有所取用。释窈窕为幽闲者,始于《毛诗诂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毛传》云:“窈窕、幽闲也。言后妃有关唯之德,是幽闹贞专之善女。”毛氏秉承儒家诗教观、视诗为软化之工具,故解诗多臆断之说。《关睢》篇本是民间青年男女之恋歌,而毛氏却曲解为咏叹“后妃之德”的颂歌。对诗歌主题的歪曲,必然导致对诗中关键性词语的谬解。  相似文献   

11.
浅谈训诂     
训诂这两个字连起来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诂训”,就是训诂。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见《毛诗正义·关(?)·孔疏》)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  相似文献   

12.
三、字词错误或有可商榷之处例1、“盖将其变者而观之,……”朱星主编《古代汉语》第324页《赤壁赋》一文。【按】“将”字后脱一“自”字,即应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见《古文观止》袁紫竹编,54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君,未也;民,本也。”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代词“之”有两种公认的用法:(1)指示代词,这,作定语。(2)人称代词,泛指,作宾语。例如: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4.
一、陈述事件。①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白戴孝,陈述二人“伏尸”之后,天下为之穿白挂孝这一情况。②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赫其垣,(《观巴黎油画记》) ③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观巴黎油画记》) ②③中的“黔”、“赫”、“殷”都为使动用法,可翻译为“熏黑”、“染红”、“烧红”。  相似文献   

15.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之“人”,指人世间;“人文”之“文”,与“武”“野”相对,但不是诗词歌赋之“文”,而是如司马光所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传家集》)因此,所谓“人文”实际是就社会整个文化层面而言,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它是指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各种文化现象。只有这样的“人文”,才能教化天下,达到大治。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包含独特的思考和视角。庄子所谓“天”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自然之天”的自然界 ,另一层则是具有形而上的价值意味的“自然而然”的境况。庄子反对将“天”与“人”割裂开来 ,认为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 ,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 ,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 )。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应该采取一种恭敬的态度 ,不可恣意妄为 ,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庄子主张以“道”观物 ,反对以“己”观物。从人的角度来看 ,人与万物是不同的 ,比物要高贵得多 ;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本文最后两个词“得焉”,部编语文教材的译注是“得到它”,“焉,这里作代词,就是所写的这篇文章”。我们觉得,把“得焉”释为“得到这篇文章”并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和语气。“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紧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的句意的,“故”这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其语气一直贯穿到“得焉”。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之际,墨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基本上是属于唯物论的认识论。墨子的认识论集中表现于他的“三表法”。什么是“三表法”呢?墨子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引文均据孙诒让《墨子闲诂》)  相似文献   

20.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高中语文三册《训俭示康》)课本将“鄙吝”理解为两个词,分别注为:“鄙;没有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还有《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文选读》(第一册)的注释也与课本相同。这样注释并不恰当。“鄙吝”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早在司马光之前的占书中就把“鄙齐”当一个词来使用。《后汉书·黄宪传》:“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存乎心。”又见《世说新语·德行》。《晋书·周礼传》:“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司马光以后的人也是把“鄙吝”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